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袁曉玲 通訊員 姜愛武

江山須江公園俯瞰圖 供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江山市始終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環境優化、項目帶動、主體培育等措施,不斷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能力,推進企業創新實力、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2022 年1 至10 月,江山市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9.61 億元,同比增長25.8%,占營收的3.08%,較上年同期提高0.6 個百分點。
加大政策支持,營造全市鼓勵研發、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使企業在研發創新工作上更有底氣。
加大研發政策支持,為企業研發“兜底”。穩步增長財政科技投入,2021年江山財政科技投入3.08億元,同比增長14.9%。形成創新券普惠支持、科技項目重點支持、研發獎勵鼓勵支持的立體式研發投入補助政策,全面推進大中小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獎勵,2022 年對企業研發投入的獎勵比例與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掛鉤,獎勵比例最高達7%,額度500 萬元。
完善公共創新服務,為企業研發“撐腰”。圍繞江山產業發展重點及技術創新短板,建立木門、輸配電、數字消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為廣大中小企業創新提供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等綜合創新服務,年服務金額突破億元,較好地推進了資源的共用共享,避免重復投資,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
優化創新服務指導,為企業研發“引路”。建立領導干部掛聯“一主三副”工業主平臺區塊制度,對企業開展精準指導、針對解困。依托專業力量,引進第三方專業科技服務機構,根據企業不同創新基礎,開展點對點服務。各鄉鎮(街道)、開發區對屬地企業實現一對一掛聯,推進精準施策。建立定期協商、閉環追蹤工作機制,進行周例會交流、月分析研判、季考核評比,協同推進企業創新。
通過優化項目體系,鼓勵不同層次企業實施研發、借力創新、轉化成果,使企業在研發投入上擁有更多載體。
項目“支撐”。抓牢項目載體,鼓勵企業通過項目開展產品、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創新,培養技術人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設立產品智能化、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小微企業創新和雙碳等“四專項”江山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體系,專項經費規模達到2000萬元。2022 年1 至10 月已立項18項,撥付補助資金1513 萬元,引導帶動企業研發投入1 億元以上。
合作“補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根據企業技術難題、產業發展趨勢和產品研發前沿方向,精準對接國內高校院所,使企業能借力大院大所迅速實現行業前沿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建立浙江大學、上海二工大在江技術轉移中心,柔性引進浙江大學教授擔任企業創新導師,企業與國內外50 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2021 年實現技術交易額達5.27 億元。

成果“顯效”。注重對企業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讓企業嘗到創新紅利,推進研發創新活動的良性循環。近幾年實施的科技項目成果轉化率達到100%。對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進行獎勵,2021 年獲得獎勵的6 個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總銷售額達到12.7 億元,繳稅4900 多萬元。2021年江山市授權發明專利129 項,有效高價值發明專利144 項。
企業是研發投入的主體,做大做強企業研發實力,讓企業在實施研發的道路上更有膽量。
梯次培育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劃,建立企業培育庫,開展“綠藍紅橙”四色管理,逐步夯實企業創新基礎,形成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企業培育機制,增強企業創新實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3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62 家。
平臺培育初創。建立小微企業外建內引培育平臺,形成鏈條化初創企業培育模式。在浙江大學、杭州市江干區外建兩個科創飛地,內建科創園、孵化中心、省高新園區等中小企業孵化基地,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孵化中心培育的內窺鏡產業研發投入占比達到15%以上,相關企業與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協和醫院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夯實研發機構。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推進企業儲備創新人才、完善研發設施、規范研發制度、提高研發能力。出臺激勵政策,對企業建設各級研發機構予以重金獎勵,最高達500 萬元。開展企業研發機構“清零”行動,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率達到60%。江山市現有各類企業研發機構109 家,其中省級以上34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