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悅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100)
中國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的使命傳承,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尤其是“十四五”期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乘勢而上成為工作重心。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強調全面可持續發展,“全面”是指現代化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這是由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決定的;“可持續”是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雙碳”背景下,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政策既可以提升農村地區生活質量,也可以提高人民幸福度,同時其節能環保的特點也推進了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在過去30 年間,經濟動能轉化方面,我國投資向產業資本不斷轉換,促進了工業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額從1997 年的3.2%上升到2017 年的28.4%[1],此時的產能主要是外需消化。2010—2019 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由10.3%下降到6%,需求收縮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恢復的突出矛盾[2]。2008 年第一次家電下鄉,在政策實施的第二年和第四年,最受其影響的家庭耐用品消費支出分別顯著增加了42.3%和56.2%[3],其中對于高收入水平的影響更大。這表明農村地區消費潛力巨大,而且低收入群體消費水平和能力還未充分釋放。自2020 年脫貧攻堅勝利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家電面臨更新換代的巨大消費前景,由此農村地區的綠色智能家電消費水平能夠承擔起重振經濟的重任。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程中,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綠色家電下鄉成為刺激消費化解過剩產量的破局之策。
首先,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的在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綠色智能家電下鄉這一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優化政策使得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日趨健全,使城鄉市場有效銜接,逐漸實現了城鄉經濟均衡發展[4]。同時,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政策促進農村消費、活躍金融市場,為農村小產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從產業發展方面促進鄉村振興。其次,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有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水平。再次,在可持續長久發展方面,綠色智能家電既能促進綠色消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環境承載力,又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前提下穩步前進。
2.1.1 農村居民、政府、企業的“信任危機”
“信任危機”體現在農村居民消費行為傾向儲蓄。政府的過度宣傳使農村居民并未感受到實際的利好,同時補貼形式變為企業直接補貼,導致價格機制不透明,因此有一部分農村居民不信任政府。企業作為“家電下鄉”政策的主導力量,在市場缺乏規范的背景下,從產品質量、種類以及價格、補貼上都損害農村居民的利益。
2.1.2 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
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卓越進展,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差距較大,且農村地區發展水平較低,存在生產性基礎設施支撐力脆弱、服務性基礎設施執行力減弱、社會性基礎設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礎設施承載力孱弱等問題[5]。
從家電使用所需的基礎設施來看,一些地區的地理因素或發展水平導致其不能很好滿足電器使用的基本要求。從全鏈條服務體系到銷售配送、維修再到回收的整個過程來看,都缺少對應的場所、人力和設備。以上不僅對家電下鄉的結果產生影響,也制約著農村地區經濟的增長,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2.1.3 “需求前置”難以實現長期經濟增長
“家電下鄉”作為一種暫時性擴大內需的政策,可以消化一部分存量,解決部分過剩的產能。其本質是將財政補貼轉化為刺激農村居民消費,并不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整體的提升。家電是耐用品,“家電下鄉”政策對經濟提升的影響并不長久,是將未來消費需求前置的透支消費,對于農村地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不利。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家電下鄉”政策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同時促進農村地區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將會是一個難題。
2.2.1 綠色智能家電對銷售服務質量要求高
在產品方面,人民的需求從滿足生活轉變為對低碳、綠色、智能、時尚的向往,消費者對智慧互聯和定制化的關注度逐漸增加,消費水平逐漸升高,需求升級得到滿足,意味著功能的升級會變得復雜,同時官方文件中鼓勵家電生產和流通企業開發適應農村市場特點和老年人消費需求的綠色智能家電產品。
對于復雜的綠色智能家電,需要更詳細、易懂的提示和說明。隨著消費產品種類擴大、消費水平提升、消費人群年齡范圍擴大,從廠商說明書制作到銷售人員業務知識培訓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尤其是功能復雜的綠色家電和受眾為中老年人的家電產品。
2.2.2 地方補貼分區分級與兌付方式合理性存疑
區域發展水平不同,消費層級、消費能力也不同。江浙等沿海地區的農民消費水平較高,所青睞的產品也有所不同,較低的補貼水平和局限的補貼產品并不合理。在綠色智能家電下鄉進程中,各地區制訂的補貼比例實行分級分區,形式多樣,如滿減、直接補貼、消費券等。不同的補貼產品、不同的補貼比例、不同的補貼形式,這對地方能否出臺讓農村居民滿意、惠及人民的政策將是很大的挑戰。
2.2.3 以舊換新中回收與認證鏈條發展不夠貫通
以舊換新活動可以提高家電更新換代速度,“舊”的問題主要是回收機制不完善,目前回收的渠道絕大多數非正規,回收機制不完善帶來的后果是回收效率低,同時拆解過程不正規產生的有害物質增加了環保成本。家電回收走正規渠道,上門形式下沉覆蓋到每一個鄉鎮,是完善家電下鄉鏈條發展提升效率的必由之路。
“新”的問題主要有認證體系不完善,目前認證體系的底線是安全、節能、綠色,智能為自愿以使政策的快速落地。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專業檢測不僅保證了產品信息的權威可靠,更能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產品,綠色智能家電認證的準確性和監管力度影響著能否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首先,建立政府、企業、鄉村居民信任機制是綠色智能家電下鄉順利推進的底層邏輯。其次,在企業端完善全鏈條服務和提升質量是建立信任機制的基礎。再次,農村居民的信任以及對宣傳的積極響應,對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工作順利開展同樣不可或缺。
3.1.1 政府端
補貼方式、數額合理、種類齊全是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的持續動力,也是政府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的本質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但是統一且較低水平的補貼對于中等消費水平人群的影響較大。針對地區消費水平應適當調整補貼的比例,同時補貼的形式應以價格補貼為主,消費券、價格滿減、價格補貼等方式為輔。
限額和限臺本意是限制產品和人群,保障農民利益,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潛在消費,所以額度和臺數應該適當提高,既可以改善生活條件,也降低了政府和企業的審核工作。在兌付方式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銷售與補貼數據實現全國線上線下互通,提升工作效率。企業可以在線上以每月或季度預申報一定的款項來緩沖墊付帶來的其功能資金流周轉不暢。除了農村居民消費者,企業提高服務質量的投入同樣應該包含在獎勵和補貼范圍內。
3.1.2 企業端
從生產、銷售、物流、配送、安裝、售后再到回收,不僅全鏈條服務人員數量匹配,也要保障服務質量。從流通鏈條角度來看,綠色智能家電高度數字智能化的前提是健康安全,企業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是不可撼動的底線。銷售門店網點全覆蓋是對于企業端的基本要求,銷售人員數量匹配到位是保障。配送與安裝方面最重要的是人手充足,企業端建立長期的售后服務體系實現真正的“三包”,才能讓消費者沒有后顧之憂。同時應該形成售后—回收體系減少運輸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在服務質量方面,需要加大對銷售人員和售后服務技術人員的產品知識教育、技能實踐教育和服務素質教育。由于產品功能升級,康養產品的流行吸引中老年群體,所以需要以“懂產品、態度好”為目標教育和篩選銷售團隊,以“快速響應需求、維修技術過關”為目標培養售后人員。
3.1.3 農村居民端
2008 年,部分農村居民對于政策和產品質量存疑,主要原因是家電下鄉宣傳內容方面并沒有涉及政策制定的邏輯,破解此難題的根本在于農村居民思想的轉變。
新時代群眾對于時政的接受理解能力提升,對于內容宣傳方面政策制定的邏輯將重點關注宣傳的內容,讓農村居民了解到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具有擴大內需解決存量、節能減排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提高生活質量等多項優勢,提升其政策認可度。
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是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真正惠及人民的關鍵。在公共基礎設施整體配置方面,突出問題是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包括制約物流體系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影響招聘人才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保障基礎設施體系,資金、物資、技術、建設施工能力缺一不可[6]。
首先,中央部門應牽頭,各省市協調共同負責,其目的在于明確權利與責任。其次,建設和施工團隊方面應發揮市場作用公平競爭。在配套基礎設施方面,電器數量的增加導致負荷加重,檢驗提升電力承載力成為重要任務。以5G 和千兆光網為代表的智能家電應用網絡基礎正在向鄉鎮和農村地區延伸。如今,在全屋智能化發展,要以綠色智能家電的配套基礎設施如插頭、遙控器互通及存放家電空間的預留合理為重點。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要以覆蓋率成果倒逼工作效率,以可量化標準檢驗基礎設施建設。除了要完善基礎設施種類和覆蓋率之外,還要提升整體穩定性和韌性。
3.2.1 發揮消費產品長尾效應
發揮長尾效應是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的努力方向。長尾理論含義為個性化、小利潤、不是主流的產品市場更大,主要原因是互聯網的普及和倉儲快遞的擴張能夠滿足發揮長尾效應的法則即低價與快速搜索。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拉動農村地區經濟和科技水平、拉近城鄉差距的“功臣”之一,選品過程中只有做好細分,才能使消費人群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標需求產品,才能更好地發揮長尾效應。這需要綠色智能家電以及其他產品門類門檻準入的標準化、合理化,目的是精確化區分“小利潤大市場”產品,能夠被消費者找到且符合消費者精確化需求。除此之外,其他消費產品同樣適用發揮長尾效應的邏輯。
3.2.2 提升農村居民整體收入水平
提升農村居民整體收入是后家電下鄉時代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通過補貼形式促進消費只起到緩釋的作用,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地區消費水平、提升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和潛力、促進經濟長期增長,需要提升農村居民整體收入。
社會保障、技術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是3 個制約農村地區收入水平的因素。要將農村社會保障嵌入農村社會治理中[7],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保障項目種類,實現保險、福利、優扶等方面高質量發展[8];加大農村地區技術推廣力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強城鎮化建設,重視城鄉收入平衡,推進共同富裕。通過促進家電的消費發揮“示范效應”,給予相應的政策調整,提高農村地區整體消費水平和能力,后家電下鄉時代的余溫仍能帶來可觀的經濟增長是最好的結果。
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政策邏輯從歷史視角、現實視角和未來視角來看,分別對應順應現代化發展、重振經濟需要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前瞻布局3 個方面。結合新時代現實背景來看,綠色智能家電功能和產品的升級對銷售及服務體系和質量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本次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政府、企業鄉村居民三者要承擔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不僅要提升從生產銷售到售后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和綠色智能家電所需配套基礎設施,更要提升抵御風險的韌性。要設立合適的產品準入門檻和建立下鄉產品精細化產品分類,由此發揮長尾效應,實現經濟長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政策制定、加強監管、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共同努力,要想刺激消費并達成經濟長期增長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從社會保障、技術發展和城鎮化水平3 個方面提升農村居民整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