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巖
集團化辦學是時代命題,是深化改革、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何跳出單體學校辦學路徑,承擔教育集團的管理職責,為集團發展謀篇布局,是集團管理者直面的考驗。幾年來,大連市中山區桃源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在優化管理決策、植入優質資源、實現開放共享中,對集團領導方式創新和運轉活力提升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變革領導方式
當單體學校以多種方式融合為集團組織的一員,面對管理挑戰,集團要跳出已有經驗和傳統模式的束縛,以開放的心態打開認知邊界,積極更新領導方式,樹立系統思維,凝聚團隊力量,帶領集團學校走向可持續發展。集團成立于2017年,5年中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一)聯盟式管理:2017年至2019年為起步階段
這階段,總校桃源小學,集團內還有5所聯盟學校,即青云小學、葵英小學、白云小學、虎灘小學、向陽小學,這5所薄弱學校共有教師308名、學生3984人。在此期間,集團以章程和機制建設為突破口,充分挖掘集團內各學校的優勢,匯聚各執行校長的個體力量,在共享共建中生成集團發展的整體效能。
(二)混合式管理:2019年至2020年為破局階段
2019年8月,桃源小學對泰山小學實行緊密捆綁式管理,一位校長管理兩所學校,泰山小學內設一個負責人協助校長工作,其間重點理順了泰山小學內部決策、執行監督、保障發展、隊伍建設等環節之間的關系。同時,桃源小學對集團內的其他5所聯盟學校堅持管理同謀、計劃同盤、人才同用、活動同步,繼續實施聯盟協助式管理。
(三)緊密型管理:2021年至今為整合發展階段
2021年,大連市中山區教育局結合發展實際,探索集團發展的新可能,調整集團為緊密型管理,桃源小學為總校,下設兩個獨立法人的成員校,分別是虎灘小學和向陽小學。
面對布局調整,集團積極擁抱變革,修訂緊密型集團章程,理順集團成員學校內部的權責關系,明晰成員學校的發展定位,通過緊密地塑造組織環境、緊密地促進信息共享、緊密地規范流程運轉,賦能成員學校自主發展的動力,推進集團的創新行動,為逐步形成集團內的發展動能布局。
二、創新管理路徑
教師流動是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集團發展過程中,中山區教育行政部門圍繞組織架構、責權分配、教師交流等突出問題給予政策支持,鼓勵集團內部創新用人機制、盤活人力資源。
2019年,集團接管泰山小學時,泰山小學學生58人、教師28人。學校在教育局人事科的指導下全力做好控編減編工作,完成了“因崗設人”人事調整,將泰山小學超編學科的10位教師調劑到區內其他學校,選派桃源小學體育、信息技術骨干教師跨校帶教,補充“超編缺崗”的學科教學任務;為開源節流,安排了桃源小學會計、出納完成兩校財務工作;選派泰山小學一名青年班主任、一名德育主任到桃源小學結對掛崗鍛煉,遵循“嚴控總量、盤活存量、增加平衡”的原則,泰山小學完成了2名教師、1名教導主任異校交流,支部書記輪崗交流的任務;集團總校桃源小學5名優秀教師到泰山小學輪崗支教。在有序控編、有效帶動、有力推進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彌補了薄弱學校名師的不足。泰山小學現有省級骨干1名,市級骨干1名,區名師1名、區優秀班主任1名。
2022年,區域教師輪崗交流工作全面啟動。集團各成員校認真領會《中山區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文件精神,對標政策做好功課,打通集團內、集團外校際間縱橫關系,讓流動成為激發集團學校向上的動力。集團圓滿地完成了12名教師的交流任務,省、市、區的骨干、名師、優秀教師占輪崗比例50%。集團內部6人交流,交流到集團外6人(其中1名省級骨干,1名市級骨干,1名大連市優秀班主任)。
針對薄弱學校剛剛起步發展、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集團龍頭學校提高輻射帶動能力,面對區教師結構性超編現實,嚴格控編,配置保持動態平衡。
三、營造發展生態
集團以共建共享為目標,堅持“優質帶動、優勢互補、逐步覆蓋、共同發展”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化集團化辦學水平,激發合作共進活力,擴大合作共建效能。
(一)資源擴容增量
集團不斷探索活動思路、創新活動形式、融合活動內容,在主題聯動研修、特色項目引領分享、品牌學科團隊建設等管理實踐中,推動集團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集團內資源多元供給。
集團發揮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引領輻射作用,挖掘集團內各學校的優勢項目,通過足球課堂教學展示、檔案材料分享、足球隊伍建設、足球梯隊訓練、足球文化建設等形式,全方位交流足球特色管理經驗。
(二)研修共享增值
集團化建設表面上挑戰的是學校的邊界,實質上打破了學校的封閉與隔離,建立學校之間的發展共同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優質資源的共享,形成了多中心、多層次、緊密聯系的治理結構,使集團內的學校得到充分而個性化發展。
集團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共性問題、瓶頸問題開展聯合項目攻關,實現集團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共同進步。中山區教育局部署指揮,基礎教育科及中山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部跟進指導,啟動了“桃源小學教育集團‘4+1’新課堂教學模式助推思維課堂”拉練活動,活動前培訓引領、活動中程序化推進、活動后梳理總結,深耕集團內各校的課堂建設。
集團化辦學是學校為適應社會變化而進行的適應性更新,穩定、平靜、常規、秩序是學校與其他一些組織不同的重要特征。在變革的過程中,由于觸動原有格局、打破組織常規、挑戰教師習慣以及影響教師原有的工作模式和利益結構等因素,導致教師容易產生失落、無助、茫然、焦慮等消極情緒。集團關注教師積極心理品質提升,通過優化利益結構、創造發展機會、強化工作保障等途徑,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激發教師參與變革的熱情。
2021年,“提升集團內教師積極心理品質的策略研究”成功立項遼寧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課題,在研究維度、細化梳理的基礎上,集團各校結合校情和師情,制定子課題研究方案。桃源小學的課題側重于為集團教師提供行為支持,助力教師積極心理品質可持續性發展研究;虎灘小學的課題側重于聚焦組織管理,提升人際智慧維度的研究;泰山小學的課題側重于聚焦活力校園打造,助力教師職業幸福的研究。通過各成員學校特色研究,整合形成集團相對一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形成研究合力,促進集團內教科研成果共享。
(三)課程共建增彩
集團以課程建設突破協同困境,以豐富課程資源提升課程品質,以轉變學習方式為出發點,撬動資源共享,師生共同成長,讓集團內的學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1.建設優質課程
課程共享共建是惠及學生的教育福利。集團在課程創新中,一是分享與做強成員校已有的特色課程與項目;二是逐步探索集團特色共享課程。桃源小學為集團課程建設中心責任校,中心負責人為桃源小學校長,下設聯絡員為桃源小學副校長,各校均有一位課程領航人負責本校的課程共享活動,直接對課程建設負責,各校領航人可根據課程實施需求確立課程協同教師。其中,課程總領航人是集團“幸福少年成長課程”主要開發者,總領航人引領集團和成員校兩個層面的課程建構與實施,帶領成員校教師團隊研發集團共享課程,引領課程執行團隊教師組織課程實施,開展課程評價,評估共育共享課程的價值點和發展點。目前,集團開發的“京劇與國粹邂逅”“冬奧同行、強國有我”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受益學生達2000多人次,獲得了良好的課程效益。
2.提升育人能力
為了推動課程的協同建設,加強課程研究、開發、推廣,集團將各學校文化資源與道德與法治、語文、美術、音樂、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進行統整,深度開發教育活動,拓展教育陣地,調動教師參與集團課程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集團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作為幸福育人的助推器。堅持落實好自我勞動,實踐好社會勞動,讓勞動觀念、勞動品質、勞動精神貫穿課程實施全過程;開發了勞模教育系列微課,如“思政課堂學勞模”“百名隊員講勞模”“勞模人物進校園”“勞動崗位做勞模”等,通過人物學習、影視學習、榜樣學習、實踐學習,讓學生熟知勞模故事,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線上教學期間,集團開發線上課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生命教育等,使師生能夠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增強資源使用效益,豐富學習經歷。如架構了“德育為先、知行合一、全面發展”“五位一體”的網上德育課程。清明節期間,通過開展主題小報、網上祭祀、制作節日美食等活動,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時代敘述,在活動中表達新時代少年對先輩的緬懷與敬重;推出“好玩的春天”都市風情微課,組織學生云上踏青,感受濱城季節的美好;引導學生跟著“雷擊哥”云游氣象臺,閱讀好時光。這些活動,隔著屏幕讓學生居家生活不孤單,回應培養集團好少年的問答。
幾年來,集團在建設中縮小了成員校之間的差異,薄弱學校質量提升,改一所強一所;聯盟牽頭校格局放大,抓一點帶一片;新老學校共同發展,有效擴充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集團內學校齊頭并進,優質學校實現擴容,薄弱學校得以提升,量質齊增,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一是硬件條件得到改善,育人環境不斷完善,中山區教育局全力改善集團內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校園基本建設高投入,綠化、美化了校園環境,豐盈、豐富了校園文化。二是師資隊伍得到優化,育人能力日漸提升,充分發揮了區名師、骨干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輻射作用,促使中青年優秀教師積極進取,在集團內產生正向的集群效應。三是名校效應顯著展現,集團化辦學促進了成員校同步發展,提升了各校在區域的教育影響力。四是顯著提升了學生享受優質教育的比例,有效緩解“擇校熱”。通過緊密型集團化辦學,推動了教育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團內兩所薄弱學校學生不斷回流,為集團化辦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外驅動力;集團化辦學提升了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社會認可度得以提升。
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師資隊伍優化、各校社會影響力增強、學生享受優質教育,這些成績堅定了集團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決心。深化育人方式的改革任重道遠,集團將繼續探索積極變革,讓優質教育資源更具發展力量。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