文/高越 (昆明理工大學)
類似“年味淡”這樣的關鍵詞如今經常性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究其原因,是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很多過年的特有環節都變得智能化。比如說,在微信上發紅包、拜年,在淘寶上買年貨、新衣等。這樣的轉變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化,不用再起大早排隊買年貨,不用再長途奔波去拜年。而任何一件事都有利有弊,過年的諸多環節也因便利化變得越來越缺少年味,追其根源也就是過年的一份儀式感,大家也因時代的智能化對過年的準備工作越來越忽視。此次通過對春聯底紋的創新設計,內容上選擇了傳統文化元素,例如飲食傳統、民俗傳統、節氣傳統,以及表現形式上的剪紙文化、版畫與當下流行的時尚元素,如與色彩的運用相結合,使得春聯更加時尚化、多元化,給春聯增添一份精致感的同時,希望激發大家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對春節儀式感的重視。
整個系列細分為“二十四個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四道傳統風味”,分別對應的是“好景明媚如春,前程絢麗似錦”“四季平安吉祥,八方來財如意”“領略家鄉風味,溫馨故里人情”,通過春聯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招財進寶等美好的寓意。
春聯起源于桃符,是中國古代周朝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然而從傳統的毛筆手寫春聯到如今的大批量印刷春聯,春聯制造過程變得批量生產化,這樣方式的出現既有利也有弊,利就是減少了煩瑣的過程,越來越便利;弊就是缺少了生活的儀式感,對貼春聯這一習俗缺乏重視。此次選題—春聯的創新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表現形式與當下流行元素相結合,更加貼合年輕人的審美觀點,試圖重新喚醒青年一代對于過年貼春聯這一傳統習俗的重視,給春節帶來年味。同時由于春聯是系列插畫組成,所以每個局部都是一個完整的插畫,各自都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深深的祝福。比如說“民俗文化及祝福”系列中畫了金犬報春,是祝福好運財旺;畫了家家戶戶門口的紅燈籠,掛燈籠是春節的傳統,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再如“二十四節氣”中,芒種時節畫了耕種的牛,小滿時節因為降雨量充足而茁壯成長的谷物等,祝福大家來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春聯的由來已久,早在古代,唐朝時期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宋朝著名詩人、大文學家王安石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由此可以知道春聯早已流行于古代。既然是流行,就是不停地創新,現在市場上賣的春聯大多是統一印刷出來的傳統春聯,缺乏創新性。筆者這款春聯,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入了中國的節氣元素以及中華傳統美食元素,使得春聯的款式和內容有了創新,可以更好地在年輕人當中傳播,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發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創新加入一些設計的新元素,讓春聯更加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審美標準,讓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使世界人民更加地熟悉和喜愛中國文化。
在表現形式上,選擇了版畫以及剪紙的形式,并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之所以選擇版畫和剪紙作為春聯創造的表現形式,是因為版畫和剪紙是視覺藝術的重要門類,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用版畫來表現春聯古樸的韻味再合適不過。同時版畫散發著其他畫種沒有的奇異芳香,在傳統黑白版畫的基礎上,賦予它亮麗的色彩,使得春聯既有傳統的韻味又能更加時尚化。同樣,剪紙在中國鄉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并且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鄉村的節日風俗密切相關,尤其大喜之日以及過年過節時,人們喜歡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墻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這樣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它所要營造出來的歡樂氛圍和春聯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選擇剪紙作為春聯創作的表現形式之一。
春聯的基礎色是紅色,所以紅色是春聯底紋顏色運用中不可或缺的顏色之一,為了使顏色的使用更加豐富,我選擇了不同色系的紅色,比如說偏藍調的桃紅、櫻桃紅、橘紅等,這些紅色在明度和飽和度上存在差異,使得春聯顏色使用上更為豐富。在其他顏色的運用上,選擇了與紅色撞色的藍色系和綠色系,由此產生視覺上的沖擊。最后選擇米黃色為圖案的襯托色以及描邊的顏色,因為米黃色更貼合春聯悠久歷史的古樸感和歷史感。
此次春聯底紋設計的系列分別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個民俗傳統及祝福”“二十四道傳統風味”。首先,“二十四節氣”提取元素為每個節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如處暑時節選擇美不勝收的荷畫、小滿時節選擇茁壯成長的谷物以及秋分節氣選擇滿山遍野的楓葉等。選擇二十四節氣的原因是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地、風調雨順。其次,“二十四個民俗傳統及祝福”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包含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過年吃餃子寓意著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餃”與“交”同音,寓意著新舊交替;“事”和“柿”同音,寓意著好事一籮筐,事事如意;梳子代表健康快樂,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打開,而且梳子會給人以精神,帶給人自信等。二十四個祝福集齊在一起,是希望大家新的一年好運連連、心想事成。最后,是二十四道傳統風味,這二十四道菜系集齊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年夜飯中的家常菜,如入口即化、最宜下飯的紅燒肉,瘦而不柴、熏香撲鼻的熏臘肉和油光發亮、口感濃郁的五香牛肉等。每一道菜都有一個美好的寓意。
一副完整的對聯除了有畫,帶有祝福的文字也必不可少,在文字的裝飾邊框上,參考了園林和古建筑中門的造型,如圓形、六邊形、花瓣形等,與對聯本身就貼在大門上用處相呼應。再如“二十四個民俗傳統”從臘八到元宵有二十四個民俗傳統,結合郁壘、神荼兩個民間門神,是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祝愿。除了以上的主要元素,此次設計運用到的元素有:梅花、喜鵲、燈籠、窗花、風雨雷電、祥云、鯉魚等,如鯉魚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它們有著吉祥、富足、勇敢和忠貞的寓意;喜鵲寓意著圣賢、喜事臨門、喜事到家以及吉祥如意;過年家中擺放花卉預示著花開富貴、人生如鮮花般燦爛等等。所有元素的細節表現上依舊是版畫的風格,色彩簡潔,更加凸顯造型的設計,同時簡潔明快的色彩是為了更加貼合當下流行的風格。在“福字”的字體排版上采用了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配合通俗易懂的祝福語,使得中國傳統的春聯文化更加國際化。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尤其是在顏色的選擇上,反復搭配顏色,并積極尋找好看的配色作品,在不斷地嘗試和否定中,慢慢找到了適合的配色。總結下來,剛開始顏色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幅畫中用了過多的顏色,導致配色雜亂找不到畫面的重點。本次春聯的底紋設計,在顏色選擇上除了傳統春聯的固有色—紅色之外,還選擇了與之撞色的藍色和綠色,他們的明度和飽和度相對較低,是為了貼合剪紙的傳統感,營造古典的氛圍。同時為了增添設計的豐富感,也采用了與春聯的固有色紅色色相和飽和度不同的紅色。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畫面不夠飽滿,空缺的位置較大,后來經過反復思考,加入了很多的元素。比如說,因為整個畫風是版畫的形式,所以在空缺的位置加入了紋理,模仿版畫木質的紋理,增添了版畫固有的氛圍;不夠飽滿部分除了加入裝飾元素外,還加入了英文,使得中國傳統物件更加時尚化、國際化。
此次的春聯底紋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與亮麗的色彩相結合,產生強烈的碰撞,大膽采用對比色,這種嶄新的表現方式— 撞色,給人帶來視覺上的強烈沖擊,突破了傳統春聯的表現手法,賦予傳統文化更多、更豐富且現代化的表現形式。筆者認為春聯第一優先級是創新,因為不管歲月變遷,時光荏苒,春聯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總有她不一樣的風景,她可以是熱情奔放的少女,也可以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她不應該永遠只有一個模樣,所以設計中不光以傳統春聯的紅色為主;而且加入了其他顏色,增加了整體的視覺沖擊力,以期望能給市場上的春聯帶來新的流行方向,從而讓更多的中國人加入春聯的創作和銷售中,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通過豐富的色彩加入,給予消費者新鮮感,激發他們的購買欲,同時又能讓現在的年輕人更加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最后,為了讓小朋友更喜愛春聯,加入了中華傳統美食元素,通過繪畫美食,讓喜愛過年的小朋友們還沒到年三十的晚宴就想象著晚上的年夜飯、垂涎三尺;也讓人們過完年后,只要看到春聯就能回想起吃年夜飯的幸福美滿時光,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歡樂場面。
顏色上除了春聯本身的固有色—紅色的使用外,為了使表現的形式更為豐富,在紅色的純度和飽和度上也作出略微的調整,同時為了帶來視覺上的反差,采用了撞色的手法,選擇了與紅色對比明顯的藍色和綠色。此外,為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以版畫和剪紙的方式來表現,內容則選擇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比如我們傳統的飲食文化、節氣文化、民俗文化等,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表現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揚,同時與當下年輕人所喜歡的撞色文化相結合,宣傳了傳統文化的同時,春聯的創作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通過國潮風格的春聯設計,希望大家對春聯更加重視,對春聯的重視同時也是對春節的重視,往更大的方面來說也是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一代代青年人為之驕傲并愛上我們祖國的文化,是當代設計師必修的課程之一。每一副春聯背后,甚至每一副春聯中的每一個元素背后都有美好的寓意,例如“二十四道傳統風味”系列中整個二十四道菜系是希望帶給大家滿滿的幸福感和期待感 ,而年夜飯上的每一道菜都有特殊的寓意。比方說過年吃螃蟹,是因為螃蟹有八條腿,通達八方,寓意八方招財,吃了螃蟹的八條腿象征著財源滾滾來。
完整的春聯組成包括上聯、下聯、橫批和中間的福字,此次設計希望通過對春聯底紋的創意設計,改變以往大家對春聯裝飾形式的刻板印象,賦予春聯的更多、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增加春節儀式感的同時,重新喚起人們對春節的美好愿景。三個系列分別是“二十四個民俗傳統及祝福”“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道傳統風味”,他們分別對應的祝福語是“好景明媚如春,前程絢麗似錦”“四季平安吉祥,八方來財如意”“領略家鄉風味,溫馨故里人情”,橫批分別對應的是“事事如意”“風調雨順”“幸福人家”。民俗傳統系列寓意著接下來的一年好運連連、事事順心、福氣滿滿,二十四節氣系列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開開心心,最后二十四道風味系列是希望大家回味和珍惜年夜飯時的歡聚一堂,讓小朋友們吃年夜飯前就充滿期待、垂涎三尺。每副春聯由一個個插畫組成,所以單獨的一個局部拎出來都是一個完整的作品,每一個插畫都有美好的寓意,比如說有祝福學生高中的、上班族事業有成的、農民們來年莊稼大豐收的等,所以提取出部分插畫做成郵票,配上吉祥的祝福語,這樣寄信的人可以給收信的人傳遞一份美好的祝愿(如圖1所示)。

圖1 春聯最終展現成果
春聯底紋的創新設計是筆者能想到的一種增加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同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其他更加優秀的表達方式一定數不甚數。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自覺的深刻認識,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宣言。中國優秀傳統、底蘊深厚的節日數不甚數,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過外來節日?歸根到底就是我們要有民族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同時竭盡所能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更好地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的發展新趨勢,努力呈現出既能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能符合年輕人品位且新潮的物件,過好屬于我們中國人的中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