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巧琴
日前,一臺難度大、風險高的肝臟腫瘤晚期手術在浙江省腔鏡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蔡秀軍教授團隊及胸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團隊的努力下,順利為患者切除病肝,并切開下腔靜脈成功取出癌栓,解除了后期可能因癌栓脫落進入心臟引發的心房栓塞、急性肺梗死等隱患。
實驗室依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于2010 年6 月批復組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綜合圍繞腔鏡手術、腔鏡器械開發及相關基礎研究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涵蓋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頭頸外科、生物儀器工程以及機械工程學等多個學科。
在國際醫療界,以腔鏡手術為代表的微創外科發展迅速,它代表了當代外科發展趨勢。但是腔鏡手術仍不成熟,應用范圍小,并有很多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缺少專有的標準手術方式,這些問題限制了腹腔鏡肝膽胰外科手術的推廣普及。同時,腔鏡外科的發展不僅需要手術技術的革新,更需要醫療相關設備器械的改進發展,外科學、機械學、光電學等多學科聯合研究是腔鏡外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實驗室蔡秀軍教授團隊進行腹腔鏡手術
而在我國,腔鏡外科的發展仍落后于發達國家,核心設備生產被國外大企業所壟斷,昂貴的手術設備器械更是限制了它在國內的普及發展。
面對以上種種微創外科發展的難題,實驗室自成立以來,明確了三個主要研究方向:腔鏡外科新術式、新技術的創新、推廣應用及標準化研究;腔鏡外科的相關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腔鏡外科新器械、新裝備的研發。
實驗室主任蔡秀軍教授是國際著名外科學家,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在肝膽胰外科領域研發了多項創新性手術方法與手術器械,被譽為中國腔鏡第一人。在他的組織管理下,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圍繞著診斷技術和治療技術微創化的理念,通過多學科交叉實現成果轉化,持續產出創新性成果,踐行著護佑人民健康的初心。
結腸癌是人類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是目前主要治療手段。針對術后吻合口漏發生率較高的問題,實驗室創造性地提出“支架法空腔臟器吻合術”“支架法腸轉流術”等全新理念,發明了一系列可降解支架,創建了支架法空腔臟器吻合術、支架法腸轉流術,不僅打破了全球沿用167 年的傳統方案,還避免了傳統方法需要的腸造口及二次回納手術,使治療周期由3 至6 個月減少到3 周,大大提高了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
針對支架降解過程隨機、不可控的難題,研究團隊發明了在人體內定向崩解并可追蹤的支架,增強了對支架崩解過程的可控制性及可預見性,使支架能在腸道內14~28 天降解而排出體外,并可以通過X 攝片顯影,實現實時定位,觀察支架變化。這是一項經典的醫工信結合的科研成果,目前,該系列不同結構的可降解支架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 項、國際專利14 項。2022 年7 月,這項名稱為“可降解支架的研制與支架法空腔臟器吻合術的創建及應用”的科研成果,榮獲2021 年度浙江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截至2021 年底,實驗室科研人員以實驗室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SCI收錄論文311 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64 項。
腹腔鏡開啟了外科從“開膛破肚”到“打孔手術”的微創新紀元,機器人微創手術則被譽為第三次外科手術革命。
一直以來,實驗室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為首要的工作內容,尤其是中青年人才的培養。實驗室現有成員46 人,其中正高28 人、副高10人、博士生導師11 人、碩士生導師13 人,35 人具有博士學位,占總人數的76.1%。從年齡結構上看,構建了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其中55 周歲以上的5 人、45~55 周歲的24 人、45 周歲以下的17 人。實驗室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創新力強、富有挑戰精神、結構合理的科技研發隊伍,其中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 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 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 人、省級各類人才項目10 余人。

實驗室研究生團隊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
“追求卓越,做任何一件事不能說差不多就行了,必須要追求極致,能做到最好就盡量做到。我對自身是這樣要求的,對帶領的團隊也是一樣。”蔡秀軍表示。
隨著實驗室不斷發展,在服務越來越多患者的同時,實驗室的學術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實驗室主導、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的輻射和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
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創辦的英文期刊Laparoscopic,Endoscopic and Robotic Surgery(《腔鏡、內鏡與機器人外科》),目前已實現全球最大科學、科技、醫學全文數據庫ScienceDirect平臺優先出版,被EMBASE、Dimensions、DOAJ、CNKI和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等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2020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標志著LERS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邁出了關鍵的步伐。
在2022 國際微創外科大會西湖峰會暨浙江省微創外科學學術年會上,實驗室邀請了國內頂尖微創外科專家進行了一系列國際先進微創手術演示,其中就包含實驗室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肝膽胰胃腸手術、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肝切除術等。
“下一步,實驗室將不斷提升醫療和科研的服務水平和綜合能力,以更好的技術、更優的服務、更高的效率為百姓健康謀福祉,繼續在微創引領醫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扛起使命擔當,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微創醫學創新發展的重要窗口。”蔡秀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