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軼

“夢想中國·智匯嘉善”第七屆創新創業大賽
以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催生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嘉善不斷深化區域、產研、要素、機制“四協同”,持續奏響創新引領“雙示范”建設的“最強音”。
近年來,嘉善縣搶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戰略機遇,聚焦創新鏈產業鏈“雙鏈融合”,全力構建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體系,形成了“開放協同創新”的嘉善模式。2022 年,該縣蟬聯省“科技創新鼎”,連續兩屆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
編制示范區嘉善片區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打破縣級規劃局限,統籌、協同省內外科創資源,打造三大創新平臺體系。一是構建“高研值”科創湖區。以祥符蕩科創綠谷為核心,建成浙大長三角智慧綠洲、復旦嘉善研究院等7 個高能級科研載體,集聚9 名院士專家、500 多名研發人員,2022 年成功申報省“領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 項,并創成2 家省新型研發機構。竹小匯科創聚落引入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等6 家產學研機構,推動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零碳社區。二是聯建“跨省域”高新區。聯動青浦、吳江加快建設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重塑“一核三片”全新格局,新增“保稅+”功能,目前已集聚全縣1/3 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畝均稅收等指標列全省前十。三是布局“多節點”科創飛地。采取“連鎖經營”模式,在上海和歐洲分別設立“科創飛地”,同時在硅谷和新加坡建成2 個“海納孵化器”,全方位網羅全球頂尖人才和項目。2022 年,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引進項目16個,總投資26 億元,新引進國家級高端人才6 人。嘉善國際創新中心(歐洲)累計入駐荷蘭企業15 家。
聚焦“科創+產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三大產研協同體系。一是構建“雁陣式”梯度培育體系。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開展“三色評價”管理,將全縣高新技術企業按創新示范、穩定成長、督促提升三個維度進行“藍綠黃”三色評價,著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做強做大。2023 年,新認定省科技領軍企業1 家、科技小巨人2 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2 家,連續五年列全市第一,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21 家,科技企業“雁陣”式梯隊格局更趨完善。二是構建“多層級”研發機構體系。通過政策激勵、機制引導、評價倒逼等措施,大力推動企業研發載體建設,培育企業科技內生動力,新增省(重點)企業研究院3 家,省研發中心14 家、市研發中心27 家,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79.1%,列全省第一。三是構建“精準型”科技攻關體系。深挖產業鏈創新潛能,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 項,列入省“尖兵”“領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6 項,列全市第一。鼓勵企業開展關鍵設備、關鍵材料進口替代研發計劃,朗德電子研發的“車輛尾氣系統核心傳感器攻關項目”已可成功替代歐美產品,景焱智能裝備自主研發的項目列入省關鍵核心技術與進口替代項目攻關池。

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
堅持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全面落實三大要素支撐。一是做優人才發展環境。深入實施“祥符英才”計劃,連續七年舉辦“夢想中國·智匯嘉善”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新引進科技人才項目32個,新增國家“火炬”計劃人才2 人、省海外引才計劃人才8 人、省領軍型人才團隊2 個。深化外專人才服務改革,設立“外國人才服務中心”,全省率先實現外國人服務事項“一窗式”辦理。二是做實政策激勵保障。深入推進科技政策直達快享,2022 年以來兌付惠企資金1.85 億元,惠及企業562 家次。在疫情期間,通過減免孵化企業房租、提升創新券額度等方式,補助企業350 萬元。系統推進“浙里加計扣除”系統建設,建立六大應用模塊,實現研發費用智能歸集等全流程科技服務功能,目前高企使用率達100%,科技型中小企業使用率超過70%,并在全市推廣應用。三是做強科技金融服務。設立科技金融專業機構12 家,2022 年共惠及科技企業300 余家、發放貸款7 億元。在政府產業基金中設立“善智創”等創業投資類子基金,總規模約60 億元,如“芯創壹號”基金投資超億元助力該縣光彩芯辰的光模塊重點科技項目建設。
實施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實現三大改革突破。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改革。利用長三角一體化在科創資源自由流動、大儀大器共用共享的機制優勢,探索建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成果轉化體系,試點開展長三角創新券通用通兌等制度改革,目前已有4 萬余臺大型科研儀器在長三角區域實現共享,兌付長三角創新券765 萬元。二是深化科技領域數字化改革。系統推進“浙里加計扣除”系統建設,建立六大應用模塊,實現研發費用智能歸集、政策享受智能評測、政策線上兌付等全流程科技服務功能,企業申報所需時間從30 個工作日減少到30 分鐘,749 家企業錄入研發項目3300 多項,歸集研發經費支出超18 億元。三是深化外專人才服務改革。設立“外國人才服務中心”,全省率先實現外國人服務事項“一窗式”辦理,2022 年有189 人辦理外國人有效工作證。設立一體化示范區外籍高層次人才永居權申請綠色通道服務點,實現外國高端人才在一體化示范區內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