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寒雨 吳紅明 董林



悠悠串場河邊,粼粼聚龍湖畔,坐落著一所年輕而充滿朝氣的學校——鹽城市聚亨路小學。2010年,學校劃歸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管理(簡稱“市一小”)。市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在長期奮斗發展中積淀了“三愛兩精神”的師德傳統(即愛學校、愛事業、愛學生和奉獻精神、探索精神)。學校傳承百年一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努力構建以“聚愛”為內核的校園文化。近年來,緊緊圍繞“愛的教育”的辦學思想,踐行“聚愛同心,向新同行”的教育主張,以“童心有愛,成達少年”為育人目標,傾心培育愛的文化,營造愛的校園,開展愛的活動,力求讓每一個聚亨人認識愛、理解愛、感受愛、尋找愛、分享愛,從而“辦一所溫暖的學校”。
“愛的教育”成為一種理念,讓管理具有溫度
“愛的教育”與百年一小“三愛兩精神”的師德傳統一脈相承,選擇“愛的教育”既是對校史的傳承,更是聚亨人追尋本真教育的選擇。在百年一小文化熏陶下,聚亨路小學結合自身特點,傳承發揚“愛的教育”,不斷拓展其內涵和外延,并注入學校管理的每一個環節。
辦學目標高度統一。以愛為前提的管理文化激勵教職工將個人“工作目標”與教育“終極目標”相統一,使學校氛圍和諧、管理高效。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愛的校園”的構建,在共同參與建構過程中,把精神引領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學校管理以人為本,以仁愛為基點,以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剛柔并濟,全力滿足師生的利益訴求和精神需要。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團結、富有戰斗力,將權力的運作置于監督的陽光之下,營造有利于師生創造性開展工作、學習的校園文化氛圍。
團隊愿景高度協同。為了傳承“愛的教育”思想,做好“愛的教育”這篇特色文章,學校引導全體教職員工從嚴謹、理解、愛心、真誠、寬容、平等、關心、博愛等八個方面,深入解讀“三風一訓”,尋求全體教師在辦學思想和校園文化上的全面認同。同時,大張旗鼓地弘揚百年一小“三愛兩精神”的師德傳統和“成人達己”的教師文化,并將其作為新入職教師的第一課,極大地增強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之心、對工作的責任之心、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學校還通過開展教師技能比賽、讀書活動、專家講座、繼續教育培訓等教研活動,提供個性化研修服務,為教師更快成長搭建平臺;通過各種方式完善教師長效激勵機制,每學年表彰“優秀教職工”,組建“學習共同體”,打造“名師工程”,引領教師在民主和諧的“愛的教育”文化中,形成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積極局面。
校園生活高度幸福。為師的幸福不僅來自生命的成長,更來自充滿愛意與信任的校園生活。平日里,學校積極組建書畫、合唱、手工、籃球、羽毛球、健身等教工社團,豐富教職工業余生活,增強凝聚力,培養團隊精神;教師節,遵循古禮,策劃一幕幕令人難忘的傳統拜師儀式,青藍攜手,教學相長;婦女節,迎十里春風,踏歌起舞,尋找校園“最美的她”;元旦節,邀請全校教師攜家屬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共享團圓;生日時,精美的蛋糕、鮮艷的花束,還有最真摯的祝福會準時送抵每一位教師,關愛路上,不落一人……
家校關系高度融洽。眾多實踐證明,當一所學校真正融入“家校共育”的模式,那種“沒事恭候著”“小事理解著”“大事商量著”,那種在關鍵時刻手牽手、心連心的無形力量,會驅動著每一個人不懼任何辦學困難。朝著這樣的目標與方向,學校盤活家校合作資源,創立“慧愛家長學院”,有效激活教育磁場。橫向上,形成一系列框架結構、章程制度,建立“一室五部”的組織結構,使其規范、精準、高效運行;縱向上,采取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管理體制,實施活動小組制、班級主體制、民主監督制,做到制度規范化、內容具體化,家委會工作常態化、主動化,打造家校共育新局面。
“愛的教育”成為一種標識,讓環境具有溫度
打造溫暖的校園是聚亨路小學一直以來的追求。在市一小的關懷和引領下,學校精心謀劃,精準施策,扎實做好校園共建共享大文章,形成具有時代精神、人文特征的精品育人景觀,為師生的成長深度賦能。
“愛的教育”,讓環境體現主體性。在以愛為原動力的校園里,只有讓師生一起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環境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才是鮮活的、有生命氣息的,才能讓“愛的教育”文化精髓流淌到師生們的血脈中。近年來,學校遵循師生發展的適應性、個體性、獨立性原則,鼓勵師生共同參與校園環境建設,群策群力,智慧共享。年級部主任徐雅靜,既有學校管理的經驗,又具備數學教師的嚴謹,她以教育教學研究和學生發展為基礎,結合校園文化為學校廣場、教學樓、行政樓、綜合樓命名。她所命名的“聚愛廣場”“博愛樓”“友愛樓”“摯愛樓”“仁愛樓”“篤愛樓”等從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被成功選用。
“愛的教育”,讓環境具有文化味。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校園建設亦是如此。它不只是物態的,更應該是人文的。學校以“愛”為內核,在教學樓的每一層分別設計了愛生命、愛祖國、愛家鄉、愛自然、愛學習等育人主題。走廊里,寬厚仁愛的名言警句隨處可見;過道中,蘊含哲理的唐詩宋詞俯拾皆是。從辦公室到教室再到場館的文化設計,從讀書角到廊道再到墻面的文化意蘊,正潛移默化地生長在孩子們心中。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在這里,孩子們把求學的日子過成詩。
“愛的教育”,讓環境釋放感召力。大愛無言,潤物無聲,讓校園環境釋放強大感召力。學校大門口的墻壁上赫然印刻著冰心的“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門廳里張貼著愛心形狀的童真笑臉和形象生動的愛心手勢,教學樓上鐫刻著近三十種“愛”的不同字體。校園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處景點、每一面墻壁都成為一種愛的思想傳遞、一種愛的文化表達,是基于學生對情感表達需求和文化認同需求的高度呼應。隨著時間的積淀,這些愛的文化元素已經悄然演變為一種隱性教育力和文化感染力,積聚了師生風采,彰顯了學校內涵,激勵著全校師生不斷總結反思,不斷前行超越。
“愛的教育”成為一種路徑,讓活動具有溫度
為了唱響“愛的教育”主旋律,培養“童心有愛,聚力向上”的向陽少年,聚亨路小學深入開展內容和形式更豐富多彩、參與主體更多元、人群和覆蓋面更廣的系列活動,讓涓涓細流匯聚起磅礴力量,匯聚成愛心暖洋。
“三禮”儀式,見證學生成長歷程。入學禮,一言一行塑習慣。學校大隊委組織各中隊優秀少先隊員分別展示校內文明行為,并通過快板、朗誦、詩歌等形式積極營造氛圍,以情景模擬的活動方式生動再現上課發言、讀書寫字、課間游戲、下課準備等方面的好習慣。瑯瑯上口的兒歌配上舒緩的音樂,回蕩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成長禮,一詞一句述感恩。“讓愛綻放——為十歲喝彩”的主題是“成長禮”最生動的詮釋,通過生日月歷卡制作、“護蛋”行動、慶典文藝演出、生日派對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成長的精彩、家庭的溫暖、社會的責任。畢業禮,一點一滴惜真情。邁入六年級,“畢業禮”的舉辦便進入倒計時,六年的一幕幕,如光影般從眼前劃過,“師生訪談”也成為了每一屆“畢業禮”的經典節目。
“家庭”實驗,塑造學生成長品格。家庭實驗室項目是學校對科技教育的大膽改革和創新,開辟了一條小學科學探究式的教育新路。為了將“愛的教育”融合其中,學校擴大了項目的內涵和外延,即家庭實驗的落腳點是科學,生長點是品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合作意識和堅韌不拔、敢于面對失敗的品質,并制訂了包含科學素養、品格提升等維度的星級評價激勵細則。“好神奇,小小的牙簽竟然可以承受那么大的重力!”“一枚硬幣上能裝50滴水?是真的嗎?”家庭實驗室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大膽質疑,擁有探究的機會。家庭實驗室項目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溫度和力量,也促進了家庭與學校的融合,為學校探尋了一套學生品格提升的新范式。
“關愛”行動,溫潤學生成長情感。教師的最高榮譽是能夠成為孩子們心中永遠珍藏的溫暖回憶。幼小的心靈需要愛心的陪伴和浸潤,教師不但要愛學生,更要讓學生懂得愛。在愛的文化引領下,校園內的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文學社團、藝術社團、科學社團、體育社團等。學生們積極參與,盡顯風采。“愛的教育”催生“愛的行動”。“愛心文化”活動在聚亨校園里蔚然成風。學校先后組織“捐一件衣物,添一份溫暖”“愛心無止境,助殘見真情”“寫一封書信,送一份祝福”“手拉手,獻愛心”等一系列愛心活動。學校與新疆察布查爾縣第一小學開展“送棉衣”手拉手活動。學生與新疆的孩子書信來往、視頻通話,真情溝通。學校教師定期通過遠程教學給新疆孩子們上課。師生們紛紛走進福利院,走進敬老院,走近孤寡殘等弱勢群體,送慰問,獻愛心。全校師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愛、理解愛、尋找愛、分享愛、奉獻愛,讓愛心活動傳遍校園內外。
在鹽城市聚亨路小學,愛的文化元素已經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深刻影響著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辦學行為,成為該校的文化主基調。面向未來,學校將一如既往地厚植育人情懷,不斷從嶄新的角度和視野詮釋教育內涵,持續探索“愛的教育”的真諦。正如學校所堅守的——“以愛育人,辦溫暖的教育,我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