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茹
(北京中農富民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近年來,山西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舉特色優勢牌,走有機旱作路”的總要求,立足資源稟賦,深入實施“特”“優”戰略,將糧食資源轉化為強農富農的產業資源,創建山西小米省域公用品牌,在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推動山西小米產業發展。
品種方面。近年來,山西省大力實施雜糧良種繁育工程,開展雜糧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出臺《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總體方案(2021—2023 年)》,同時開展雜糧基因組學研究,并大力建設雜糧良種繁育基地和展示示范點。
2020 年,山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確定3 家聯盟企業,依托省農業種子總站,在晉東南、晉中、晉北分區域布局建立“山西小米”谷子育種基地。2022 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重要指示,落實“藏糧于技”戰略,引導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選用優良品種,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農業專家及相關單位負責人經過初步篩選和專家論證,優選出適宜山西省農業生產的主推品種達到121 個,其中,谷子品種有6 個(見表1)。

表1 2022 年山西省農業生產的主推品種(谷子)
技術研發方面。近年來,在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的引領下,山西省農科院成功研究出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谷子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谷子全膜覆蓋壟溝精播技術、谷子化控間苗技術、谷子輕簡化栽培技術等多項具有代表性的栽培技術,使谷子規?;⒁幏痘a能力得到顯著提升[1]。
2021 年,谷子無人駕駛聯合收獲現場會在山西省舉辦。由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省谷子產業技術體系、谷子產業技術重點創新團隊(山西農業大學)與上海適聯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壽陽縣金穗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研發的谷子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將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谷子機械化生產,通過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首次實現谷子無人駕駛聯合收割,使山西省谷子特色產業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走向“無人時代”。
社會化服務方面。為規范和促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活動,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山西省出臺了全國首部農業生產托管地方性法規——《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條例》。
2022 年5 月,山西省制定印發《山西省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實施方案》,明確谷子產業的重點任務是依托谷子產業技術體系,聯合省市縣9 個推廣機構,4 個以上農業科技公司、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50 人以上的谷子協同推廣隊伍,示范晉谷21 號、沁黃2 號等優質品種,并定期開展技術觀摩和技術培訓等活動,在農業生產關鍵時節不定期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該方案明確了重點區域的重點推廣技術、示范規模和輻射規模,如在朔州市山陰縣重點推廣“生物降解膜穴播+種子包衣+機械化收獲”核心技術,在下沙河村集成示范40 hm2,輻射帶動沿長城干旱冷涼區333.3 hm2。
產業規模方面。截至2020 年,山西谷子播種面積達到22.03 萬hm2,占全國種植面積(904.43 萬hm2)的24.36%左右,產量達到54.24 萬t,單位面積產量達到2 462 kg/hm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呂梁山、晉西北區域。近年來,山西省通過訂單、土地流轉等方式建設了0.67 萬hm2綠色、有機生產基地,推動小米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2020 年,山西省確定了5 家企業和山西農谷建設千畝高標準谷子示范基地,依托山西農業大學谷子研究團隊,推廣“六統一”管理模式和谷子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基本達到“品種一致、品質優良、品相上佳、品牌過硬、產品成量”五品兼優。
經營方式方面。2017 年,為防止山西小米產業鏈上無序、自發的經濟行為進一步擴張,推動山西小米產業發展形成合力,正式成立山西小米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包括省內小米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共20 家,集結山西省小米在生產、儲藏、運輸、加工方面的高精尖力量。山西小米產業聯盟是“山西小米”品牌管理、宣傳、產品推介、質量追溯體系等方面建設的主體。至2020 年11 月,聯盟企業有線上網店336 個,線下銷售點已達到1 萬多個,銷售小米4 837 萬t,產能26.9 萬t,產值8.26 億元,產值在2 000 萬以上的企業共計13 個,年銷售收入在5 000 萬以上的企業共計6 個。全省小米龍頭企業176 個,預計實現年產值30.2 億元,全省小米年產值1 億元以上的縣7 個,年銷售收入1 億元以上的縣11 個。晉北、晉中、晉東南地區小米產業集群已建雛形。
初加工方面?,F階段,山西小米主要加工工藝是將谷子通過脫殼、碾米等手段去掉谷子的種皮和胚芽,加工成商品小米,產品多以小米原糧形式流通和銷售[2]。2020 年,山西省糧食行業協會發布“山西好糧油 小米(T/SXAGS 0010—2020)”團體標準,規定了“山西好糧油 小米”的術語和定義,質量與安全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標識,包裝、儲存和運輸以及檔案管理的要求。該標準適用于以山西省內生產的谷子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商品小米,最大程度保證了山西小米作為原糧產品的品質。
深加工方面。目前,山西小米的深加工處在初級階段,只有少數大型企業致力于小米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山西省小米深加工企業以山西省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2007 年,該公司與中國農大食品學院簽署合作研發協議,研究團隊承擔了產品生產技術開發、營養評價、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等工作,歷經3 年研發,最終開發出小米米粉、米乳粉兩種不同形態嬰幼兒輔助食品,獲得兩項國家專利。2009 年,集團成立谷之愛食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沁州黃小米深加工產品的現代化食品加工,該生產線是國內首條現代化小米深加工生產線,填補了國內小米加工利用領域眾多空白。嬰幼兒米粉的開發不僅為我國的雜糧開發利用引進現代化加工新技術,同時為小米產品走向高端消費市場開辟了新道路。
山西小米品牌方面。郭晶和石悅(2019)[3]通過文獻綜述總結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構建理論機制,結合山西小米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現狀,認為山西小米已完成萌芽階段、培育階段,目前已進入持續提升競爭力的品牌開拓階段。2017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小米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正式開啟了山西小米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在山西省糧食協會的組織下,同年成立山西小米產業聯盟。2018 年,山西小米產業聯盟專家技術委員會和山西小米運營中心有限公司陸續成立,運營公司下設營銷運營部、產品技術發展部、基地建設部、采購部、山西小米餐飲文化推廣運營部等7 個部門,公司主營業務涵蓋基地谷種種植管理、功能食品研發生產、產品線上線下營銷、倉儲物流以及品牌運營推廣等小米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
品牌營銷方面。在政府與行業組織帶領下,山西小米聯盟的企業積極參加各類推介會、博覽會。在營銷手段上,采用多種媒體形式、多種營銷渠道進行品牌營銷。一是在央視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播出“小米,還是山西的好”廣告片。二是在客流量較大的高鐵、機場、航線等交通場所投放廣告。三是建立山西小米網作為山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指定運營網,開設天貓、淘寶和京東官方旗艦店等。同時,山西省把發展地理標志產品作為農業轉型發展蹚新路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截至2022 年,全國共登記51 個小米地理標志產品,其中,山西省有18 個,占全國小米地理標志產品的35%,具體見表2。

表2 山西省各市小米地理標志產品登記情況
山西省地貌多屬黃土高原丘陵區,境內大約80%以上都是丘陵山地,平原較少,且南北橫跨6 個緯度,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山西小米從南到北都有種植。
小米因具有耐旱、耐貧瘠土壤的優勢,因此優質小米大多生長于山區瘠薄干旱的土地,不同于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適合種植于地勢平坦地區。且山西小米多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進行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不利于大型機械化操作,使得小米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較低。
目前,晉谷21 號在山西省保持較大的種植面積,但長期種植同一品種,易降低品種抗逆性,導致品種退化。
近年來,山西省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積極推廣新小米品種,但因推廣條件和農戶種植習慣限制,應用效果不大。同時,企業品種選育推廣應用范圍有限,農戶自留上年種子問題突出,導致品種混雜以及出現白發病等小米病害,使得山西省小米品種更新換代緩慢。
一是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山西小米適生區多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帶,多為窄條地,平地少且分散,不利于使用大型農機具,而且部分地區農田缺乏應有的機耕道,部分區域采用聯合收割,但是存在損耗偏大的問題[4]。同時,谷田除草仍以人工除草為主,中耕、收獲等較少采用機械作業。二是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一方面,科研單位、企業、農戶、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夠密切,技術提供部門未能及時捕捉實際生產面臨的困難和需要研究的關鍵技術。另一方面,由于新技術推廣宣傳不到位,農戶始終采用傳統栽培方法,缺乏合理施肥、簡化栽培、科學管理等知識。
一是山西小米產業鏈條“中間弱兩頭散”問題突出。從加工企業規模來看,大型深加工企業和龍頭企業較少,且帶動作用有限;從加工產品來看,以初級加工和低端加工為主,品種單一且經濟效益不高,谷子只是加工成為商品小米,只有部分企業生產小米粉、小米醋等產品,現有產品難以滿足日益豐富的市場需求。二是加工設備和技術滯后。大多數小米加工企業規模較小,難以跟上加工設備更新換代的節奏。
一是品牌意識薄弱。山西小米生產經營主體極具多樣性,小而散、多而亂,多數企業善于利用山西小米品牌的知名度取得經濟效益,忽視公共品牌價值培育與形象維護,降低了山西小米產品標準化程度和產品質量,進而降低了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口碑。二是對于山西小米的文化價值缺乏深入的挖掘。山西小米歷史悠久,但目前的品牌宣傳中并沒有著重強調其歷史文化,難以形成豐富的品牌內涵與形象,難以打動消費者。三是聯盟內企業公平性難以保證。一方面,區域公共品牌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性的屬性,未被授予山西小米品牌使用權的企業會因為區域相同獲得與授權企業相同的信賴和關注。另一方面,區域公共品牌易發生企業“搭便車”現象,投機借光的多、出力建設的少。此外,在區域公共品牌構建過程中,獲得授權的企業的責任、義務分配,資金、人力的投入難以保證公平。
一是鼓勵發展訂單農業,在種植補貼(包括種子、地膜、病蟲害防治)、訂單收購等方面給予補助,充分調動農民種植小米的積極性;鼓勵加工企業積極開展優質小米基地建設,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協議和保護價收購協議。二是對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對為地區農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龍頭企業給予稅收減半或減免。三是加強機耕道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機補貼力度,提高農戶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穩定產量。四是加強宣傳和引導,鼓勵通過土地流轉、加入合作社、與公司合作等形式開展規?;N植。
一是積極引進、選育和推廣優質、抗除草劑和適合機械輕簡化收獲的小米新品種,重點開發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適于產業化開發、具備功能性的專用品種。二是積極研發靈活方便適合耕種的小型農機具,改造現有小米加工設備,加強小米加工成套設備研發。三是充分利用各級小米產業技術體系的平臺,開展跨市、跨省合作,協同攻關,加強育種人才建設,定期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總結。四是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山西小米產業技術體系的指導下,形成以地方政府產業科技推廣機構為主導,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功能完備的科技推廣體系,并鼓勵和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動。
一是加強對谷子深加工企業的扶持,促進“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使產學研全方位深度融合;增加對小米深加工設備的補貼,鼓勵企業發展精深加工。二是滿足現階段人們不同的消費生活需求,通過研究現代小米食品營養和現代加工技術特點,積極開展面制食品、方便食品等產品研究。三是鼓勵企業尋求突破,開發小米的功能產品,如具備高附加值的多功能保健食品和化妝品等,提高小米產品的附加值。
一是加強政府統籌謀劃。從政府層面統籌謀劃,調動優勢資源整體推進,為“山西小米”品牌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同時,省內各小米地理標志產品要充分利用地理標志產品的影響力,在“山西小米”大品牌的統一建設下,充分挖掘獨特性,重塑具有獨特差異化、富有地域特色、專屬性強的地理標志品牌。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山西小米的歷史文化內涵,講好品牌故事。三是創新營銷模式。建立企業、行業組織、政府推介有機協作的區域營銷體系,使區域品牌內所有獨立品牌的宣傳具有區域整體推薦功能,滿足品牌內涵協調、價值觀一致的要求。在營銷形式方面,細分小米產品的品類,通過自媒體進行精準營銷。在營銷渠道方面,構建完善的線上線下整合營銷體系,在全國重點城市建立山西小米專營店、體驗店,增加線下門店數量以對接大型電商,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山西小米已形成從品種選育、產品研發,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小米產業正在向規?;蛯I化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小米產業的發展需要銜接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以實現有序運作。為此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科研合作和技術推廣,大力發展小米精深加工,加強山西小米品牌建設,以提高山西小米的規?;?、專業化水平、商業化水平和品牌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