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濤
(作者單位:北京日報)
體育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社會大眾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精細化的一個領域。其中,影響力最大、受眾最為廣泛的就是大型賽事報道。例如,夏奧會、冬奧會和國際足聯世界杯等大賽,都會在賽時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會衍生出各種社會話題,對賽事承辦城市及國家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將一場大型賽事報道好,成為體育新聞從業人員面對的一大課題。
隨著受眾獲取信息更加便捷、方式更加多元,媒體報道大型賽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不同媒體之間的新聞業務界限開始模糊,如傳統報紙逐漸從圖文結合的紙質媒介轉變為集文字、圖片和視頻于一體的綜合性傳播媒介,這種傳播界限漸漸模糊的狀態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愈發顯著[1]。
在2002年中國男足沖進世界杯決賽圈的帶動下,我國體育新聞報道領域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平面媒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體育新聞報道的主力軍。北京日報集團旗下擁有龐大讀者群的《北京晚報》,在體育新聞報道方面頗具規模,也利用團隊優勢在報道大型賽事時打了不少勝仗,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報道。除了在日常版面對奧運盛會進行呈現之外,《北京晚報》從2008年8月8日奧運開幕到8月24日閉幕,每天連續出版4個整版滾動式奧運《號外》,它具備一張新聞紙的基本元素,同時截稿時間完全按賽程節點走,彌補了其在奧運競賽周期時效性不足的缺憾[2]。
盡管在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主題的體育新聞大戰中,《北京晚報》利用日常報紙版面和《號外》搶占了一定的時效性先機,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受眾獲取信息方式的轉變,傳統報紙再也無法僅僅利用文字和圖片脫穎而出。
在很多平面媒體資深體育記者看來,報道大型賽事的生態環境從2018年俄羅斯足球世界杯起開始有了較大的轉變。彼時,國內很多媒體的體育報道團隊經歷了整合,平面媒體記者紛紛開始嘗試拍攝視頻等,《北京晚報》也在那一屆世界杯上推出了游歷世界杯舉辦城市的視頻欄目。而隨著近幾年來短視頻類社交媒體的走紅,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卡塔爾世界杯的媒體報道環境發生巨變,文字記者往往需要身兼數職,拍照、錄視頻、寫稿都要親自上陣。同時,由于信息快速傳播手段眾多,尋找獨家甚至獨特角度也幾乎成了奢望,這也為報道大型賽事增添了難度。
與其他領域的新聞相比,體育新聞不管對從業者還是受眾,都有一定的“門檻”。從業者需要對競技體育的各項目歷史、規則、選手等耳熟能詳,需要長期深耕細作,不斷在垂直領域里積累;而體育新聞的很大一部分受眾也是某個體育項目的資深愛好者,他們或許對比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或許對自己關注球隊的每名成員如數家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體育新聞受眾的需求也是多維度的,除了希望了解“新近發生的事實”,他們更希望能夠從權威、資深的體育媒介獲取信息服務、背景資料、權威觀點,甚至情緒價值。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可以從不同維度滿足受眾的上述需求,而進入融媒體時代,隨著媒介形式的增多,體育新聞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習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很多體育迷以前早上打開報紙看比賽,如今早上睡醒刷手機看比賽,甚至熬夜看比賽直播……以前記者采訪一場比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重現比賽、報道結果,而現如今這只是報道大型賽事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環,甚至可以由不在比賽現場的后方編輯完成,受眾真正需要的是他們在直播鏡頭、小視頻、網站快訊中看不到的內容。
2018年,為了順應媒體融合大潮,北京日報集團從體制機制入手,以解決“融”“通”問題為目標,探索具有黨報特色的媒體融合轉型之路,而體育報道正是日報集團最先開始試水融合的領域。《北京日報》和《北京晚報》的體育新聞部經過融合轉型,成為一個部門,即集團體育新聞部。
根據北京日報集團的構想,全新推出的融媒體產品構架為“2+3+X”。在報紙方面,重點辦好《北京日報》和《北京晚報》兩張主報;在新媒體方面,集中力量辦好“北京日報客戶端”“長安街知事”“藝綻”3個新媒體品牌;“X”是支撐“2+3”的融合產品生態,鼓勵各部門在不同垂直領域進行創新,以各報官網、官微和“識政”“長安觀察”等原創新媒體,構成黨報集團新媒體基礎生態圈,為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3]。
其中,京報體育主要涉及的新聞產品發布平臺是《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此外,“北晚體育”公眾號也是其日常維護的垂直領域內的新媒體產品。
對于傳統平面媒體的體育記者來說,以前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單兵作戰能力,但在融合轉型之后,為了更好地完成大賽報道,記者往往要依靠團隊協作的力量,完成從客戶端到報端,從視頻、圖片到文字,從消息、通訊到特寫等多個維度、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工作要求。
“一專多能”成為融媒體時代對體育記者的要求之一。除了學習新媒體技能之外,記者也需要從工作思路上徹底轉變。比如,習慣了采訪、寫稿流程的“老報人”如今需要適應先端后報、分工協作的工作方式,將同一新聞素材通過不同的處理方式供給不同的發布端。
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恰逢京報體育融合轉型,當時的團隊還是“物理”層面的融合,兩套人馬合并之后對大賽的報道也處于摸索階段,特派記者基本還是按照各自的工作習慣對賽事進行報道,媒體融合的團隊合力并未完全展現。
經過了幾年的磨合以及東京奧運會的演練,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京報體育在探索“融”“通”之道上也從最初的“物理”層面融合變為“化學”層面的融合。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京報體育派駐每個場館2~3人的工作小組,成員自行分工,每天工作結束之后都會進行總結,積極調整。如果哪個場館當天有關注度較高的奪金點,如谷愛凌、蘇翊鳴、中國短道速滑隊等的決賽,2~3人的小組隨時可以臨時擴充為4~5人。
小組成員分別負責為客戶端提供第一時間比賽消息、制作短視頻、觀察采訪醞釀“第二落點”稿件以及周邊花絮等內容,并且與后方各發布端編輯團隊深度聯動,推出短視頻、長圖、H5、圖集、文字報道等多種形式的新聞產品。同時,北京日報集團的視頻直播部門在冬奧會期間也制作了直播訪談類節目,真正實現了對大型賽事的全景式報道。
當新媒體大行其道時,傳統媒體雖然轉型過程艱難,但我們必須認清,無論哪種傳播方式,傳統媒體內容制造的優勢仍在,其一是對導向的把握能力,其二是對素材的整合能力,其三是對事件真實性的嚴謹態度[4]。不論在什么時代,好的新聞內容永遠是新聞從業者追求的首要目標。在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大潮中,傳統媒體因其深厚底蘊和歷史背景,所擁有影響力和公信力是很多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自媒體無法比擬的。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轉型的過程中,打造好內容仍然至關重要。
報道大型體育賽事,應遵循體育運動的規律,同樣也要遵循重大社會活動的規律。京報體育在報道大賽時,往往會按照賽前、賽中、賽后的邏輯線進行整體報道,策劃先行,掌握主動權。
以北京冬奧會為例,在開幕前兩個月左右,京報體育進入賽事報道的預熱階段,在報端和客戶端推出“一起向未來”專題、專版。由于冰雪運動項目的特殊性,在我國普及度有限,京報體育在客戶端和報端開辟了“冬奧歷史”和“冷知識”等欄目,用輕松講故事的形式為民眾普及冰雪運動的歷史以及項目特點、規則等,并且邀請冰雪運動名將做客視頻節目,講述自己的冬奧故事。
隨著冬奧會的開幕,報道工作進入高潮階段,專題、特刊更名為《冬奧來了》。冬奧會賽時階段,除了單純的賽事報道,京報體育還從賽會組織、場館運行、志愿者、運動員保障、特許商品等多個角度,利用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對這屆奧林匹克盛會進行了全方位報道。
圣火熄滅,報道仍在繼續。北京冬奧會落幕后,除了對成績和難忘瞬間的回顧之外,京報體育從不同側面對北京冬奧會分項目進行了總結,發布《展示潛能 點燃夢想》《中國短道速滑隊2金1銀1銅超越上屆成績可喜 短板存憂》《中國單板滑雪在冬奧實現金牌“零的突破”:內部競爭 外部突圍》《從北京冬奧會看速度滑冰新格局 諸雄并起 強者仍強》等競技層面的報道,為讀者提供了專業、權威的解讀。
體育新聞離不開人和事,再精彩的比賽也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運動員個體完成的,同樣,有時看似普通的賽場也會因為運動員的動人故事而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因此,不論在什么媒體時代,講好故事都是進行體育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
《北京晚報》的冬奧特刊幾乎每天都會用中間打通的跨頁雙版呈現當天的賽場英雄,如《天才谷愛凌為啥人人愛》《堅守12年 夢桃圓夢 苦心人 天不負》《“四朝元老”齊廣璞拼下個人冬奧首金 “難度王”終稱王》等,講述了運動員閃耀賽場背后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同時,《北京晚報》冬奧特刊還用每天的封底版面介紹一位外國運動員的故事,這些人對國內讀者來說也許很陌生,但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在登上冬奧會賽場的背后,很多運動員都有著或有趣、或感人、或令人唏噓的故事,而這些都是體育新聞報道中最有溫度、最能打動人的部分。其中,關于日本花樣滑冰名將羽生結弦挑戰高難度4A動作失敗的相關報道《羽生結弦:“因為失誤 故事才得以完成”》在花樣滑冰“粉圈”產生了很大影響,被轉發至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當天的報紙版面也被羽生的粉絲爭相收藏。
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打造明星記者和王牌欄目是一個有效途徑。在融媒體時代,媒體“造星”有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也可以讓讀者從“只聞其名不見其人”,到“一睹廬山真面目”,對記者及其所屬的媒體更有感情,增強黏性。
京報體育資深記者較多,在各自分管的領域浸淫多年,對項目和行業發展有著很深的理解和專業觀點。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型賽事報道中設置一線采訪記者的評論專版是《北京晚報》的慣例。融合轉型之后,這種慣例也由于傳媒手段的升級而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記者專欄從原來只在報端呈現發展為在報端見文、在客戶端見人。俄羅斯世界杯期間,京報體育就推出由資深足球記者錄制的《戈爺說球》試水視頻專欄,前線記者在賽場發回的短評視頻在球迷圈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在俄羅斯世界杯小試牛刀之后,東京奧運會期間,京報體育推出了由派駐前方的三位記者錄制的視頻專欄《東京三個伴》,每天選定一個賽場內外話題,以三句半的形式開篇。這個欄目看起來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很見功力。幽默詼諧的對話背后,是記者在龐雜的新聞素材中選定主題,然后根據多年的行業積累進行思考,最后輸出觀點。這個專欄在快手等平臺上獲得了較高的點擊量,其中《媒體包,也是國家實力》《奧運會上的意外,也是體育魅力所在》等內容還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不同媒介有著不同的特點,體育媒體在融合轉型的過程中,也需要對不同新聞發布端口的特點進行分析,同一素材經過不同的制作手法,裝進不同的“盤子”里,讓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充分發揮優勢。
融媒體時代,平面媒體在時效性方面已經不占優勢,甚至很多時候顯得“雞肋”,但作為一種傳統媒介,報紙仍然具有新媒體無法替代的價值,尤其是在深度報道和收藏價值方面。
受眾在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看新聞時,享受的是及時性、方便性和輕松的閱讀感受,受限于電子屏幕和閱讀場景,對篇幅較長、經過深度挖掘的一些新聞報道內容反而容易失去耐心,而這部分內容恰好可以交給報紙版面去解決。
報紙有厚重的歷史感,更具公信力和權威性,在報道一些深度挖掘的選題時非常有優勢,也更便于讀者閱讀“大文章”。同時,與不停滾動刷新的新媒體內容相比,報紙更具收藏價值。因此,將報紙版面做得更精美、更有視覺沖擊力,使報紙版面雜志化,可以作為報紙在融媒體傳播體系中的定位。
以《北京晚報》為例,2022年12月19日凌晨,阿根廷隊獲得卡塔爾世界杯冠軍,這個備受矚目的體育新聞在當天凌晨比賽結束后的第一時間在北京日報客戶端發布,賽場后續的內容也通過視頻、圖文等形式在客戶端得以充分展現。即便受眾晚上沒看球,在第二天早上也可以通過手機對這場決賽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
那么報紙該如何做才能不拾人牙慧?當天的《北京晚報》用跨頁彩版做了“舉杯之路”專題報道,將該屆世界杯包括小組賽在內的64場比賽結果以圖表形式表現出來,也清晰反映出阿根廷隊一路晉級到最終奪冠的全過程。事實上,“舉杯之路”是前后呼應的。在卡塔爾世界杯開幕式前,《北京晚報》于2022年11月18就推出了跨頁版面的“舉杯之路”,將該屆世界杯所有賽程及晉級路線圖呈現在一張報紙上,并且每場比賽都預留了填寫比分的空白處。這個版面很受讀者歡迎,很多人將它貼在墻上、柜子上,隨時根據賽程及賽果填寫比分。時隔一個月前后呼應的兩個“舉杯之路”版面成為很多讀者的“藏品”,因為它們見證了每個讀者自己的“世界杯之路”。
此外,《北京晚報》在近幾屆世界杯開賽前均會推出銅版紙印刷的《觀戰手冊》,除了介紹賽程、看點,每支球隊的陣容分析,也是京城球迷多年來追捧的內容之一。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推動了體育新聞事業的發展,更適用于新媒體發布平臺的短消息、短視頻、長圖、組圖等,都是全景式報道大型賽事時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很多記者在近年采訪大型賽事時有一個感受,比賽版權越來越受到保護,特別是類似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的賽事,體育類自有視頻拍攝受到較大局限,甚至可能出現拍攝視頻記者的證件被注銷的情形,這給國內融媒體發展提出新課題[5]。
真正厘清、解決體育賽事自有視頻拍攝等問題或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繞開這一部分內容,報道大型賽事仍然可以在視、圖方面下功夫。
受眾在關注一項大型賽事時最需要的是什么?很可能是與自己興趣相匹配的一張賽程表。在這一點上,京報體育借助視頻、長圖等新媒體手段做了很好的嘗試。
長圖是一種非常便于手機閱讀的表現形式,信息一目了然,還可以下載保存。不管是北京冬奧會還是卡塔爾世界杯,京報體育在賽時每天清晨都會推出長圖形式的《今日看點》,將當天大多數人最為關心的焦點賽事提煉出來,包括比賽時間和對陣形勢等。北京冬奧會期間,一些包含熱點賽事的《今日看點》多次進入“北京日報客戶端原創稿件24小時傳播力TOP10榜單”,說明查閱當天焦點賽事的人不在少數??ㄋ柺澜绫_賽前,京報體育還嘗試用短視頻、長圖等多種形式推出“觀戰指南”,服務不同受眾群體。
除了賽程看點之外,比賽結果的播報也是受眾對于大型賽事的信息需求之一。由于世界杯大部分場次的比賽都在北京時間深夜或凌晨結束,京報體育編輯部與美術編輯合作,每天比賽結束后第一時間在客戶端推出當天比分、當日之星等圖片新聞,讓不能熬夜看球的讀者可以在早上刷手機時了解到比賽情況。
類似這樣的服務信息類產品看似簡單,但其實在大型賽事的報道中需求量很大。京報體育充分利用融媒體手段,為讀者關注大型賽事提供信息服務,也為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報道大型賽事添磚加瓦。
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體育新聞工作者在報道競技體育特別是大型賽事時要結合體育自身的特點,挖掘融媒體矩陣中不同傳播媒介的特點,轉變思路、“一專多能”、融會貫通,從受眾的需求出發,讓大型賽事的報道更加立體、多維,發揮媒體在大型賽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