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明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據新華社信息,2012—2021 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從50 萬億元躍升至114 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18%;人均GDP 從0.63 萬美元增加至1.2 萬美元;近1 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這代表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全面走向新豐碑,彰顯經濟邁上更高效率、公平、持續、安全的發展之路。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外部經濟環境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面臨沖擊。此背景下,通過合理利用創新驅動資源,提升產業發展效能,加快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已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國之復興的必然要求。而提升城市創新能力能夠培育創新龍頭企業、引育創新人才、補齊創新短板、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繼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2022 年1 月6 日,科技部公開發布《關于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通知》,提出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建設方案重點任務落實,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創新要素產生效能的集聚地,城市是提高中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戰略區域。城市創新能力提升更多聚焦產業發展實際以及宏觀戰略需求,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以及“雙創”等載體建設,有助于創新要素高質量集聚與配置,充分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功能,引導技術進步[1]。特別是城市創新能力提升促使創新要素在一定地理范圍內集中傳播及擴散,推動技術創新活動開展的同時,還不斷提升技術進步水平[2]。本質而言,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與創新要素集聚間存在相互促進與配合關系,二者之間協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科研開發、知識溢出,利于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據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新要素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能否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厘清創新要素配置、城市創新能力及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及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及實踐參考意義。
許多學者已圍繞創新要素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展開了廣泛研究,但相關文獻尚未形成統一意見。一是創新要素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影響。創新要素集聚表征創新人員、創新資金等資源聚集,是驅動地區創新能力提升,推動產業部門生產效率、經濟效率雙重提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王淑英等,2021;王帥龍、李豫新,2021;崔祥民、柴晨星,2022)[3-5]。二是創新要素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負向影響。有學者指出,創新要素集聚可能受地區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影響,及“慣性效應”“示范效應”和“制約效應”等負面作用,使得創新要素集聚與當地經濟發展難以契合,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王兵等,2021;呂祥偉、辛波,2020)[6,7]。三是創新要素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尚不能確定。創新要素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僅在特定時段及國家層面得到驗證,而該種影響的顯著性尚未完全得到證實(Leikuma Rimicane Liene 等,2021;V Y Khaustova,2020;Su Teng,2021)[8-10]。張月玲等(2016)基于1996—2011 年省際面板數據,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實證研究發現,資本集聚與技能勞動集聚的非協調演進,可能導致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匹配失當,阻礙規模效應提高和生產率增長,宏觀上表現為規模經濟擴張與規模經濟效率下降共存,繼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阻滯作用[11]。
關于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學術界主要采取差異化城市創新能力衡量方式,反映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一方面,以“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衡量城市創新能力。湛泳、李珊(2022)發現,建設智慧城市能夠釋放區域創業活力,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智慧城市建設和創業活力均能夠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影響[12]。趙華平等(2022)研究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區域異質性,且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強[13]。智慧城市建設對經濟增長動能、經濟增長成果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且能夠促進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及鄰近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張治棟、趙必武,2021)[14]。另一方面,以區域創新產出與技術指標衡量城市創新能力。趙麗霞、阿拉騰額古樂(2019)認為提高區域創新產出能力是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地位與效益的重要路徑,可有效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5]。冉征、鄭江淮(2021)[16]探究發現,以技術復雜度表征的創新能力能顯著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只有常住人口大于50 萬的城市能提升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外,城市創新能力對創新要素集聚的影響也與本研究相關,現有文獻一致認為城市創新能力能夠驅動創新人員集聚與創新資金集聚。其一,城市創新能力越強,說明該城市內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越多,科研基礎良好,利于吸引創新人員擇業就業,繼而驅動創新要素高效集聚(徐彬、劉金華,2021)[17]。其二,城市創新能力越強,說明該城市存在經濟價值較高的科研產品或研發服務,有利于吸引地方財政及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從而促成創新資金集聚(Taiki Susa,2014)[18]。
立足學術界現有研究,文章可能存在的邊際貢獻包含如下幾點:其一,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分析創新要素集聚、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靜態研究,鮮少文獻從動態視角切入進行探析。本研究通過構建動態面板模型,深入研析創新要素集聚和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靜態面板模型實證存在的不足,規避變量間內生性問題。其二,現有研究僅考慮了創新要素集聚、城市創新發展分別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的影響,而創新要素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存在相互促進與融合的關系,兩者產生的交互作用也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故文章將創新要素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納入統一研究框架,理論上分析創新要素發展、城市創新能力及兩者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理,從而輔以實證研究。其三,將城市創新能力設作門限變量,由動態面板門限模型回歸結果可知,創新人員集聚、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具有城市創新門限效應。本研究為分析創新要素集聚、城市創新能力及兩者融合發展能否進一步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合理理論依據,為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給予一定政策啟示。
創新要素涵蓋技術、資本、勞動力、數據等多類變量,是市場多元資源的客觀表征。創新要素集聚代表高標準技術、資本、勞動力、數據等以市場為導向在區域內匯集的技術流動現象,能夠為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底層支持。其中,創新人員集聚與創新資金集聚動態變化對產業結構轉型、經濟發展起到突出作用[19]。故而,文章就創新人員集聚與創新資金集聚兩個角度切入,分析創新要素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理,并據此提出研究假設。
創新人員集聚是通過人才培養或人才引進方式,集聚高技能人才隊伍,以此有效賦能城市創新活動。即創新人員集聚是人才流動與匯集過程,是地方政府通過研發補貼、住房及資金補助方式吸引人才。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創新資源極易受到擠占,企業及社會主體創新積極性遭到削弱,私人創新投入也會因此降低,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當地區創新人員達到飽和狀態時,創新人員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便會產生“邊際遞減效應”[4]。也就是說,當某一地區經濟基礎較差,欠缺生產所需物質資本時,即便創新人員大量集聚也難以實現經濟迅速發展。
現階段,由于引導創新要素集聚的機制尚不成熟,中國創新要素擁擠及低效率配置現象較為突出,使得經濟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6]。而城市創新能力提升,地區創新資源應用水平顯著提高,利于優化創新人員資源配置。同時,城市創新能力提升驅動“創新發展”,發揮市場創新資源集聚效應,引導創新人員向本土匯集,有效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從而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與優化,促使城市創新能力隨之提升。但受限于區域資源稟賦差距,中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結構具有異質性,使得城市創新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立足實際,在城市創新能力欠佳地區內,城市創新能力提升促使創新要素不斷向關鍵領域涌入,影響創新人員均衡分布。特別是部分創新基礎薄弱地區本身創新能力有限,難以高效調配創新人員,導致勞動力優勢難以全面發揮,逐漸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掣肘。而隨著城市創新能力強化,其經由溢出效應將創新資源滲入社會各層面,推動創新人員合理流入企業、高校、機構等部門,實現創新資源有效整合應用,加快產業結構轉型,最終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立足上述理論探討,提出以下假設:
H1:創新人員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負向影響;
H2:創新人員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效應可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且兩者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城市創新的門限效應。
創新資金集聚是指用于支撐創新發展的大量物質資本積累,是創新活動開展的必要保障。創新資金集聚可為各實體經濟創新活動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供給,為更多創新投資給予資金支持。這促使企業風險抵抗能力進一步提升,并以較強創新意識實現技術創新成果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資金集聚可為產業創新實踐提供必要支持,強化創新資本與創新環節嵌入性,加快產業轉型步伐,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創新資金集聚過程中,各地方政府通過大力培育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經濟韌性。當城市創新能力較強時,實體經濟對于創新資金的吸納程度不斷深化,推動資本要素與創新要素高度嵌入生產鏈,提高生產制造水平,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且在創新資金要素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雙重效應下,內部高新技術集成創新后吸收再創新,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然而,創新資金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作用受到城市創新能力的制約。城市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時,創新資金集聚與當地科技基礎不相適宜,以創新資金集聚方式促進城市創新能力發展,極易導致創新活動開展過于激進,造成資源浪費,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隨著城市創新能力提升,創新資金集聚促使城市科創潛能進一步釋放,有效發揮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溢出優勢,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量轉變為質,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立足上述理論探討,提出以下假設:
H3:創新資金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影響;
H4: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效應可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且兩者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城市創新門限效應。
(1) 靜態面板模型
文章設置下述靜態面板數據模型,用以分析創新要素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間的關系:
式(1)中,H-qed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要素集聚以創新人員集聚(R&Dp)和創新資金集聚(R&Df)兩個維度加以衡量。x表示控制變量,μ、ε 分別為個體效應及隨機擾動項;i、t分別為地區及年份。為探究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將城市創新能力設作解釋變量納入式(1),獲得下式:
式(2)中,Uric代表城市創新能力,其他變量解釋同式(1)。考慮到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要素集聚共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式(2)構建交互效應面板模型,獲得下式:
式(3)中,R&Dp×Uric、R&Df×Uric分別表示創新人員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叉項。在式(3)中,若交叉項系數顯著為負,則表明創新人員/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間存在替代效應,其相互作用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若交叉項系數顯著為正,則表明創新人員/資金集聚存在互補效應,其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助益作用。其他變量解釋同式(2)。
(2) 動態面板模型
式(1)~(3)就創新要素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行了探究,但尚未考慮前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當期經濟高質量的影響。由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屬于一種具有發展慣性的動態漸進過程,只將當期創新人員集聚、創新資金集聚和城市創新能力等因素對其的影響納入考量,并不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情況。故文章將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作為解釋變量引入靜態面板數據模型,加入經濟高質量發展滯后項的動態面板數據模型詳見下式:
式(4)~(6)中H-qedi,t-1代表i地區在t-1 時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3) 動態面板門限模型
前文述及,創新人員、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可能因為城市創新能力的差異表現出非對稱性。為規避人為主觀劃分區間導致估計結果偏差,借鑒趙偉、朱超(2022)[20]研究,將城市創新能力設作門限變量,分別探討創新人員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異質性影響。模型構建如下:
上式中,I(·)為示性函數,其他變量解釋同式(2)一致。文章借鑒賀健、張紅梅(2020)[21]研究方法,通過GMM 方法規避因內生性引致參數估計偏誤。詳細步驟如下:
第一步,對門限值進行估計,借由最小化殘差平方和Q(γ)獲得門限值的一致估計量γ^,即為γ^=argminQ(γ);第二步,對門限效應加以檢驗,借助Wald 檢驗法對H0∶Rβ=0 加以檢驗,若結果拒絕原假設,表明創新人員、資金集聚、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城市創新能力不同表現出非對稱性特征,并通過自體抽樣法獲得顯著性水平;第三步,估計模型參數,通過差分GMM 方法估計解釋變量的系數β^。
(1) 被解釋變量
文章以經濟高質量發展(H-qed)為被解釋變量,通過《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及省區排名》中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對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加以描述[22]。
(2) 核心解釋變量和門限變量
選用創新人員集聚(R&Dp)和創新資金集聚(R&Df)作為衡量創新要素集聚的核心解釋變量。創新人員集聚能夠優化人才結構、改善人才配置效率,推動集聚地區及關聯地區的創新水平提升。文章參鑒劉和東、劉繁繁(2021)[23]的研究,運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占全國的比例進行度量。
創新資金集聚可增強資本集聚的空間溢出效應,有效改善地區創新融資環境,緩解融資困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采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內部經濟支出在全國的占比加以衡量。
城市創新能力(Uric)既是核心解釋變量也是門檻變量。文章借鑒劉霞等(2022)[24]做法,選取《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2017》和《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中各城市創新能力指數進行衡量。
(3) 控制變量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指經濟增長方式由以資源消耗、勞動力投入及資本投入為驅動的“粗放式”,向以提質增效、結構轉型及創新驅動“集約式”轉變的過程。根據已有研究,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市場化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勞動力資本設置為控制變量,以排除其他因素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第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Lic)。通過公路里程數與年末城市總人口數之比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以衡量。
第二,金融發展水平(Find)。經濟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資金支持,故金融發展可經由資本數量、融資成本及融資渠道等方面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此處采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年末總人數的比值表示。
第三,市場化水平(Lom)。實踐證實,政府對經濟的適度干預能夠促進市場化水平的提升,從而發揮市場對資源科學配置的作用,驅動經濟發展。文章采用李清華、何愛平(2022)[25]的研究成果,運用中國各省份市場化指數用以衡量市場化水平,同時添加市場化水平的二次項(Lom2)。
第四,勞動力資本(Cal)。勞動力資本水平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還能為未來經濟增長增添新活力。采用郭英彤、郭輝(2017)[26]的研究方法,計算各地區勞動力資本水平。
文章選用2009—2020 年中國30 個省區市的相關數據(西藏、港澳臺地區因數據缺失予以剔除處理),所有數據均取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 《中國市場化指數》、Wind 數據庫及各省區市統計年鑒。對于部分數據缺失問題,采取插值法進行補充。各變量描述性統計詳見表1。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通過OLS-FE 方法進行基準線性回歸分析,公式(1)~(3)的實證結果見表2 模型1~3。

表2 基準線性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由模型1 可知,創新人員集聚回歸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上為負,說明創新人員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負向影響作用。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創新人員集聚造成了其他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也側面說明缺乏計劃的人才引進盡管可以促進創新人員集聚,但也會造成本地生產生活資源的分配緊張,使得人才流動成本增加,阻礙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資金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創新資金集聚有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原因可能在于,創新資金集聚利于產業轉型升級與新型產業培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根本基礎。且創新資金集聚使得生產部門獲得更多促進技術研發的經濟支持,充分釋放創新活力,以科創水平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創新資金集聚帶來的外溢效應,能夠吸引更多本地及鄰地金融管理機構進行投資,為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積累更多優質資本。由此假設H1、H3 得證。
由模型2 的回歸結果可知,城市創新能力回歸系數在5%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城市創新能力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影響。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進技術革新、優化產業結構,有效降低產品生產及流通成本,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由模型3 回歸結果可知,創新人員集聚、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項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創新人員集聚、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協同作用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影響。也就是說,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能夠克服創新人員集聚造成的負向影響,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效應。
為深入分析動態視角下,創新要素集聚、城市創新能力及兩者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采用差分GMM 的方式,就公式(4)、(5)、(6)進行實證,得到模型4~6(表3)。模型4~6 均通過了AR(2)、SARGAN test、Hansen test 相關檢驗,表明動態門限面板回歸模型設定及工具變量選取科學可信。模型4~6 中,經濟高質量發展滯后項H-qedt-1系數在1%統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經濟高質量發展程度進一步加深,前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促進后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由此證實采用差分GMM 法的合理性。創新人員集聚的實證結果顯著為負,創新資金集聚及城市創新能力的實證結果均顯著為正,創新人員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交互項及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交互項的回歸系數也均顯著為正,同靜態面板回歸結果相吻合,進一步驗證了前文結論的正確性。動態面板模型回歸結果表明,創新資金集聚、城市創新能力及創新要素資源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融合發展均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持續正向促進作用。而創新人員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存有持續性負向影響。這是由于創新人員過度集聚會加重環境污染,對于產業結構轉型產生“擠出效應”,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表3 基準線性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文章將城市創新能力設作門限變量,分別將創新人員集聚、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項設作解釋變量,通過動態門限模型對式(7)與式(8)加以回歸估計獲得模型7、8(表4)。門限效應分析主要涵蓋兩個步驟:第一,確定恰當合理的門限值;第二,對門限值的顯著性進行檢驗。表4 為經由自體抽樣法迭代1000 次后,估計得出的Wald 統計值及城市創新能力的門限臨界值。其中,創新人員集聚與創新資金集聚對應的門限值c1(1.1193)和c2(1.3066),且Wald 統計量數值在1%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創新人員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及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均存在城市創新能力門限效應,由此假設H1、H4 得證。

表4 門限值估計及門限效應顯著性檢驗結果
兼顧前文檢驗結果,采用差分GMM 方法獲得模型7、8 的實證回歸結果(表5)。由表5 可知,模型7 和8 中經濟高質量發展滯后項H-qedt-1系數回歸值顯著,且均通過了AR(2)、SARGAN test、Hansen test 相關檢驗,表明動態門限面板回歸模型的實證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表5 動態門限面板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依據模型7,在城市創新能力限制下,創新人員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系數存在兩個區間變化狀態。詳細而言,若城市創新能力<c1,則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人員集聚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顯著為負;若城市創新能力>c1,則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人員集聚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由負向轉變為正向。依據模型8,在城市創新能力限制下,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系數同樣存在兩個區間的不同變化。詳細而言,若城市創新能力<c2,則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資金集聚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顯著為負。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資金集聚的協同水平尚未累積至一定程度時,城市創新能力不足或創新資金集聚不充分均會導致城市產業轉型受阻,降低創新成果轉化速率,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城市創新能力>c2,則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資金集聚的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由負向轉變為正向。究其原因,創新資金集聚是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力。創新資金集聚會產生集聚效應,有助于城市內部創新資源整合配置、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也就是說,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資金集聚的交互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使得資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動及交換全面集中,進一步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保證研究結果科學合理,進一步進行穩健性回歸分析。文章替換城市創新能力的衡量方式,采用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產值兩個代理變量對公式(2)~(3)及(5)~(6)加以回歸檢驗,實證結果見表6 模型9~12。其中,模型11、12 在經過AR(2)、Sargan、Hansen 檢驗后,結果仍與前文結論相吻合,表明文章實證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6 穩健性檢驗結果
文章選取2009—2020 年中國30 個省份面板數據,實證探究創新要素集聚、城市創新能力及兩者交互作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并分析了城市創新能力在兩者交互作用中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研究結論為:創新資金集聚、城市創新能力正向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創新人員集聚負向抑制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人員集聚、創新資金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能夠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交互作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城市創新能力門檻效應。基于上述結論,文章提出下述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地區創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導,促進創新資金集聚。創新人員集聚的過程會打破地區其他資源配置原有平衡,致使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延滯期。故各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引導,促進地區產業發展,削弱創新人員集聚引致的負面影響。同時,加快數字經濟升級建設,推進國家新型技術數據交換中心、大型綠色技術創新中心設立,不斷完善創新發展體系,引導高效創新要素集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
第二,驅動城市一體化創新,發揮創新要素集聚的溢出效應。首先,各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都市圈建設與周邊城市的創新聯動效應,不斷深入構建一個內核多個中心的創新發展格局;鼓勵高創新能力城市間進行科創項目合作,盡快促成“市場—教育—交通”多元一體化創新系統,驅動創新要素的自由有效流動。其次,東部及沿海地區城市應契合經濟雙循環發展的歷史機遇,踐行發展多元一體化創新發展戰略,銜接創新產業上下游聯動,擴大創新要素集聚的溢出效應,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最后,各地方政府可加強本地與其他城市高水平院校合作辦學,依托于科創載體充分促進城市間創新要素互流,以培育城市間院校一體化創新發展體系助力創新水平提升。
第三,推進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要素集聚的交互融合,發揮城市創新對創新要素集聚的積極作用。各地方政府需繼續建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未來科技研究+中試+成果轉化”全周期、全鏈條、全過程的綜合研發功能區,全國范圍多元打造“科技、智慧之城”“宜居、生態之城”和“集約、高效之城”三位一體的世界一流科技城市。充分發揮創新要素高效集聚效應,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推力,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效率。另外,政府應支持“一區多園”發展,通過合作共建、委托管理等多種管理方式,構建協同創新發展格局,推進創新要素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協同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
第四,采取“因地制宜”創新策略,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城市創新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創新要素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促進作用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故而,應采取“因地制宜”差異化創新策略,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立足中國各地城市創新能力不同特征,借助“飛地經濟模式”,將發達地區城市資金及科創項目引入至城市創新能力有待發展的地區,提升地區創新技術發展水平,以技術驅動經濟發展。二是,城市創新能力有待發展的地區應制定與創新發展計劃,主動融入創新布局,加強同創新能力較高地區及創新走廊的對接合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賦能經濟發展。三是,城市創新能力較為突出地區應持續壯大創新主體,持續引進高科技院所名校強企創新資源,激發經濟發展創新活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