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澤天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近年來,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逐漸提升,農村經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業經濟和農村金融之間相輔相成,對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起到了助力作用,從而帶動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促進農業進步、穩定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是近年來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2016 年,國務院發布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關注“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建議,突出“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2020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推進江浙地區一體化研討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可以預見,未來江浙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政策扶持力度會更大,試點改革項目將變得更加集中。基于當前情況,農村金融機構應牢固樹立“一盤棋”的理念,在江浙地區一體化的大局中審視農村金融,謀劃深度一體化的新思路和新舉措,以一體化和優質為牽引,積極加強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化解金融風險,拓展一體化發展空間,不斷提高農村金融優質發展的動能和質量效益。
農村金融主要是指將農村地區沒有被利用的貨幣資金進行籌集,并且對其進行分配和管理,其整體上是一種資金融通活動,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內容:金融活動依托的環境主要在農村;金融活動的手段是信用;金融交易主要通過資金進行。
農村金融和普通金融的區別在于,農村金融的關聯風險較強,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的儲戶貸款數額和存款金額規模較少,而且缺少靠譜的抵押物品,金融市場分布不夠集中。同時,農村金融業發展很容易受到季節的影響,政府干預力度不夠。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體系才真正建立,并且經歷了起步、轉型、風險防范和調整重組等4 個階段。特別是2006 年以后,我國對于農村金融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農村金融的建設中,并將農村金融服務以及金融風險防范作為我國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偉大政策,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農村金融事業已經全面邁入到全新發展的重要階段,并且取得了里程碑式勝利。根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上半年,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已經超過44 萬億元,總負債已經達到41 億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總資產規模1/10 以上,農村金融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浙地區作為我國發達地區之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開放程度最強的區域之一,不斷推動江浙區域經濟一體化融合,儼然位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戰略地位。江浙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規模位于我國整體農村經濟發展的前端,其很大程度上源于江蘇省和浙江省的縣域經濟崛起和支撐。廣闊平坦的地域面積、高水平的種植技術,都為江浙地區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相對于工業經濟而言,農業經濟的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往往是依靠一些地理因素而發展,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經濟發展活力相對不足,其自身發展更加依賴于外部資金。農村金融能夠充分掌握農村經濟的這些特征,有針對性地為農村經濟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1.2.1 江浙地區農村居民儲蓄和農業存款分析
農村資金的積累主要是通過農村存款進行,農村存款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是農村經濟增長的推動劑[1]。對于農村金融而言,只要存款儲蓄數量到達一定數額,金融機構就可以為當地的企業和農戶提供合適的貸款服務,從而帶動金融活動的順利開展。
據相關數據可知,2010—2016 年江浙地區農村居民儲蓄存款總量從17 500.11 億元達到38 627.4 億元,總量增加了21 127.29 億元,提高2.2 倍;農業存款總量從7 854.98 億元達到18 813.3 億元,總量增加了10 958.32 億元,增加了2.4 倍。由此可知,該地區這兩項指標逐年增加,但是增長速度且不同。農業存款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居民存款,證明農業經濟對農村整體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1.2.2 江浙地區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分析
農村金融體系是指農村地區各種金融中介和活動的統稱。江浙地區的農村金融體系呈現著二元結構特征,一般是由正規和非正規金融機構共同組合而成。正規金融機構是由大型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組成,非正規機構是由民間借貸、高利貸和民間協會等組合而成。
貸款是儲蓄轉變稱為投資的重要前提,在農村金融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主要通過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大小調節扶持力度,貸款規模會影響農村金融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小[2]。根據相關數據可知,2010—2016 年江浙地區農村鄉鎮企業貸款從10 418.41 億元增加到22 270.33 億元,共增加了11 851.92 億元,增長了2.13 倍;2010—2016 年江浙地區的農村農業貸款從7 290.53 億元增加到了14 197.57 億元,增加了6 907.04 億元,增長了1.94 倍。由此可見,農業貸款增速明顯高于鄉鎮企業。從農村貸款結構變化趨勢來看,該地區的結構比例不斷下降,代表著該地區的企業貸款比例不斷減少,而農業貸款則不斷增加,代表著農村金融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不斷顯著。
1.2.3 江浙地區農村金融的發展效率分析
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盡可能鼓勵農民將自己的閑置資金轉變為金融機構的存款,再通過貸款的形式投資,從而帶領該地區的企業和行業快速發展。
根據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可以得知,要想擴大金融發展規模,應提升金融效率。此時需要金融機構及時介入,對資金進行融通再分配,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可以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
1.3.1 江浙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析
農村經濟增長主要是將農業經濟、鄉鎮企業以及旅游業等各行業指標都包括在內的統一體。根據相關數據可知,2010—2016 年江浙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逐年增加,從2010 年的11 595 元增長到2016 年的22 698 元,增加了1 倍。
江浙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快速,農村旅游也廣受人們喜愛,農村經濟增長率明顯加快。通過數據分析可知,江浙地區農村經濟水平較高,江浙農村地區的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國,而且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全國水平。
1.3.2 江浙地區農村經濟增長分析
根據相關數據可知,江浙地區農村GDP 不斷上漲,但是其增長率特征較為顯著,呈現低速狀態的趨勢,增長趨勢并沒有和當地的農業發展趨勢保持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國宏觀環境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江浙地區的農業與其他行業仍稍顯不足,資金流向其他具有高回報的產業[3]。
農村不同主體對資金的使用不同。農村金融機構作為中介機構,主要將投資作為重要業務,本身具有重要價值,可以整合農民或企業的閑置資金,再依照項目的資金需求不同優化配置,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比如,江浙地區的資金供求會影響整體利率,作為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利率做出正確決定,再將資金投入到回報利率較高的項目中。由此可知,金融機構在整個農村金融中扮演著中介角色,應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金使用率最大化的重要目的。
通過各種良好的金融產品吸引農村存儲,提高存儲率,能夠將更多的儲蓄存款吸引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可以帶動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良性循環[4]。
第一,在農民收入的前提下,儲蓄和消費是負相關。當前,金融機構不斷生產和推廣出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農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投資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降低金融風險,提高抵御風險的水平。
第二,金融機構在吸收儲蓄后,還能將儲蓄變為農業投資的資本,帶動該地區經濟快速提升,提高農民收入,構建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的有機循環。
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主要得益于該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的不斷增加、豐富的金融產品以及完備的服務體系,同時也為產業投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例如,農信社或者農業銀行可以為有需求的農民提供低成本的貸款產品;豐富的金融產品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選擇,讓農民的資金進行保值和增資,使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產業發展中,積極帶領該區域的農業經濟深入發展[5]。
在農村生產活動中,農村金融主要是通過資源分配和規模節約兩個途徑提高生產效率。金融機構應吸納農民手里的閑置資金,并投入到高穩健、高回報的項目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帶動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可以將閑置資金匯集到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活動中,帶動工具和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進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隨著農村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能夠進一步滿足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需求。江浙地區的農村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在金融法規和金融監管方面稍顯不足,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和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存在一定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第一,充分了解和掌握江浙地區的農村金融行業發展現狀,構建完備的金融法規體系,為正規和非正規金融機構開展的各項活動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督促金融機構適應農業生產的需求,做好信貸風險評估工作,強化風險監管,提高農村地區的信貸資金質量。
第三,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水平,定期開展培訓,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江浙地區農村地區正規和非正規金融機構并存。正式和非正式金融機構將進一步在利率自由化進程中共同生存。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把握當前的農業信貸水平,注重貸款流量波動以及風險控制,有效引領金融機構的市場利率不斷向穩定的市場利率靠近[6]。從宏觀角度來看,農村金融政策優勢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村金融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農村區域的金融發展缺乏自主性,一旦農業資金外流到其他領域,農業發展就無法得到保障,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會受到不利影響,造成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達不到預期。因此,政府應加大對非正式金融機構的引導力度,帶領非正式金融機構成為正規金融市場的主要力量,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會影響整體的運營效果。與此同時,政府應充分掌握該地區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完備有效的金融政策,有效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穩健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目前,江浙地區農業經濟與金融之間的作用力并不能過于影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業貸款份額也無法起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江浙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方式都處在改革初期的階段,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方式都是長期存在的,無法根據自身價值以及利益最大化制訂并實施投資行為,這也是受到了江浙地區農業發展現狀的影響。
現階段,江浙農村地區的生產方式朝著現代化、科技化不斷發展,為了更好地匹配農村經濟改革的需求,應進一步投入信貸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從而將種植業轉變為生態種植業,提高生產力,促進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的穩健發展,生產出更多的農業經濟產值,從而形成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江浙地區的農村金融業發展缺少創新資產類產品,創新主體的競爭力也稍顯不足。簡單依靠市場競爭無法生產出符合市場和競爭要求的產品,創新成品的衍生主要依托于政策的引領和支撐。當前的農村金融產品無法滿足經濟改革以及投資的需求,也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造成高成本、低效率的不利局面。金融產品的創新要以經濟發展作為出發點,同時產品整體要滿足農業經濟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當前,已經形成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農業金融產品要能夠抵御生產風險,支持該地區的農業發展,并滿足資金所有人、金融機構以及資金使用方的風險抵御和獲利要求,從而真正帶領江浙地區農村經濟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