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苑 通訊員 翁帥帥 王枝

衢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浙江時代鋰電、吉利“三電”等百億級項目成功落地,浙大衢州“兩院”、電子科大長三角研究院(衢州)等科創平臺高標準推進中……
作為多區合一的綜合園區,衢州高新區(以下簡稱“高新區”)自2013年獲批國家高新區以來,秉承“又高又新”的發展導向,探索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人才、科技、資本等高端要素向產業鏈集聚,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力爭為浙江省“315”科技創新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去年7 月,衢州吉利“三電”系列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完成后將具備新能源動力電芯、電池包、三合一電驅系統以及儲能系統的生產與供應能力。
一直以來,高新區圍繞氟硅新材料、鋰電新材料、電子化學材料、特色輕工、芯片及傳感器、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六大主導產業,秉承“缺鏈補鏈、短鏈延鏈、有鏈強鏈”的原則,研究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做大產業集群,有效助推主導產業集聚。除了“牽手”吉利集團,高新區還陸續引進了時代鋰電等百億級項目,進一步形成集群優勢。
沉下心狠抓科技創新,高新區建立產業鏈研究和推進工作機制,形成“一鏈一服務團”,采用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服務鏈“五鏈融合”的升級打法,建立“八個一”工作推進制度(即一條產業鏈、一名鏈長、一名院士專家、一個工作專班、一支技術團隊、一批鏈主企業、一個產業聯盟“行業協會”、一套支持政策),通過例會研判、清單銷號、領辦督辦等機制,推動高端資源向重大產業項目傾斜集聚。
此外,高新區始終圍繞產業鏈上下游深挖“風口”產業,將龍頭企業(“頭雁”)培育為產業鏈的“鏈主”,以龍頭效應促進主導產業發展,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力。“如園區內的中天東方氟硅材料有限公司,作為有機硅的龍頭企業、對完善園區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布局,優化提升衢州產業結構及產業層次有很大助力。”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而今,以產業鏈鏈主企業為引領的衢州產業鏈“魚骨圖”、聚焦延鏈補鏈強鏈的衢州“產業樹”已然繪就。數據顯示,2022 年高新區規上工業產值達到1500 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呈現逆勢上揚態勢。
構筑高能級創新平臺作為一項“牽一發動全身”的工作,高新區通過與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大、華東理工等24 所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高標準推進浙大衢州“兩院”、電子科大長三角研究院(衢州)、東南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動力電池研究院等平臺建設,開展主導產業技術攻關,探索集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特色校地合作新模式。
目前,浙大衢州“兩院”已集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等高端科研技術人員133 人,獲批建設浙江省高端化學品技術創新中心,幫助50 余家企業開展各類測試1000 余次,申請各類專利129項,正在推進中試基地二期建設。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衢州)形成“8 研究所2 中心2 團隊N 平臺”的協同創新體系,擁有科研人員在內的教職工96 人,在培研究生200 余人,獲批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浙江省無線電產業基地等3 個省級旗艦式創新創業平臺,設立國家備案眾創空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衢州分中心,第一批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 項科技成果被衢州市本地企業拍賣。
而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高新區圍繞六大主導產業,鼓勵企業在優勢產業領域精耕細作,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擴面強基”工程,健全企業“四色”管理機制,推進企業研發體系建設,加快“小巨人”“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形成“建強主力軍、優選后備隊、培育生力軍”的創新梯隊,推動高新企業規模化、規上企業高新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凱圣、志高等7 家企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新認定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64 家。硅寶化工、喜爾康等16 家企業18 個產品獲得“品字標”浙江制造認證。1 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7個項目列入2022 年度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立項項目。
同時,高新區推進“鯤鵬行動”計劃、海外引才計劃、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發揮產業鏈首席科學家的戰略支撐作用,著力引進、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
高新區持續推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找準細分領域重點攻關,累計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工業企業37 家,初步形成以華友新能源、中巨芯、金瑞泓等為代表的鋰電新材料、電子化學材料、芯片產業鏈,電子化學材料新智造產業集群入選為省級第一批36 個試點之一。
依托現有產業優勢,以“技術突破+標準引領”為突破口,全力打造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重大應用,氟硅與電子化學產業大腦成功揭榜掛帥省第一批化工產業大腦建設試點項目,服務氟硅與電子化學規上企業72 家(占全省48%以上),連接化工設備11.3 萬余臺,獲得3 項發明專利、21 個軟件著作權。
組建高端智庫,加強“思維引領+政策支持”,全力打消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顧慮,導入中控、中巨智能、用友等100 余家專業機構資源,強化工業軟件、解決方案等供給能力,幫助企業找準跑道,通過全科把脈問診、專科治病開方、全程把控療效,分類分批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
去年1 至10 月,實施數字化改造項目70 個(計劃總投資57.92 億元),完成投資4.64 億元。一道、華友新能源等2 家企業入選省級未來工廠試點,碩而博、夏王、喜爾康等3家企業獲評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積極主動承接碳賬戶等成熟應用推廣,如明旺乳業通過碳賬戶系統,安裝4000 多個數據采集器實時掌握各工位能耗數據找到減排點,通過調整低效生產線、合理利用峰谷電等手段累計實現二氧化碳減排4005 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