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文旅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傳統的觀光游已經難以滿足大眾旅游需求,消費供給側改革急需推進。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動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已經成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和發展路徑,“非遺+旅游”逐漸成為探索推動文旅發展的新方式。非遺與旅游的融合不僅增強了游客的文化體驗,同時也促進了非遺活態傳承。非遺可以在旅游新場景中找到與現代生活新的聯結點,開辟更大的發展空間,進而引領新消費,呈現出非遺與旅游全要素融合的可喜面貌。筆者從實踐案例出發,進一步討論“非遺+旅游”發展的重要性,探索實踐方式和創新途徑。“非遺+旅游”深度融合將有利于挖掘非遺資源,提供更多文旅產品選擇。通過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融入旅游空間等方式,可以探索“非遺+旅游”的發展新途徑。深度融合將為文旅產業提供更多的新鮮業態,推進非遺進景區、發展非遺研學課程、搭建非遺旅游融合空間,以古老非遺帶動新鮮旅游。進入新時代,“非遺+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繁榮,豐富文旅產品供給,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同時,也是凝聚國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旅融合;資源整合;非遺研學
【中圖分類號】G127;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037—03
引言
福州市擁有豐富而多元的資源,為非遺旅游產業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旅游與非遺共同發展,既能盤貨內涵豐富的文化資源,豐富旅游的供給,又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室印發一系列文件為非遺與旅游融合提供了堅實的法律規范基礎,“非遺+旅游”有望釋放發展活力。
一、“非遺+旅游”推動自身造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中國現有43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截至2023年8月,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
隨著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非遺成為大眾生活中的“時尚”,越來越具有社會認影響力,人們傾向接受更具文化內涵、展現歷史風貌的消費品。非遺旅游逐步從部門“輸血”向自身“造血”發展,多產業跨界融合發展也成為趨勢。[2]
二、“非遺+旅游”整合有效資源
(一)非遺項目深度梳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等。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著一段回憶,印證著一段歷史。
福建省福州市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豐富多樣、源遠流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截至2023年8月,福州市共有21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4項。目前共有314名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名,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0名。
(二)各門類非遺資源推動旅游發展
1.民間文學
福州話,屬于閩東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是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也通行于寧德市和南平、三明的部分地區,甚至東南亞的一些地方。福州方言以語詞豐富、語體多樣、語流音變復雜而著稱,使許多研究古漢語的專家為之神往。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于福州話中。福州方言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美稱,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
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示范基地——光與塵×真鳥囝福州語傳承基地位于福州市煙臺山商業漫步街區,年均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卦⒔逃跇?,年輕一代的從業者將福州語的宣傳推廣對象著眼于熱愛優秀傳統文化、喜愛潮流時尚的Z世代,定期舉辦福州語、民俗文化等創意展覽。通過開展福州語書法、插畫、文創等形式的特色展覽,內容包括福州話詞語、熟語、歇后語等,采用猜謎的方式與游客互動。真鳥囝福州話學堂根據傳統的福州話拼音創設了更符合時代發展和現代人認知的福州話拼音系統,結合福州話漢字的宣傳展示,引導游客使用榕典小程序進行發音和拼寫學習。開發“??痛筇魬稹钡雀V菰捰螒蛐〕绦?,采用線上游戲闖關的形式,沉浸式學習福州語。古宅新生,基地在展示福州語文化的同時,也是一家精品咖啡館,通過“非遺+咖啡”的形式延長了文化的體驗感,也豐富了景區的業態。
2.非遺演藝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并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的獨特說書形式,約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以福州方言講述,并由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源于古老的唐宋說唱藝術,是福州方言藝術的集中體現和典型代表,在中國曲藝界素有“活化石”之稱。福州評話的表演多以一人為主,分有高臺演出、書場演出兩種。講究說、吟、做、花,以說為主、兼有吟誦。[4]
在舊時消遣娛樂方式都還很是單一的年代,茶攤、澡堂、書場曾是老福州人最愛的“休閑老三寶”。去茶館書場聽說書先生講演上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是那時候不少老福州人閑時最熱衷的消遣。在書場,短短幾個小時,就能聽到沙場邊關的刀光劍影,賢臣良相的運籌帷幄,才子佳人的卿卿情意,市井人物的嬉笑怒罵……
位于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星河巷8號的舒敘茶館,致力傳承和推廣福州傳統地方曲藝,活用古厝,將古厝與古音有機結合。2018年10月以來,公益演出千余場,接待游客近數萬余人。以景區古厝為載體,以曲藝新生為媒介,靜態的歷史建筑與活態的文化遺產,為非遺演藝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多元化、多層次、多平臺的商旅文化在福州上下杭這一方沃土融合,閩都非遺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福州的鄉音鄉韻,也悄然復興,薪火傳揚。
3.非遺食品
閩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漫長的時光里,見證了福建一方水土源遠流長的歷史。以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永和魚丸制作技藝、同利肉燕制作技藝為代表的中華老字號美食店鋪都在福州的歷史文化街區承租商鋪對外營業。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帶的地方傳統名小吃,屬于閩菜系。肉燕選用豬后腿的精肉,搭配番薯粉通過手工打制而成。圓頭散尾,形同飛燕,入眼如潤玉翡翠,入口則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狀均不同于餛飩。肉燕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燕子意味著家業興旺、團圓,所以逢年過節和親友、朋友聚會一定都會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之說。肉燕還是思鄉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鄉。
以同利肉燕老鋪為代表的老字號福州傳統美食店鋪在景區內不但是售賣、品嘗肉燕的商鋪,更是展示制作技藝、開展研學活動的宣傳展示窗口,極大豐富了市民游客在景區旅游的體驗感。
三、“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新生態
(一)非遺進景區
近年來,福州市多措并舉積極推動優質非遺展館及非遺業態進入景區,推進非遺的活態傳承。2021年,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獲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2022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全國非遺旅游街區”。
鼓勵古厝煥新,打造非遺載體。推進“非遺進古厝”,在全市歷史文化街區及古厝設立非遺宣傳展示場所,集中展示福州、福建乃至全國的優秀非遺。目前,福州市引進各類非遺博物館及文化場所60余個,如三坊七巷葉氏民居福建省非遺博覽苑、二梅書屋福建民俗博物館、朱紫坊芙蓉園沈紹安漆藝博物館、上下杭羅氏綢緞莊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多方位展示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軟木畫、壽山石雕等非遺項目。
推動活態傳承,促進非遺消費。聯動開展非遺技藝展示、戲曲展演、文化沙龍等活態展示展演活動,不斷探索發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新思路。2022年,舉辦超千場非遺活動,吸引眾多游客走進景區,感受福州非遺魅力,有效展示福州非遺活態傳承成果。同時搭建線下非遺展銷平臺,用好“夜色經濟”策略,打造非遺市集,為福州非遺搭建了優良的宣傳展示載體,拓展消費空間,成為廣大市民游客暢享非遺購、探訪非遺味、共赴非遺游的首選之地。
加大扶持力度,助力產業聚集。福州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對符合條件的非遺項目及從事傳統手工藝展示、民間藝術展示、非遺產品展示等文化產業予以相應租賃面積比例的資金優惠扶特,鼓勵傳承人開辦非遺課堂或傳習所,為引入優質的非遺業態提供有效助力。2022年起,福州市推進福州三寶城建設項目,為脫胎漆器、壽山石雕、軟木畫等非遺項目提供聚集性展示空間,引入配套商業業態,助力非遺產業發展。
(二)發展非遺研學旅游
青少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力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研學的重要課題,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培養青少年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將非遺與研學體驗結合起來,不但讓非遺在研學中得到了活態傳承,也豐富了研學活動的內涵,達到“研有所值、學有所思、旅有所樂、行有所獲”理念。非遺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業態,一種基于產業融合而形成的新興非遺保護路徑,它的興起與發展都不是偶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和教育行業的融合,與目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2023年暑期,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福州市開展“清新福建·共享非遺嗨一夏”主題活動300余場。福州市及各縣(市)區非遺保護中心組織開展非遺夏令營、非遺研學課堂等活動,倉山區文化館暑期非遺夏令營、兩馬少兒閩劇團公益課堂等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青少年兒童的暑期生活,激發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福州市文化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我是小小傳承人”2023年非遺夏令營活動在福州市非遺展示館舉行。本期非遺夏令營活動包含展館參觀、手作體驗、研學課堂等內容,用豐富的文化志愿活動和多彩充實的非遺體驗,“點亮”孩子們的暑期生活。
福州市非遺項目傳承示范基地于暑期推出各類非遺產品和文旅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福建詠春拳傳承示范基地推出“暑期藝起過暑期”暑期課,學習詠春拳法,弘揚中華武術。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開展漆藝非遺研學夏令營,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朱紫坊芙蓉園內,體驗中國傳統漆藝的魅力。
(三)打造融合旅游空間
福州市非遺展示館坐落于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羅氏綢緞莊內,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是隸屬于福州市文化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益性非遺展示場所。自2021年1月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是呈現“非遺+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空間。
展示館以“五?!痹亍案贰薄案=场薄案m崱薄案鳌薄案H恕睘樨灤┲骶€,通過靜態展陳、動態展演、數字體驗等方式將古老非遺與現代生活融合。一進“福樂”,展現福州表演藝術璀璨多樣。二進“福匠”,展現福州各行巧匠濟濟。三進“福韻”,展現福州本土文化獨特多彩。四進“福傳”,是新生力量集合體,也是非遺不斷發展前行的推力。展示館不僅是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場所,更是一座“非遺數字體驗館”。館內采用多種現代化數字技術,營造動靜結合、視聽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遺空間,打造線上展廳,搭建720度VR全景數字展館,配合普通話、福州話、童聲三語導覽講解。
為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特點,展示館每月推出“非遺日歷”,開展“古厝戲臺”專場演出、“非遺拾光”文化沙龍、手作課堂、研學體驗、中醫義診等活動,更有研討講座、創新化研培活動,打造“傳承人之家”,構建非遺立體化保護展示格局,為喜愛優秀傳統文化的市民游客提供更多感受非遺的平臺與機會,成為展現閩都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地標和“網紅打卡點”。
四、結語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進一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講好優秀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提供理論指導。通過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融入旅游空間等方式,可以探索“非遺+旅游”的發展新途徑。筆者認為,還可從深度挖掘獨特的非遺資源、打造沉浸式的數字化融合空間、創新社會組織參與等方面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蘇斌.鼓浪嶼的文化傳承危機與對策[D].泉州:華僑大學,2014.
[2]佚名.讓非遺在旅游中活起來|非遺旅游[J].西部旅游,2020(8).
[3]陸徽.芻議福州方言歌曲發展之現狀[J].閩江學院學報,2015(3).
[4]楊曉雯.福州話里的文化傳承[J].政協天地,2021(12).
作者簡介:丁玥(1992—),女,福建晉江人,本科,群眾文化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非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