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基于技術差距視角

2023-03-02 15:51:50楊小輝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

邢 彥,楊小輝

(1.天津城建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3.石家莊鐵道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1],是驅動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的主體。經過40 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2010 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2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 年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達到31.4 萬億元,占GDP 比重達到27.4%,占全球比重接近30%,制造業大國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然而,《中國制造2025》指出,中國制造業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創新體系不完善,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2]。那么,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現階段,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瓶頸,國內外不利因素激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3]。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科技創新,一方面,要突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中心地位,立足于國內技術需求,強調自主創新。2021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盵4]因此,新發展格局下,自主創新在各類創新方式中處于核心地位[5]。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需要廣泛聚集、利用全球優勢創新資源,通過外源技術引進、FDI 等方式為自主創新儲備知識與技術。更重要的是,外源技術要能夠服務于國內自主創新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要求國內企業具備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

在全球范圍內,國家或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歸根到底是技術差距[6]。由于中國制造業各行業在技術水平、行業基礎、要素稟賦、發展趨勢等方面存在差異,意味著與領先國的技術差距不同。因此,不同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強有弱,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效率也有高有低。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適宜各行業技術發展的方法和科技創新的路徑存在差異。文章從行業技術差距視角入手,分別探究國內大循環下的自主研發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下的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力求揭示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和內在邏輯,以期為實現中國從技術引進、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過渡,從技術追趕到技術領先的角色轉變,實現制造業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政策依據。

二、文獻綜述

對于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對技術創新或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 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

對于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比較典型的觀點:第一,激勵效應。技術引進有益于企業的自主創新,并促進創新績效的提升[7]。將引進的外部技術轉化為企業自身的知識積累,需要經過消化吸收和模仿后再創新等過程,因此技術引進對企業的創新能力存在滯后的促進效應[8]。第二,替代效應。技術引進會擠出企業的自主研發活動[9]。如果企業對外部技術形成較強依賴[10],則會降低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阻礙技術進步。

2. 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對技術創新的內在機理研究

(1) 基于吸收能力視角

研發投入可以反映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對外部創新資源的消化吸收能力。較高的研發投入表明企業內部擁有較豐富的知識積累,有助于識別外部先進技術并實現技術的消化吸收,從而提升創新績效,即研發投入對引進外部技術和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只有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時,技術引進才會與其產生互補效應,進而提升創新績效[11,12]。孫理軍等(2020)以中國中成藥行業為研究對象,認為內部研發能力對國內技術購買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效應,而對國外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系不具有調節作用[13]。

(2) 基于知識產權保護視角

唐衛紅(2019)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對高技術產業研發資本投入和國外技術引進具有調節作用,不同技術創新途徑對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隨知識產權保護的提高而提高[14]。

(3) 基于企業所有制視角

董景榮等(2020)研究發現,不同的技術來源對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企業所有制類型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國外技術引進對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國有企業沒有顯著影響,自主研發顯著促進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而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沒有顯著促進作用[15]。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進行梳理發現,關于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還有一些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對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兩種技術進步路徑的爭論,現有文獻未從技術差距視角尋找原因。鑒于現有同類研究的局限性,文章的貢獻體現在:一是創新性地剖析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科技創新發展的本質;二是基于行業技術差距視角,剖析國內大循環下的自主研發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下的技術引進對制造業科技創新的影響機理,采用動態面板門檻模型,分別檢驗技術引進、自主研發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技術差距非線性門檻效應,并探討兩種創新方式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效果是否因行業技術差距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研究解釋了“要素稟賦說”與“技術趕超說”兩種技術進步路徑的爭論,更重要的是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各行業選擇適宜的技術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提供了理論參考,對實現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理論機制

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科技創新路徑: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以內循環為主導、外循環為支撐的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16]。那么新發展格局下的科技創新,就要求立足于國內技術需求,強調自主創新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核心地位,通過自主科研攻關,將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國內科技創新水平,確保國家創新鏈的安全[7]。另一方面,在堅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下,廣泛聚集、利用全球優勢創新資源與要素,借助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外源技術引進、FDI 等方式為自主創新儲備知識與技術。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技術具有“沉默性”,挖掘和掌握這些技術需要借助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17],通過科研攻關,使引進的技術能夠服務于國內自主創新,實現自主創新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的本質是聚集國內外資源,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的開放式自主創新。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大循環下的自主研發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下的技術引進均是促進制造業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2. 技術差距對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均是中國技術進步的兩大重要路徑。對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兩種技術進步路徑存在“要素稟賦說”與“技術趕超說”兩種相反的觀點?!耙胤A賦說”認為中國可以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實現技術進步。“技術趕超說”則認為中國已具備一定的創新要素積累,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在不斷縮小,技術引進收益下降,可以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技術趕超[18]。但已有對于“要素稟賦說”和“技術趕超說”的爭論,并未考慮技術差距這一因素。與領先國技術差距的大小表明,中國自身技術知識存量的高低,以及技術引進外溢效應發揮、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因此,不同制造業行業,適宜其技術發展的創新方法與路徑也存在差異,起主導作用的假說也不同。

具體來講,對于自主創新,若與領先國技術差距大,說明該行業自身的技術存量水平低,缺乏自主創新實力,自主研發難以對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做出貢獻。若與領先國技術差距小,說明該行業的技術水平趨于前沿,在特定技術領域積累的知識多,行業自身的研發能力強,可以通過自主研發的方式提升科技創新水平。若技術差距處于中等,說明該行業擁有一定的知識技術積累,具備一定的原始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實力,可以通過新技術的自主開發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對于技術引進,通過技術空間效應和學習效應產生技術溢出并消化吸收,進而對中國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若與領先國技術差距大,從技術空間效應角度,說明可供學習的先進技術多、模仿空間大、模仿成本低,可以為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能;而從學習效應角度,技術往往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與自我積累性[19],若與領先國技術差距過大,則該行業自身的技術水平無法支持其有效地將所獲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抑制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難以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20]。此外,適宜性技術理論指出,引進的技術只有與自身的創新要素稟賦相匹配才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技術差距過大,引進的技術與自身創新要素不匹配,會導致行業不能完全進行技術的吸收[21]?;趧撔律鷳B系統理論,從創新需求角度,若行業的創新需求可以通過引進技術得到滿足,則自主研發的積極性勢必會降低,不利于整體創新能力提高;從資源獲取角度,若行業在技術引進上投入過多資金,用于自主研發的資金勢必就會減少[22],還會對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產生負面影響。

若與領先國技術差距小,從學習效應角度,說明引進的外部知識能夠與行業的技術需求相匹配,與行業所處的創新環境相適宜,有能力對引進技術背后的隱性知識進行學習[23],消化吸收程度高,知識擴散與轉化速度快。而從技術空間效應角度,技術差距體現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空間邊界。技術差距小,說明行業對先進技術的學習空間較小,溢出效應弱,難以對創新能力提升產生積極作用。技術差距處中等水平,從學習效應和技術空間效應角度,說明行業容易識別外部前沿技術,并具備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可以實現與自身創新要素的耦合與匹配,通過對技術溢出的消化吸收提升本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4]。

綜上,技術引進溢出效應的發揮和自主創新的實施均是有條件的,而與領先國的技術差距是影響行業能否順利實施自主創新、能否通過技術引進有效吸收技術溢出并充分利用技術后發優勢的關鍵因素,即技術差距對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影響創新能力的效果具有調節作用。因此,本研究認為,對于技術進步路徑的“要素稟賦說”和“技術趕超說”兩種假說,哪一種發揮正向積極作用、占據主導地位,取決于各制造業行業的技術差距。

通過上述機制的分析,文章提出如下三個假設:

假設H1:若制造業行業與領先國的技術差距大,則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產生顯著的負向作用(假設H1a),而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不產生作用(假設H1b)。

假設H2:若制造業行業與領先國技術差距適中,則技術引進有利于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假設H2a),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產生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2b)。

假設H3:若制造業行業與領先國技術差距小,則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不產生作用(假設H3a),而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產生正向作用(假設H3b)。

四、研究設計

1. 模型設定

(1) 基準線性回歸模型

技術創新是新知識的生產過程。Griliches(1979)最早提出了知識生產函數。Cobb-Douglas 作為研究知識產出和技術創新的重要理論框架,在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具體公式表示為:

其中,R&Doutput為研發產出,R&Dinput為研發投入,β 為彈性系數,α 為常數。

此后,在模型中加入人員投入因素,并對知識生產函數做如下擴展:

其中,Y為創新能力,A為綜合技術水平,HR為研發人員投入,β1、β2分別為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ε 為隨機誤差項。

為了反映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文章在式(2)基礎上加入技術引進項,得到:

其中,YJ為技術引進,β3為技術引進的彈性系數。

基于現有文獻,對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除了研發創新、技術引進與人力資本以外,還包括協同創新、購買國內技術、技術改造和出口導向度。

同時考慮到技術創新具有動態性和延續性,且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企業新知識的產出與其過去的知識和技術密切相關,故在模型(3)中納入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滯后一期,并兩邊同時取對數,進而構建得到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式中,Yit-1為制造業創新績效滯后一期,CI為協同創新,GM為購買國內技術,GZ表示技術改造,Exp表示出口導向度,β5、β6、β7、β8為彈性系數。

(2) 面板門檻回歸模型

基準線性回歸模型描述的是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能力的線性影響。但是,前文的理論分析指出,受到技術差距指標的影響,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文章借鑒Hansen(1999)[25]提出的面板門檻模型,可以更好地處理這種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

多門檻模型為:

其中,yit為被解釋變量;xit為受門檻變量影響的解釋變量;Mit為除xit以外的其他變量;qit為門檻變量;γn為門檻值;βn'為不同區段解釋變量xit的影響系數;λ 為控制變量的影響系數;eit為隨機誤差項;μi為常數項;I(·)為指示性函數。

結合Hansen(1999)的思想和文章的研究問題,以及行業異質性特征,以行業技術差距為門檻變量,分別構建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驅動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的雙重面板門檻模型,如下:

式中,i和t分別表示行業和年份;Yit為制造業創新績效;Yit-1表示制造業創新績效滯后一期;HRit為人力資本;RDit為自主創新;CIit為協同創新;GMit為購買國內技術;GZit為技術改造;Expit為出口導向度;YJit為技術引進;Esiit為出口相似度指數,取值越大,技術差距則GAPit越小,是門檻變量;I(·)為指示函數;γ1和γ2為門檻值;εit為隨機誤差項。

2. 變量選取

(1) 創新績效(Y)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能否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科技創新水平,文章將制造業創新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采用新產品銷售收入來衡量。

(2) 自主研發(RD)和技術引進(YJ)

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是文章重要的解釋變量。自主研發是創新主體憑借自身力量開展原始創新,通過持續的研發活動,實現行業技術研發能力與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1]。

考慮到技術知識的陳腐化率,文章使用研發資本存量作為R&D 投入指標,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R&Dit表示研發資本存量;Eit表示研發經費投入;g為E的年均增長率,δ 為折舊率,參考現有研究,將其設定為15%。

技術引進(YJ)。借鑒現有文獻的做法,采用技術引進經費投入來衡量。

(3) 技術差距(Gap)

技術差距是文章的門檻變量,表示一國某一行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借鑒謝建國等(2020)[26]的方法,文章采用兩國某行業的出口相似度指數(Esi)來衡量該行業的技術差距。出口相似度指數取值范圍是[0,100],兩國某行業的出口相似度指數越大,表明兩國該行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產品結構越相似,則該行業出口商品的技術差距越小。出口相似度指數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Esi(ab,t)為t時期a國某行業以及b國某行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數,為a國某行業的i產品在t時期的出口額占a國某行業向世界市場出口總額的百分比,為b國某行業的i產品在t時期的出口額占b國某行業向世界市場出口總額的百分比。

(4) 控制變量

人力資本(HR):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內生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人力資本投入,有助于提升消化吸收能力、學習能力與創新水平,實現技術進步與創新績效的提升。該指標采用R&D人員全時當量衡量。

購買國內技術(GM):制造業企業通過購買國內其他單位的研發成果,例如產品設計、專利、技術訣竅等,提升自身創新能力。該指標采用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衡量。

技術改造(GZ):企業通過對現有生產工藝、設備等進行改造,改善技術條件,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提升產品質量,在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的同時,創新水平也得到提升。該指標采用技術改造經費支出衡量。

協同創新(CI):開放式創新背景下,企業加入創新網絡,與具有技術優勢的其他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等部門協同,通過開展合作研發、委托技術開發等方式[27],整合外部優勢研發資源,創造和獲取新知識與技術,以積累和更新知識存量,實現技術變革,取得并維持競爭優勢,從而提高創新績效產出[1]。文章借鑒侯建、陳恒(2017)[28]的研究,采用制造業各行業外部研發經費支出來衡量。

出口導向度(Exp):出口是技術擴散與知識外溢的一個重要途徑,基于客戶對出口產品的反饋,制造業企業可以對產品進行優化與改進,以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與創新績效,該指標采用制造業各行業的出口額來衡量。

3. 數據說明

文章選擇2006—2020 年的行業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由于部分年份數據缺失,刪除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三個行業。同時,為了保持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將橡膠制造業與塑料制造業合并為橡膠和塑料制造業;將汽車制造業與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合并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最后以27 個制造業行業作為文章的研究對象。

新產品銷售收入、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國內技術購買、技術改造、制造業出口額、R&D人員全時當量、外部研發經費支出、內部研發經費支出數據來自《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工業總產值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在統計技術差距這一變量時,將SITC Rev3 的三位產品代碼與中國工業行業進行對照,各國貿易數據來自UNComtrade 數據庫。

根據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結果,創新指數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為瑞士、瑞典、美國、英國、荷蘭、丹麥、芬蘭、新加坡、德國和韓國,本研究基于SITC Rev3 的三位產品代碼,測算了2006—2020 年中國與上述高創新水平國家的平均出口相似度。表1 報告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1 樣本描述性統計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1. 門檻值估計

根據面板門檻模型的估計和檢驗方法,利用STATA 15 進行實證分析。首先,進行門檻效應的檢驗,表2 是以技術差距為門檻變量進行門檻效應檢驗后得到的F 值及相應的Bootstrap P 值和10%、5%、1%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從表2 可以看出,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技術差距雙重門檻效應的檢驗。

表2 技術差距門檻效應檢驗

門檻效應檢驗后,需要對門檻值進行估計和檢驗。表3 是以技術差距為門檻變量時,門檻值的估計結果及95%的置信區間。從表3 可以看出,技術引進的兩個技術差距門檻值分別是4.0191 和4.1324,自主創新的兩個技術差距門檻值分別是3.9517 和4.2043。

表3 技術差距門限值估計結果及其置信區間

借助似然比函數圖,從圖1~2 可以看出,當技術引進的技術差距門檻參數估計值為4.0191 和4.1324 時,自主創新的技術差距門檻參數估計值為3.9517 和4.2043,似然比統計量(LR)等于零。當各個門檻估計值處于95%置信區間時,似然比值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對應圖中各條虛線),說明門檻估計值與實際門檻值相等。

圖1 技術引進的兩個技術差距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

圖2 自主創新的兩個技術差距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

2. 參數估計

根據估計出的兩個門檻值,將樣本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區間,即技術差距大、技術差距中、技術差距小,分別檢驗在不同的區間內,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績效以及自主創新對創新績效回歸系數的差異,參數估計結果見表4。

基于技術差距的計算方式,出口相似度指數取值越大,則技術差距越小。通過表4 模型(1)的參數估計結果可知,當技術差距大時(即Esi≤3.9517),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顯著為正,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相關系數為0.1281,表明自主創新每提升1 個單位,創新績效提升0.1281 個單位;當技術差距處中等水平時(即3.9517<Esi≤4.2043),自主創新對創新績效的作用仍然顯著為正,相關系數為0.1430;當技術差距小時(即Esi>4.2043),自主創新對創新績效的作用仍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相關系數進一步增大,為0.4628。假設H2b 和H3b 得到驗證,但與假設不同的是,當技術差距大時(即Esi≤3.9517),自主創新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仍然顯著為正。可見,無論技術差距如何變化,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始終顯著為正,伴隨技術差距的減小,影響系數增大。原因可能在于,行業技術差距越小,說明該行業的技術水平越趨向前沿,自身積累起來的技術、知識越多,研發能力越強,對行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越顯著。

從表4 模型(2)可以看出,當技術差距大時(即Esi≤4.0191),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產生顯著的負向作用;當技術差距處中等水平時(即4.0191<Esi≤4.1324),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當技術差距小時(即Esi>4.1324),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產生正向作用,但不顯著。假設H1a、假設H2a、假設H3a 均得到驗證。原因可能在于,技術引進為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樹立了標桿[29]。存在一定技術差距的行業,說明其擁有可供模仿的技術空間[30],加之具備一定的模仿能力,使先進的外部技術可以更好地與行業內現有技術相結合,提升外部技術的利用效率,發揮外部技術對行業創新產出的促進作用[11]??梢姡幱趧撔骂I先地位的行業并不依賴于引進技術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表4 技術差距動態面板門檻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對于技術差距過大的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根本無法通過技術引進來提升創新水平,一味加大技術引進費用支出,反而會降低自主研發經費的投入比例,降低自主研發的積極性,只有通過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改善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在模型(1)~(2)中,創新績效滯后一期、人力資本、協同創新、購買國內技術、技術改造、出口導向度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均顯著為正。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1. 研究結論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的本質是聚集國內外資源,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的開放式自主創新。國內大循環下的自主研發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下的技術引進均是促進制造業科技創新、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但由于各制造業行業的技術差距存在差異,那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適宜各行業技術發展的方法和科技創新的路徑有所不同。文章基于2006—2020 年的行業面板數據,采用動態面板門檻模型,將技術差距作為門檻變量,研究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非線性門檻效應,得到如下結論:

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均存在顯著的技術差距雙重門檻效應。隨著行業技術差距由大變小,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由顯著為負變為顯著為正再轉變為不顯著??梢?,對于技術差距小或大的行業(即Esi>4.1324或Esi≤4.0191),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績效并未產生積極作用,甚至產生負向影響,只有中等技術差距的行業(即4.0191<Esi≤4.1324) 技術引進才正向驅動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提升。而伴隨行業技術差距的變化,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始終顯著為正。

從相關系數角度,對于技術差距大的行業(即Esi≤3.9517),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1281,中等技術差距的行業(即3.9517<Esi≤4.2043),影響系數為0.1430,對于技術差距小的行業(即Esi>4.2043),此時自主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最大,為0.4628。對于中等技術差距的行業(即4.0191<Esi≤4.1324),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1826。

綜上,對于技術差距大的行業(即Esi≤4.0191) 和技術差距小的行業(即Esi>4.1324),自主創新有助于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提升,而技術引進則未發揮作用甚至產生負向影響,此時“技術趕超說”發揮正向積極作用;而對于技術差距中等的行業(即4.0191<Esi≤4.1324),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均有利于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二者影響系數和為0.3256,而相比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績效提升的貢獻略大,“要素稟賦說”和“技術趕超說”兩種假說均存在,前者的作用略大于后者,“要素稟賦說”占據主導(如圖3 所示)。因此,對于“要素稟賦說”和“技術趕超說”兩種假說,哪一種發揮正向積極作用、占據主導地位,取決于各制造業行業的技術差距,前文的理論分析得到驗證。此外,創新績效滯后一期、人力資本、協同創新、購買國內技術、技術改造、出口導向度均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均顯著為正。

圖3 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綜合影響示意圖

2. 政策啟示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應牢固樹立開放式自主創新理念,正確把握好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在始終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更加理性地引進技術。同時,依據制造業各行業自身的稟賦條件以及與世界前沿技術的差距,為不同行業選擇適宜的技術進步路徑,實行差異化的技術升級策略,以達到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與技術引進的動態平衡,實現技術升級與趕超和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講:

第一,對于自主創新,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協同創新網絡,形成自主創新合力。政府需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完善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創新激勵政策、建立健全創新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協調各種創新力量等,為自主創新保駕護航;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責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快技術優化與升級的步伐;深化產學研合作,大力支持研發人員科研立項,給予研發人員持續的資金支持,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金融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提高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完善科技中介服務行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法規,明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具體運行細則,搭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建立目標用戶市場需求反饋機制,引導科技創新方向,加速研究成果向實用技術轉化的步伐,改善科技創新效能。

第二,對于技術引進,技術差距大的行業(即Esi≤4.0191),例如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技術差距小的行業(即Esi>4.1324),例如食品制造業等,需要弱化甚至放棄對外技術的引進,始終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才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對于中等技術差距的行業(即4.0191<Esi≤4.1324),例如金屬制品業等,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應適當調整、鼓勵對外技術的引進,在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之間合理分配資源,科學界定二者費用的支出比例。此外,更重要的是引進的技術要服務于國內技術創新。因此,政策的著力點要落在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利用上,不斷提升企業的技術學習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促進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兩種創新途徑的整合,實現技術引進向自主研發的動態轉化,形成“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發展模式,也是符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自主創新水平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愿景的模式。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30
知識轉移對北京市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小議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34
高中物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24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淺議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創新能力
學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1精品综合|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的天堂| 91福利片| 综合色婷婷| 99视频免费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亚洲|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av性天堂网|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毛片免费在线|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高清色本在线www| 熟妇丰满人妻|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第三区|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喷水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二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精品xxx|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免费|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三级色|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欧美成一级|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成人午夜天|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