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暉 劉思妤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三畛村鼎盛于明清,當時村內多為經商者,隨著人才的增多,村落中修建房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龐大,不僅有民居和商居,同時也有官居,整個村落形成了北方的一個典型的建筑群,被稱之為太原北門外第一建筑文化群,如今古村落已經顯得破舊,現今還存有大大小小50余棟歷史建筑,還有些少量的現代建筑,沿著山勢高低錯落的布置于場地內,呈現出古樸的山村建筑肌理。它們根據不同建造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黃土、碎石、磚瓦互相交織,經過對當地的考察和調研,發現當地居民目前的住宅環境比較落后,居住舒適度較低,為了呼應當地旅游村鎮的改造,進行了建筑改造和空間改造設計進行研究,對于居民做了相應的調查,在劉慶老師的一步步指導下了解了傳統民居改造的基本設計要求和解決辦法,對于傳統建筑采用以修復修繕為主的中心思想,進行相關的改造設計。
陽曲縣:隸屬于山西省太原市,地處于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梁地帶,被人們稱為太原之北大門。
三畛村:三畛村位于陽曲縣的距離為10公里左右的一個旅游村落,距離陽曲縣繁華地帶為18公里左右,距離太原市距離為47公里左右,地處位置便于旅游,同時適宜游客參觀游玩。
三畛村位于黃土高原地帶,黃土厚度大土質均勻,由于黃土成分的特殊,當地的黃土相較于其他地方的黃土不但有良好的整體性,同時可塑性也較強,在儲熱方面也有一定的功能性。使得村落中有著大量原始的夯土墻,成為三畛村的一大特色。
三畛村是發源于北宋年間的一個村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舉家遷移到三畛村里建房置地逐漸發展起來的,居住多為居官經商者,人數多達140余人,三畛村之所以起名為三畛,便是來自三陽開泰田中珍寶的吉祥之意,便由此得名為三畛村。
三畛村屬于暖溫帶大陸氣候,冬天不但很冷而且非常的干燥,而夏天又屬于炎熱干燥,太陽輻射強,溫度最高可達 42 度, 最低氣溫可低至-14℃。春季氣候回升很快,天氣變化非常大,秋季溫冷交鋒,氣溫下降慢。冬季雪厚盡尺,春季有時發生霜凍。
(1)三畛村的居住現狀大部分是破敗的老房子,采光不足,居住環境較差,同時空間利用率太低,也沒有很好的綠化環境,使得居民生活舒適度大打折扣。(2)由于旅游項目的開發,當地迫切地需要改造當前的現狀,來吸引游客參觀旅游、了解當地風情、感受當地文化,這使得當地村落需要有一個承載體和居住地供旅客使用。(3)經濟的發展也推動著村落的改變,新的住宅環境可以使當地的年輕人更多的回到農村里來建設更加美好的新農村,同時也能夠提升鄉村的旅游價值。
(1)在外觀方面保留了窯上樓的結構方式,加以現在的元素結合起來,形成既具有當地特色又不失現代風格特點,使得建筑在整體上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同時又可以很好的融入當地的環境當中,在元素方面使用的當地極具有本土氣息的夯土元素加以融合。(2)在布局中重新劃分了功能,打破原有的在院落中不合理的部分,利用綠化穿插于建筑之間,使他們之間相互協調,打造既舒適又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布局。(3)人文與環境的結合部分采用了當地比較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建筑,建筑與人文的結合使得民宿不但傳承了當地文化,又使得游客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地人文風情。
(1)通過我們走訪調查發現三畛村現村落保留有大量的窯洞式民居,同時也保留有少量的窯上樓結構式住宅,但是村落住宅大多數破敗不堪,已經少有人居住。(2)在規劃院落內雖然仍然有人居住,但是走進室內觀察,老式建筑室內空間布局較小,安排不合理,居住不方便,室內狹窄且采光性差,二樓由于損壞無法居住也無法改造成儲藏間,降低了建筑的整體利用率。(3)根據村落的考察發現在村落里有大量的棗樹,這些棗樹大多無人問津,任由其生長,這也體現了當地對于種植的一種客觀的態度。
通過溝通,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以及當地的人文特色和傳統古建,制定了一整套的設計方案,首先對于古建我們采用了傳承和延續的手法進行改造,在結構上延續了現在特有的窯上樓古建民居特色,使其具有當地特點,同時對于古建又形成了傳承,對于窯洞元素設計,將窯洞經行拆分重組,利用現代化手法改造,同時結合當地夯土材料,利用本土現有資源,既節約成本有能夠很好地融入當地特色,平面布局做到功能分區明確,采光性以及通透性好,解決當地的居民居住問題,同時對于文化的提取要有深度,既要符合本土又要適應現代人對于住宅的需求。
這套住宅是現村落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套建筑,初建于明清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反映出該村落昔日曾有過的輝煌,同時也能夠代表該村落的一些歷史文化古跡的傳承,尤其是這棟建筑所保留的較為完整的窯上樓建筑,通過一定的考察在預期內保留了窯上樓整體的建筑結構,對其院落的布局進行相應的微調(圖1)。

圖1 窯上樓主樓建筑圖
(1)在空間布局方面,將原有的移動建筑拆合成兩棟建筑,為居住方便打通4間房間進行重新規劃,加以等候區和前臺,明確功能區,這樣在滿足現居民的情況下又能夠給顧客住宿提供更好的舒適性。(2)在原有建筑結構不被整體打破的基礎上,把不可修復的已經破損的建筑拆除,同時加入夯土元素,在建筑材料上運用青磚、夯土元素進行點綴,依附于青磚的表面,為了進行更好的采光和通風,在原有的窗戶的基礎之上改為落地窗形式,以保證白天良好的照明。(3)在建筑后方加入休閑的場地,便于住宿人員休閑娛樂,同時用于景觀進行規劃,使綠化與休閑場所進行結合。(4)室內采用了新中式風格,每間臥室都添加有衛生間以及獨立的陽臺,方便顧客住宿需求,空間內部加入夯土元素,使空間內外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使人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以及當地的歷史情感。
這套建筑歷史較短同時破損比較嚴重,已經不能夠滿足住宿需求,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也較為淺顯,所以整套建筑進行了完全的拆除(圖2)。

圖2 餐廳休閑空間建筑圖
(1)這個建筑進行改造時,尤其考慮與主體窯上樓建筑的結合性,使結構也呈現出一種樓閣的形式,在二樓做了一個平臺作為一個休閑空間,同時也能夠便于人們休閑時觀賞這個村莊的景致。(2)窗戶采用窯洞的元素形式,經過重組變換使其具有現代化的風格,同時又能夠很好地融于村落的風格當中。(3)一樓作為餐廳,同時考慮到坐北朝南的地勢仍然采用大窗,使自然光能夠更加融洽的與室內裝修風格融于一體,打造一座室內陽光房。(4)建筑外墻仍是采用當地的傳統夯土作為外墻材料,因當地的黃土土質比較堅硬而且耐用,同時受到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該村落在夏季時常多雨,因此用當地的夯土材料作為外墻可以很好地對于墻體起到防雨防潮的保護作用,而且在該村落中也保留有大量的夯土外墻,這樣不但節約了大量的成本,同時也與當地的村落相呼應。
在考察時觀測到該建筑已經無法居住和改造,因此將其全部拆除進行重建,尤其注重于景觀方面和少量的建筑體塊的結合(圖3)。

圖3 茶室建筑效果圖
(1)該建筑以休閑觀賞為主,該建筑一側為三個整體的窯洞風格的門洞,同時配以窯洞的窗格元素,建筑不但符合整體,更能突出當地特有的文化,另外兩側為通透的玻璃,這樣便于住宿人員能夠更好地觀賞院落的別致景色,建筑后方種植較多的植物,加以該村落較為特色的棗樹相搭配,使得該建筑整體更加具有當地化。(2)整座建筑最顯著的特點的是該建筑的屋頂,這座建筑屋頂采用了傳統的中式屋頂加以變形,在斜屋頂的基礎之上多加半個坡屋頂,為了考慮雨天滲漏的問題,在屋內做了防漏雨的工藝。
此次民宿品牌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初期階段我們對于當地的村落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考察,了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三畛村所處于的一個地理位置,也了解到了三畛村仍保留有很多的遺留下來的古跡,例如古戲臺、明清的古民居,以及在鄰里鄰舍所相傳的一些民間笑話、民間傳說、民間習俗等,都能夠體現出該村落濃厚的歷史以及建筑所體現的當地人文特色,同時也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氣候和環境等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以及改造民居所具體的住宅空間和大致院落。三畛村的歷史比較悠久,而且每一個院落都蘊含著自己的故事,最讓人值得一提的就是此次的改造項目窯上樓的改造,在我們考察當中,我們仔細觀察了這座最具有特色的窯上樓建筑,下層是磚窯的結構,而上層則為木樓結構,是此次項目里最大的一座窯上樓建筑。
其次,在做設計之前又進行了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了解到三畛村處于黃土高原地帶,所以考察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的夯土墻殘留至今,這讓我萌生了一個想法,是否可以用夯土墻的材料加入此次的設計當中,思考至此,我發現利用本土材料結合本土建筑,不但能夠創造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宿,同時又能夠節約成本,在此次的設計中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在布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布局做到了功能分區比較明確,而且考慮到采光性以及通透性和人居住的環境的舒適性進行改造,不但能夠讓原居住者能夠舒適的居住在此,也能夠讓外地旅游人員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同時經過對一些人群的分析我觀察到,在三畛村中當地的居民大約占總人口的60%,而外來人口以及考察人員占比較少,根據這個情況又考慮到如何去吸引外地游客以及考察人員這個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想法之后,最終確定了一個方案,就是延伸當地的建筑,并且打造一個屬于當地的特色民宿住宅,這樣不但能夠吸引外來游客的參觀,而且也能夠保留古建的特色,使其具有考察的價值,供考察人員前來考察參觀。
最后就是考慮如何將當地的元素以及當地的古建融入這次的空間設計當中,延續當地的古建特色。前期在文化提取以及古建形式的改造當中感到有一絲絲的困惑,元素的提取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提取,而對于當地文化和當地特色的形式的提取比較雜亂無章,不知該從哪一個方面下手會對于這次的設計產生一個質的改變。通過對不同品牌的民宿案例分析,有了最終的方向和思路,確定在外觀方面采用現當下特有的窯上樓的形式,傳統材料的利用方面也需要考慮利用夯土的材料運用在外墻以及室內的裝修之中,同時利用現代的鋼鐵和玻璃與當地的夯土材料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演繹出現代與傳統的對話。在布局方面考慮到家庭的人數、年齡需求以及日常生活需求。當然由于村落住宅的采光性、通風性以及功能分區不合理,所以在新的建筑空間內著重的去改善這方面的問題,對于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也進行著重考慮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