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梅
【摘要】本文立足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現狀,對小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探討。主要以轉變教學方式為主,包括明確編寫意圖、精心創設情境、滲透思維方法、營造課堂氛圍等四個方面,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能力;培養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教師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一、明確編寫意圖
新課標標示著國家對教育方面的理念,而教材則是新課標的理念的主要載體。現行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這也正是新課標的要求所在。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首先需要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是教師執教的基礎。我們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看出,低年級語文教材有大量的“對話云”。這些“對話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問題。而在高年級語文教材中,這些“對話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日益豐富的課后習題。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編者的意圖,并將課后習題作為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落實,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以此鍛煉學生的提問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物描寫一組》時,文章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三個片段共同組成,而這三個片段分別選自《小兵張嘎》《駱駝祥子》《儒林外史》三部經典小說。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不同作者筆下不同人物形象的特點,學習作者運用的人物描寫手法。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尤其關注本課的課后習題部分。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將課后習題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這三個片段中的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是通過哪些詞句感受到的?結合課文中的語句,思考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手法,它們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以此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在課后習題的指引下,學生對文本產生了更多探索的欲望,也產生了更多的疑問。例如,有的學生在閱讀了《摔跤》以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是如何生動描繪小嘎子和胖墩兒的摔跤過程的?面對這樣一個不僅在體型上占優勢,而且也是個摔跤能手的對手,為什么小嘎子還敢于挑戰?由此可見,只有準確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懂得利用教材,才能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
現行的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不管是低年級的“對話云”,還是高年級的課后習題,都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準確理解編者意圖,這樣更利于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二、精心創設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采取科學的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態參與課堂教學。尤其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傳統的教學策略已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不妨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活躍學生的思維,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這對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表里的生物》一文時,教師別出心裁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步驟: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其次,讓學生提問,看看自己對文本存在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最后是一個語文活動,祖孫對話,是語文活動的背景。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又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學生飾演孫子或者孫女;另外一部分學生飾演爺爺或者奶奶。具體的對話場景是這樣的:孫子(孫女)在念書的時候,無意間提到“表里的生物”,奶奶(爺爺)不知何物,于是問孫子(孫女)。孫子(孫女)一邊回答,奶奶(爺爺)一邊追問,直到理解為止。但是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奶奶”精明,“孩子”更精明,在一問一答間,課堂氛圍變得熱烈和諧,學生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其思維能力和提問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調動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
三、滲透思維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思維提問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缺乏廣度和深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滲透思維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思維進行提問。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教師讓學生通讀文本,思考作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并利用兩、三分鐘的時間和學生互動,讓學生說一說看法。在這個環節后,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而大多數學生表示他們非常好奇閏土后來的命運。此時,教師展示《故鄉》中描繪成年閏土的部分,和學生展開課堂共讀,讓學生對比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行為表現,同時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塑造閏土形象?為什么如此活潑可愛的少年閏土,最終會變成一個沉默寡言、麻木不仁的成年人?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可引導全班學生共同討論,讓學生談談對此的感受。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每個人都會長大,也都會被現實磨平棱角,閏土同樣不例外;也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一種對比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成年世界的殘忍。通過這樣的比較,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鍛煉學生的提問能力。
2.引導學生通過立體思維提問
筆者通過課堂實踐,發現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立體思維提問,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以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知。這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伊始便鼓勵學生圍繞文本提出問題,同時讓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地方都作出標注。比如,有的學生針對字詞提出問題,說自己不理解“愛慕”的意思。此時教師告訴學生,一旦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只要理解了詞語中的每一個字的意思,整個詞語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愛慕”指的是喜愛、羨慕的心情。再比如,有的學生針對文章第三小節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將父親來了視作是“很難得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全班學生共同討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此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個問題。通過深入思考,學生認為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主要是為了表現父親平常忙于工作,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和家人團聚,所以當作者看到父親回來和他們一起度過收獲節時,才會感覺到意外和驚喜。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提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其提問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鍛煉。
四、營造課堂氛圍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一些學生雖然在學習中遇到很多問題,但常會產生怕教師不耐煩,怕引起其他同學的嘲笑和諷刺,怕自己的提問太簡單等想法。因而在層層顧慮之下,從一開始的積極思考,到最終變得懶于思考,懶于提問。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教師需要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減少顧忌,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提問:作者花費眾多的筆墨描寫武松打虎的過程,而這樣一個勇猛無敵又無所畏懼的人物,最后卻是一步步“挨”下山岡的,這樣寫難道不會有損武松的英雄形象嗎?顯然在學生的潛意識里,武松是一個英雄,而英雄是不可以有懦弱的行為出現的。教師在備課時并未注意這個細節,而學生卻在課堂中提出來了。因此,教師一方面需要表揚學生的細心和善于提問,另一方面則是引導學生思考“挨”字在文中的意義。通過聯系上下文,學生意識到“挨”字表達的是一種狀態,它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武松踉蹌下山的場景。結合此前武松打虎的過程可知,武松在與虎搏斗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所以才會體力不支,才會一步步“挨”下山崗。這一處描寫非但不折損武松的英雄形象,反而使武松的英雄氣概更加突出。而且,這樣一處描寫也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有的學生進一步表示,武松雖然是英雄,但他也只是一個人,自然會有累的時候。而猛虎大多二三百公斤,武松赤手空拳與之搏斗,其體力消耗可想而知!因此這樣的描寫是準確的。由此可見,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不在教師估算的范圍內,但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也在輕松的氛圍里產生了強烈的文本探究欲望,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教師需要優化課堂教學策略,著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文本、思考文本的習慣。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切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