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權鋒,張文青,李 可,劉潤喆
(宿州學院管理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在眾多學者和專家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借鑒皖北各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從皖北六市縣域經濟發展視角,剖析影響宿州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探索提出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瓶頸的方法路徑,以期為宿州市乃至整個皖北區域在“十四五”期間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清晰方向與參考。
皖北六市是指位于安徽北部的亳州、阜陽、淮北、宿州、蚌埠、淮南6 個地級市,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面積約占安徽省全域面積的1/3,人口總量約占全省的1/2,地形以平原為主,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較發達,是全省及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隨著皖南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皖北地區經濟發展頹勢漸顯。長期以來,皖北地區的經濟總量和人均GDP 等經濟指標仍相對滯后,面臨著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城鎮化發展較慢、投資動力不足、科技創新活躍度不高等問題。
皖北地區在安徽省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沒有皖北的跨越式發展,就難有安徽省高質量發展,推動皖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刻不容緩。從安徽縣域經濟發展角度上看,皖北地區與皖南地區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以宿州市為例,該市縣域經濟面臨經濟總量較小、產業規模不夠、產業發展緩慢等普遍問題。據2021 年安徽縣域經濟總量排名表顯示,宿州市4 縣(靈璧縣、碭山縣、蕭縣、泗縣)僅蕭縣上榜前20 強,且名次偏末。縣域經濟對宿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宿州市委、市政府把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任務,給予了極大重視[1]。
受歷史文化和自然因素等影響,皖北地區經濟較為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文化和經濟基礎較弱。從產業結構上看,仍以傳統工農業發展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21 年宿州市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19.8 ∶32.1 ∶48.1,相較于宿州市的15.3∶35.5∶49.2 和安徽省的7.8∶41.0∶51.2 而言,仍存在不小差距。從皖北六市看,宿州市縣域一產占比僅次于蚌埠市,居第二位,二產居第四位、三產居第三位,三次產業間的比例關系不夠協調,產業內部結構急需優化、效益偏低,反映了宿州市縣域經濟“一產不強,二產不大,三產不優”的現實狀況,見表1。同時,在皖北六市縣域GDP 排名中,蕭縣位居第六、靈璧縣位居第十三、泗縣位居第十五、碭山縣位居第十七,各縣經濟發展并不協調,需要進一步協調發展。

表1 宿州市縣域參考年份GDP 及結構表
皖北各縣城鎮化率排名中,碭山縣成績十分亮眼,城鎮化率達到了48.9%,高居皖北第1,其他3 縣城鎮化率分別為35.5%(蕭縣)、36.3%(靈璧縣)和40.2%(泗縣),與碭山縣相比明顯存在差距,見表2。宿州市整體縣域經濟化率為39.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1%、高于皖北縣域平均水平38.6%。城鎮化率是一個地區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宿州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深層次地反映了各縣經濟發展步伐的不一致。各縣經濟發展面臨的情況復雜,需要上級政府進一步統籌發展,各縣加強交流合作。

表2 2020 年宿州市縣域人口情況表
近年來,在宿州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各縣縣域投資取得了長足發展,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6%,領先宿州市平均投資水平。值得關注的是,近年各縣域投資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以蕭縣為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6 年的13.8%放緩到2020 年的0.6%,靈璧縣的增速更是從10%下滑到-6.2%,出現了負增長,見表3。同時,與同屬皖北地區的亳州市利辛縣、蚌埠市固鎮縣等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反映了宿州市各縣拉動投資水平的能力還需加強,方法也需與時俱進,并作出相應調整[2]。

表3 2016—2021 年宿州市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情況表
近年來,宿州市不斷推出一批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優惠政策及扶持政策,縣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 年的28.1 ∶38.5 ∶33.4 調整為2021 年的16.8∶32.1∶48.1,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要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重點建設綠色食品、綠色家居、梨產業、紡織服裝、制鞋五大工業互聯網平臺,緊抓“中國云都”的發展機遇,發揮好數字化產業對全市經濟“增效提質穩產”的突出作用。宿州市4 座縣城應堅持在促進產業結構上下大工夫,圍繞工業發展和服務業發展,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制造業提升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各縣還要結合自身優勢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形成完善的、系統的產業政策體系。
3.1.1 做“強”第一產業
宿州市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在農業發展上有廣闊的發展進步空間。各縣應結合本地情況,將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任務。進一步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示范園區+品牌農業”的農業創新發展新格局,重視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快形成農業現代化合作片區,結合區域耕地面積大、耕地利用率高、土壤肥沃、地勢平坦連片等優勢,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集聚作用。以質量為生命,重視品牌建設,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研究所合作,進一步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切實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將“農業大縣”轉化為“農業強縣”。
3.1.2 做“大”第二產業
工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做大工業是推動宿州市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各縣政府要在工業經濟發展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推出并完善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相關政策文件。通過發揮經濟開發區,工業示范園區的“排頭兵”作用,率先探索出一批符合各地發展情況,可復制推廣的好經驗、好方法。圍繞政策、技術、硬件等重要因素打造良好的服務平臺,更好地滿足工業企業發展需求,發揮資源要素與企業間合作的橋梁作用,努力形成一批本土化、影響大、高質量的龍頭工業企業,培育整合一批有潛力、有技術的小微企業,優化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3.1.3 做“優”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與第二產業的融合能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對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各縣要以旅游產業和服務產業為第三產業的重要把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以碭山縣第三產業發展為例,該縣結合自身天然優勢,深度發展梨產業,在梨樹開花結果之際,推出碭山梨花節,舉辦梨園馬拉松等特色旅游活動,將水果種植與旅游業完美融合,實現了“生態旅游+”模式,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梨都品牌越打越響。同時,碭山縣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不斷優化電商營商環境,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逐步探索出一條政府積極作為、企業勇于爭先、大眾踴躍創業的電商之路,并于2021 年入選全國農產品電商“百強縣”。各縣要找準自身發展優勢,積極合作交流,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互聯網+”新型發展模式上下大工夫,把第三產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壓艙石”。
城鎮化發展水平是縣域經濟發展快慢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各縣圍繞城鎮化建設要找準滯后的原因,提前謀劃,積極行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空間布局。立足縣域情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地規劃好發展藍圖,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加快形成完善的城鎮化進程政策體系。不斷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提升城鎮承載力[3]。
在醫療、教育、就業等社會保障上,在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中,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以城促產、以產興城,促進產城融合。通過創造一批優質工作崗位,吸引人才,解放更多農民進城發展,為城鎮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推進農村管理體制改革,解放大量農村勞動力,保證足夠的物質基礎,從而邁向城鎮。各縣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快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規模大、效率高、質量好的新農業,保障土地流轉收入穩定,從土地上解放更多人力資源流入城區,并提供適合農民工再就業的工作崗位,開展職業培訓的公益活動等,增強農民工再就業能力。推進宅基地改革,建設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心、村莊為基礎的新城鎮。實施一系列惠農政策,推進城鎮化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賦予更多、更人性化的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管理機制等相關的制度創新和改革。織好“政策保障放心網”,有力保障城鎮化快速推進。同時,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間要兼顧生態城鎮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實現當前利益,也不能忽視長遠發展,努力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021 年12 月,國家發改委公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杭州市結對幫扶宿州市。面對前所未有的大機遇,宿杭兩城積極把握,攜手并進,率先印發杭州—宿州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方案和工作計劃,為接下來的進一步工作提供明確方向。
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正如火如荼,累計承接滬蘇浙億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445 個、投資規模1 085 億元;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快馬加鞭,累計創建省級示范基地18 個,2021 年銷往滬蘇浙農產品550 多億元,有力地推動了宿州市乃至整個皖北的產業投資發展。
圍繞產業、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方面,進一步深度合作。宿州市應把握好杭宿結對幫扶的好時機,加快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不斷學習杭州市先進的發展經驗,依托現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宿馬現代產業園等3 個省級開發區,引進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技術進步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帶動區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推動經濟發展。各縣需要更加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推動縣域開發區與滬蘇浙等地區共建更多產業園區,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支持各縣積極引進外資企業建設產業園區,堅持實施“引進來”的招商引資政策。
在立足皖北六市發展的角度上著重分析宿州市縣域經濟,通過結合各縣發展的實際經歷,總結一些可供宿州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與做法。在“十四五”時期的規劃下為皖北地區尤其是宿州市縣域經濟未來發展提供相應的基本信息,讓宿州市縣域經濟進入發展新時期,能更加完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為其縣域經濟發展獻計、獻策、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