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冠宇,胡寧寧
(1.中國政法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0088;2.中國政法大學 企業家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142)
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同時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表明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農業經濟發展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十四五”時期,中國已步入新發展階段,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要內容。要處理好、落實好“三農”問題,不僅要關注農業和鄉村經濟的發展,還要積極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有效化解鄉村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環節。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對農業農村經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在農業領域的表現為農業經濟需要從數量增長向高質量提升和轉變,以此來滿足人民需要并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備受關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和研究內容。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當下,厘清農業經濟的內在邏輯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二十年來,農業經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相關研究熱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然發生改變,但已有研究主要從理論方面闡釋農業經濟或僅從某一現實問題進行討論,缺少對農業經濟趨勢的內容研究。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CSSCI 論文數據庫1998—2022 年二十余年來農業經濟的發展歷程、研究熱點、前沿動態與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并補充研究背景的分析,以幫助研究者及時了解相關研究動態,避免重復研究,并為進一步研究提供邊際貢獻。
Cite Space 通過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可以對文獻進行分時、動態、多元的信息可視化分析。它可以用知識圖譜的形式反映某一學科或該學科特定領域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的研究熱點、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研究發展趨勢[1]。基于CSSCI 數據庫,以“農業經濟”為主題詞進行數據檢索,農業經濟的研究檢索結果最早文獻發表于1998 年,故將時間跨度確定為1998—2022 年。為保證研究分析結果的精確性,剔除會議、資訊、選題指南、投稿說明、目錄總結等非學術論文以及網絡首發重復和無作者等的文獻。再以“農業經濟”為篇名加“農業經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基于兩種檢索方式去重共獲得3235 條有效文獻構成樣本。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問題一直是政界、學界研究和關注的重要話題。國內學者已從多個角度對農業經濟進行了研究與討論,一是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如農業經濟韌性(蔣輝等,2022)[2]、數字經濟(齊文浩、張越杰,2021)[3]、“互聯網+” (馬曉河、胡擁軍,2020)[4]、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王興國等,2021[5];侯冠宇等,2022[6];胡寧寧、侯冠宇,2022[7])、貿易開放(陳燕翎等,2021)[8]等因素對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二是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測算(張建偉等,2021[9];向云等,2022)[10];三是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與路徑選擇(王榮,2022[11];陳毅輝、洪碧云,2022[12])。
國內學者對農業經濟領域的關注具有穩定性與持續性,發文量均保持在百篇之上,在關鍵年份呈現小幅波動增長情況,均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提出與政策出臺密切相關[13]。黨和國家對農業問題高度重視,發布鄉村戰略規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等文件,成為學界研究追蹤的重要指引。國內學者對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倍增,為該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礎。

圖1 研究文獻年度發文趨勢
對核心作者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進程。根據普萊斯公式計算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發文數量。在3235篇文獻中,發文4 篇以上的作者可視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通過計算發現核心作者共有36 人,發表了320 篇學術論文,占相關文獻總量的10%,低于核心作者發文量標準,這說明目前農業經濟領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體。
運行Cite Space 得到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圖2 左),網絡節點數量為639 個,連線數量為149 條,網絡密度為0.0007,作者間合作集中度較低。張俊飚、冉光和、余永琦、余艷鋒、冉曦為核心作者,其所在團隊華中農業大學、重慶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系列研究在學界具有一定認可度。緊接著對相關文獻的發文機構進行分析,得到機構合作網絡圖(圖2 右)。其中,合作網絡節點數量為592 個,連線數量為1,未形成以某一機構為中心的合作模式。發文量最多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其次是上海海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可以看到,發文數量較多的機構之間合作較少,未來實力較強的高校及科研機構應加強合作,交流理論前沿,推動研究發展。

圖2 1998—2022 年農業經濟研究者及機構合作網絡
結合發文時間和發文量,將農業經濟相關研究以2012 年為界限,劃分兩個階段來考察經典引用文獻。2012 年之前,黃少安等《中國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對1949—1978 年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效率的實證分析》被引用次數為420 次,為這一時期被引用率最高的文章。黃少安基于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的農業生產投入和產出數據,研究發現農村土地制度對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也應該看到不同時期制度安排的先進性與局限性[14]。喬榛等(2006)基于制度變遷視角,研究發現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會受到制度變遷的深刻影響,強調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制度變遷的重要性[15]。宣亞南等(2005)基于新型農業發展理念,分析了傳統農業與綠色農業、新型農業的區別,認為要加快循環型農業科技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6]。2012 年以后,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為黃宗智(2014)的文章《“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被引用次數達到398 次。文章認為美國家庭農場的“大而粗”不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小而精”節省土地資源的發展方式才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正確道路[17]。田云等(2012)測算1995—2010 年的農業碳排放量,對中國在農業碳減排方面的成就給予肯定[18]。陳曉華(2014)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要充分發揮中國農業不同生產環節中的經營主體優勢與積極作用,明確不同時期的農業發展任務,健全政策配套體系[19]。徐旭初(2012)梳理國內農民合作社相關的學術成果,研究發現中國農民走專業合作發展的道路,不僅體現時代特征,也是正確的選擇[20]。
文章對關鍵詞的頻次和中心度進行了統計,選取排名前20的關鍵詞。其中,農業經濟最高(265 次),其次是農業(137次)、鄉村振興(86 次)、土地經濟(67 次)、知識經濟(64次)、比較優勢(58 次) 等。“農業經濟”的中心度為0.42,其次為“農業”和“鄉村振興”中心度分別為0.24、0.08。此外,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關鍵詞頻次較高,中心度較低,可以作為未來研究農業經濟的重要切入點。關鍵詞共線圖譜反映了農業經濟相關文獻研究領域較廣,研究主題十分全面,涵蓋了農業經濟、土地經濟、鄉村振興等問題,不僅對產業結構、產業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還對鄉鎮企業、農民等經濟主體進行了探討(圖3、表1)。

圖3 1998—2022 年農業經濟研究關鍵詞共線圖

表1 1998—2022 年農業經濟研究關鍵詞詞頻、中心度統計表
使用對數似然比(LLR)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聚類圖譜(圖4、表2)。其中,模塊數值Q=0.65,聚類結構顯著,平均輪廓值S=0.79,聚類高效可信。得到如下聚類,分別為:#0 農業經濟、#1 農業農村經濟、#2 鄉村振興、#3 農業、#4 林業經濟、#5 土地經濟、#6 比較優勢、#7 現代農業、#8 數字經濟、#9 知識經濟、#10 演化等。當前學者對農業經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表2 1998—2022 年農業經濟研究熱點聚類

圖4 1998—2022 年農業經濟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1) 農業經濟與鄉村振興
全面實施并推進鄉村振興,既是城鄉融合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劉彥隨(2018)認為中國“三農”問題可以視為鄉村地域系統問題,需要解決“五化”難題[21]。在城鄉二元結構較為明顯的情況下,堅持“農業優先”和“城鄉融合”兩大原則,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22]。劉彥隨等(2016)指出,因病返貧、因殘返貧、因災致貧等成為目前農村貧困化的主導因素,因此要建立精準扶貧考核目標體系和動態評估機制等[23]。有學者基于微觀村莊案例,發現農村移民社區的治理環境的特殊性和治理體系“混亂”的特點,提出要健全黨建組織,搭好人才梯隊,加強教育培訓[24]。推進新農村經濟現代化需要加強農村各項制度創新,循序推進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25]。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應該重視“三條路徑”的協調推進[26]。要有效銜接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制度安排[27]。
(2) 農業經濟與城鄉融合
實現城鄉融合的實質是要處理好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農民與市民之間的關系,城鄉融合的實現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制度條件和社會條件。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體制改革是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的根本路徑[28]。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的關系是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核心,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產業融合促進城鄉融合[29]。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要素錯配,城鄉高質量融合的關鍵在于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30]。城市與農村人居環境的差異是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31]。生態融合是城鄉融合的目標,為此要對標“碳中和”目標,精準施策,發展綠色農業,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32]。高洪波(2021)強調創新驅動力,提倡重視科技創新,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城鄉融合發展新平臺[33]。還要堅持以法治、市場、信用為導向,從農村基層建制入手,合理統籌鄉鎮級和村級建制,深化土地改革,培育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實現城鄉聯動發展[34]。有學者基于社會視角,指出中國農村流動人口需要得到社會認同,改變“居無定所”“游民化”的流動局面[35]。
(3) 農業土地制度與土地流轉問題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地區的土地流轉問題備受學界關注。有學者基于浙江省農戶調查[36]和上海郊區實地考察[37],發現較發達的農村地區已經呈現出土地流轉“市場化”、流轉方式“多元化”、流轉程序“規范化”等新特點。但是現有形式已經越來越無法與現代農場要求相適應,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推動城鄉協同發展[38]。孔祥智(2016)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出發,研究發現要通過結構調整來推動農業領域“三去一降一補”,充分發揮國內國際的資源和市場[39]。張暉明、韓丹楓(2018)注意到中國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的著力點[40]。許光建等(2020)認為,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政府基金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資金的管理、用途、去向進行調整改革,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41]。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將農民利益放在首位,地方政府效用及其收益與當地農民的“滿意度”顯著相關[42]。
(4) 數字經濟與數字農業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中國大力建設數字化農業農村,不僅是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抓手。數字經濟發達程度已經成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展現。游良志(2021)從技術推廣角度,運用遙感技術分析了中國農業農村推進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學者基于糧食主產區省級面板數據分析中國農業勞動與機械技術使用對農村農業生產的影響,為數字化農業和農業數字化提供建議。鄭宏運、李谷成(2022)基于異質性視角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具有顯著影響。從農業生產效率視角來看,農業數字化和數字農業化的發展需要進一步依托數字普惠金融的縱深發展。推動數字農業化與農業數字化面臨諸多挑戰,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
突現關鍵詞大致可以以2008 年為界分成兩個部分。2008年以前主要受到關注的研究熱點包括產業化、鄉鎮企業、國民經濟、農民增收、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等問題。2008 年以后學界主要著眼于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土地經濟、技術進步、鄉村振興等新問題。學界相關研究、政策取向與國際國內形勢有著較高的關聯度(如圖5)。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將“統籌城鄉發展”視為中國最重要的“統籌”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轉型階段,“三農”問題愈發嚴峻,農村難以依靠自身實現飛躍發展,城鄉融合發展越來越成為破解經濟發展桎梏的關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落實“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居民城市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有效化解鄉村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而城鄉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之一。黨和國家通過多種舉措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等方式擴大農業規模經營,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二是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加強農村居民社會保障。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城鄉融合問題依然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是經濟學科面臨的重大課題。

圖5 1998—2022 年農業經濟研究關鍵詞突現圖譜
第一,從發文特征來看,農業經濟研究發文量整體增長且較為穩定,預計2023 年CSSCI 級研究成果達到200 篇以上,這為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從高產作者及研究機構合作可以發現,中國農業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各研究機構之間缺乏合作與交流,不利于農業經濟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農業經濟研究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學者對農業經濟領域的關注具有穩定性與持續性,國家頒布的重大發展戰略與政策成為學界研究追蹤的重要指引。二是聚焦農業具體領域的某一問題,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農業產品、鄉村振興、鄉鎮企業等方面。三是緊扣現實三農發展與改革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如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等方式擴大農業規模經營,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加強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三,從關鍵詞共線來看,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農業經濟(265 次)、農業(137 次)、鄉村振興(86 次)、土地經濟(67次)、知識經濟(64 次)、比較優勢(58 次)。從關鍵詞聚類來看,熱點關鍵詞的內容主要為農業經濟與鄉村振興、農業經濟與城鄉融合、農業土地制度、數字經濟與數字農業研究領域。從關鍵詞突現來看,2008 年以前研究熱點集中在產業化、鄉鎮企業、國民經濟、農民增收、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等問題;2008 年以后學界主要著眼于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土地經濟、技術進步、鄉村振興、數字農業等新問題。
(1) 城鄉制度壁壘,要素錯配問題研究
中國城鄉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面臨諸多壁壘。長期以來生產要素表現為由鄉到城、由農業到非農業的單向流動,加之市場體制的不完善,城鄉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有待提升。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擴大城市規模的需求使得現存城市建設用地供不應求。越來越多的農村集體用地被征為國有土地,用于城市建設,建設用地市場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這些決定了未來圍繞“城鄉制度壁壘、要素錯配”的研究仍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內容。
(2)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研究
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總體上仍處于奮力爭取溫飽的階段。1978 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7.5%和67.7%。近年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脫貧攻堅戰使得地方政策逐步向農村傾斜,“三農”問題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2020 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人文環境和公共服務供給仍大幅落后于城市,亟須通過頂層設計來統籌城鄉總體布局,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以實現共同富裕。
(3) 農村“三留”問題研究
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對城鄉資源配置與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顯著作用。據相關數據顯示,2002—2020 年,中國農村65 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從7.58%上升至25.24%。2020 年,中國16 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約902 萬人、留守婦女約5000 萬人、留守老人約1500 萬人。“三留問題”成為“鄉村病”的主要問題。人口大量流失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制約現代農業與鄉村轉型;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使得社會問題加劇,農村有效治理的難度增大,制約城鄉協同發展。
(4) 城鄉弱勢群體的公平福利研究
對“人”的終極關懷、突出人在經濟社會關系中的主體位置,關注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全面發展,是研究政治經濟學堅持的首要原則。雖然鄉村絕對貧困問題消除,但城鄉居民在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公共安全、就業服務、養老保障、公共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務上存在較大差異,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嚴重。政府為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差距,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幫助農村居民滿足最基本的醫療需求,城鄉死亡率差距有所減小。但城鄉醫療和養老保險的分軌使得農村居民無法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福利,公平問題凸顯。
(5) 數字與農業發展融合問題研究
人工智能、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進了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43]。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已成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浪潮中,借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是當前的重點發展方向,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