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宇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西塘實驗小學,江蘇昆山 215300)
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和方式。“數學悅讀”是數學學科內容的閱讀,而“悅”是喜悅的意思,是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學科的閱讀。通過“數學悅讀”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專注力和興趣,指向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目前的小學數學常態課堂中,比較突出的情況如下:
數學教師普遍教兩個班級,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都要在50人左右,因此,不少數學教師都會在課堂上預留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這樣可以及時地收到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批改。因此,原本40分鐘的新授時間被壓縮,教師對課堂時間的利用,更加傾向于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對學生思維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往往有所忽視。
“數學學科,只要掌握解題技巧和方法,就可以有效解題;數學學科,只要多做題目,就可以提高正確率。”在不少的家長眼里,學習數學就是一個熟練活,只要多做,就能提高,在不少數學教師的眼里,也不例外。通過大量的練習,確實可以有效提高解題的正確率,但是給學生帶來過重的負擔。在孩子的眼里,本來一門有趣的數學學科,變成了一門與枯燥的數字打交道的科目,這與目前“提升作業質量,有效落實減負增效”的目標也是相悖的。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通過“數學悅讀”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數學的課堂有新的認識和態度;“數學悅讀”的開發實踐能夠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更多地關注了學習結果,而動手實踐不夠、自主探索缺乏、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不夠的常態問題 。因此,讓“數學悅讀”融入課堂,煥發課堂活力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高質量的“數學悅讀”素材,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由內化到理解、再由反思到完善,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數學建模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數學理解與表征能力等數學關鍵能力得到了發展,必備品格與正確的價值觀協同發展,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新課程倡導從學會到會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數學悅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主要形式,將這種形式與原有的數學學科教學相結合,能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小學生“數學悅讀”讓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實,班級整體差異、學生個體差異,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開發課程(組織內容、設計教學預案),實施課程(充分地預設、精彩地生成)等,能極大地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助推教師的專業發展。
翻轉課堂可以有效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是解決數學傳統課堂時間不足的有效途徑。翻轉課堂采用課前學生自學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課堂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1]。
課堂中,學生的“學”是需要時間的,對待新知,他們需要認識的時間、理解的時間和記憶的時間。有的教師課后抱怨:“課堂上,明明提出的問題,很多學生都會回答,為什么一做題目錯誤率就這么高。”可想而知,課堂中如果沒有合理地分配時間,我們便會在學生的作業中看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少孩子只是跟著教師依葫蘆畫瓢,沒有真正理解又怎么應用。
當我們以灌注“知識點”的方式教學生時,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數學課堂是比較沉悶的,學生體驗不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如果把數學課上成了“記憶—應用”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提高,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學生并不能有效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因此,通過翻轉課堂,學生在課堂中,有了更多深入體驗的機會、有了更多積極思考的可能。
因此,通過翻轉課堂,為學生留出課堂中“學”的時間,提供課堂中“學”的機會,留出課堂中“思考”的空間,學生可以更專注于主動地學習,從而獲得更深入、深層的理解。
《課程標準》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們主張將“數學悅讀”與數學學科教學相結合,創建新的教學模式。課前“悅讀”,以導學單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習可見;課堂互動,完整探索形成正確規律,讓思考可現;課后反思,發現問題培養主動研學,讓思維可延。
“數學悅讀”中的課前“悅讀”為實現翻轉課堂提供了可能,利用學生課前的時間,為學生自主地學創造了條件。“數學悅讀”中的課堂互動,利用學生真實的學習素材,為課堂留出了探索的時間,讓每一位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數學悅讀”中的課后反思,利用學生思維的延展性,為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1.課前“悅讀”,以導學單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習可見
我們以《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一課為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即a+b=b+a,(a+b)+c=a+(b+c),在此過程中,學生積累了探究運算律的基本經驗。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結構相似,但是運算不同,情境不同,對學生的新挑戰就是如何把已有的經驗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結合這樣的情況,學生已經具備了這一內容的自學能力,具有開展翻轉課堂,即課前“悅讀”的可能性。

例如,根據這一課的學習情況,制訂學習任務單,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

師: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探究得到加法運算定律的?
步驟1:解決實際問題,感知規律;
師: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探究得到加法運算定律的?
步驟2:舉例并且比較,發現規律;
步驟3:多種方式表征,總結規律;
師:乘法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運算定律呢?
我們能否按照這樣的步驟繼續研究?
在此基礎上,創設研究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已有研究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嘗試自主的經歷解決實際問題,感知規律—舉例并比較,發現規律—多種方法表征,總結規律的過程。
這樣的導學單設計,給學生創造了“感悟”的機會,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數學方法遷移的能力,潛移默化地發生著。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從“學”向“會學”轉變著。
2.課堂互動,完整探索形成正確規律,讓思考可現
如果說導學單的自主探究,是學生的課前“感悟”,可能對,也可能有些問題。那么課堂,則是提供給學生“梳理歸納,形成正確規律”的一個平臺。
例如:步驟一

師:兩位同學是這樣寫的,這兩個算式是怎么列出來的,你們是怎樣想的?追問: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生1:乘數相同,乘數的位置相同,算式的運算順序不同。
生2:得數相同。
師:同學們通過列式比較,得到了一個初步的發現。這是他的猜想,接下來我們來驗證一下。
例如:步驟二

師:舉幾個例子,誰來說一說,再請一到兩位同學說一說。
生1:(1×5)×20=1×(5×20)
生2:(1×4)×30=1×(4×30)
……
師:舉了這么多的例子,我們驗證了剛剛的猜想,得到了這樣的規律: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積不變。
老師抓住了班級同學有效的探索成果,將其轉化為課堂學習的素材,而老師則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一步一步地讓每一個孩子經歷完整的探索過程。就像老師課堂上的小結:可能研究得不夠順利,不夠完整,甚至是有些錯誤,通過我們今天的小組討論,集體討論,完善了、糾正了錯誤,使學習得到了提升。
通過交流發現,交換它們的位置,計算的結果是相等的,就是交換律;先算前兩個數,或者先算后兩個數,計算的結果是相等的,就是結合律。有效打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凸顯出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本質特征。
3.課后反思,發現問題培養主動研學,讓思維可延
通過課堂的師生互動,學生經歷了完整的思維訓練,掌握了學習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時感知規律、發現規律、總結規律的一般方法,這對接下來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件上衣52元,一條褲子48元,購買3套衣服需要多少元?
生1:52×3+48×3
=156+144
=300(元)
(這里的52×3表示3件上衣的價錢,這里的48×3表示3條褲子的價錢,3件上衣+3條褲子表示3套衣服的價錢。)
生2:(52+48)×3
=100×3
=300(元)
(這里的52+48表示一套衣服的價錢,這里的(52+48)×3表示3套衣服的價錢。)
有了之前的探索經驗,學生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雖然兩種方法的思路不同,但是最終求出的都是3套衣服的價錢。
感知規律:因為總價相等,這兩個算式可以用等號連接 :52×3+48×3=(52+48)×3
發現規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等于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
舉例驗證:(6+4)×12=6×12+4×12
(12+8)×2=12×2+8×2
(60+50)×3=60×3+50×3
總結規律: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我們發現,乘法分配律這一規律與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研究方法類似,有了之前的研究經驗,在研究乘法分配律時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后,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研學,我們主張學生通過錄制數學微演講,講述自己研究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一個個孩子就像小老師一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地展示出來。有的孩子錄制第一遍時,不能很好地連貫起來,因為在錄制的時候,他沒有想好接下去怎么說,然后就會梳理自己的思路后重新錄制;有的孩子在錄制的時候,語言的表達比較簡單,他們會聽自己錄制的視頻,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語言表達,重新錄制時表達得會更加準確。
錄制的過程有些坎坷,因為學生需要“有序”的思考,“有序”的表達,雖然需要一遍一遍地重新錄制,但孩子對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探索是積極的、主動的,也正是這樣的“有序”思考,才能鍛煉孩子的數學表達,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雙基的培養,已經不足以滿足學生的數學生長。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成為了大家最關注的主題,這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提升。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思維觀念的轉變。現在的信息技術發展很快,但是很多教師的職業步伐,卻沒有辦法跟上,學習的機會不夠,學習的動力不足,不少教師停步不前,這樣給學生創造的“會學”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因此,教師需要有一個反思的平臺,在實踐中發展和成長,在反思中沉淀。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有效地反思。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這里的差異既包括了寫字速度的差異,也包括了理解能力的差異。每次的課堂中,因為反思的時間不夠,反思的機會不足,讓不少學生在數學理解上存在著較大的困難,以至于在做題時反復講、反復錯,惡性循環。
在“雙減”的背景下,我們要意識到,學生依靠大量的題目來獲得的能力,不是學生真正的學習能力。真正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角色,只有教師的素養提升、思維的轉變,才能培養更“自主”的學生。通過“數學悅讀”的課前活動,我們的教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通過“數學悅讀”的課堂活動,我們的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錯例,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根據學生的想法,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向課堂的40分鐘要質量和效率,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通過“數學悅讀”的課后活動,我們的學生走向自主,嘗試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