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東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電視屬于傳統的媒介傳播形式,對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影響深遠,如何在融媒體環境下加快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節目深化改革步伐至關重要。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主題主要集中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大活動、不同類型的改革發展政策方針等方面,這些都和凸顯黨的核心領導有著直接關系,注重從思想層面對社會發展、時代進步、民族復興等進行展現,能夠讓社會大眾在時政新聞報道中更好地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在面對各種矛盾問題時能夠正確分析、科學研判、有效解決,這對于全黨全社會有效匯聚智慧力量有著重要意義。融媒體環境下,要發揮好電視媒體的主陣地作用,依托電視媒體對時政新聞進行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報道。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媒體更要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思想認識需要,才能營造向黨的核心領導看齊、向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聚焦,且充滿正能量的發展建設環境氛圍[1]。大量的實踐證明,處于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在提升傳播力上,要強化對融媒體運行模式的解讀剖析,借鑒其好的運行模式服務于時政新聞報道,助力電視媒體在報道風格、報道重點及報道內容等方面的有效調整,這樣才能讓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與時俱進,更好地與受眾形成互動,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節目的收視率。
近年來,在社會發展推動下,電視媒體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實踐,整體層面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對加快電視媒體傳播服務現代化、信息化進程都有很大作用。但面對迅猛發展的融媒體,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在推進上還是較為被動,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地方電視媒體的時政新聞節目,有相當數量的時政新聞報道在實際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不夠新穎,整體風格較為單一枯燥,創新性解讀不夠,沒有結合社會發展深層次把握社會大眾的理解認知需要,內容缺少足夠的創意,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影響力的提升。受到以往工作模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電視時政新聞工作人員通常會依照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采訪、編輯、報道,其遣詞造句及表達上特別嚴肅,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時政新聞活力的體現[2]。相比較而言,融媒體背景下新媒體的時政新聞在報道上內容更多樣化、風格更豐富靈活,更注重對受眾需求的滿足。實踐證明,如果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無法得到受眾的認可、支持,其價值作用自然難以體現出來,也會導致時政新聞與社會大眾生產生活的脫節,不利于時政新聞報道傳播力、影響力的提升,容易導致時政新聞報道成為空中樓閣。
在融媒體環境下,媒體形式更加豐富,這為時政新聞報道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夠為傳統媒體做好時政新聞報道起到良好的作用。當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面臨諸多挑戰,其必須主動融入融媒體環境,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力爭更加主動、更富有成效。雖然很多地方電視媒體主動采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服務于時政新聞報道,多方面的創新實踐可圈可點,但在具體的時政新聞解讀上,仍沒有塑造出自己的特色特點,這樣很難長時間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力,容易讓社會大眾出現審美疲勞[3]。與此同時,電視時政新聞在編輯、審核等環節上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從采編到報道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是部分報道的時效性稍顯不足,社會熱點無法得到其應有的受眾效應,實際的時政新聞傳播力較為有限,也難以發揮出時政新聞應有的導向作用。
在思想引領上,電視媒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備受國家和社會的重視。電視媒體在社會受眾中的信譽度非常高,有著相對久遠的發展歷史,對基層一線社會受眾的影響較大。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可選的題材非常多,既有黨的建設、改革發展方面,也有國際國內動態、基層民生等方面。當前不少電視時政新聞偏重于對標題的推敲解讀,從標題上做文章,雖然有可能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但容易給人形式大于內容的感覺。此外,一些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表達缺少微觀層面的切入,在“接地氣”上有待深挖推進,弱化了時政新聞的社會導向引領作用[4]。
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應突出政治性,側重對國家方針政策等的深入解讀,為社會群眾提供更多的政策宣講等服務,并始終站在專業的角度進行謀劃與剖析。但是,不少地方電視媒體的時政新聞報道在思想引導傳達上過于拔高,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電視媒體與受眾圍繞時政新聞的互動交流,受眾對時政新聞的理解與認知難以達到相應高度,可能會難以理解其中的內容要義[5]。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當中,部分媒體和社會大眾的互動交流明顯不夠,影響了社會大眾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部分報道的實際內容存在過于專業或過于單一的問題,自然無法深層次得到受眾的認可與喜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的普及應用越發深入,融媒體更是迎來了新的發展黃金期,不同類型的新聞媒介不斷涌現,這些變化都對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一定沖擊和挑戰。如何在融媒體環境下實現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轉型升級,切實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是需要思考和亟待解決的。
電視媒體要主動適應融媒體環境,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借鑒吸收新媒體在形式、內容以及表達上的好做法,加快自身在不同層面與各個領域的創新突破,在融媒體環境下持續發揮好傳統優勢,進而在思想引領等方面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為了提高時政新聞采編成效性,媒體要積極借力不同類型融媒體平臺的支撐,對熱點事件進行深化解讀,做好專題跟蹤報道,以幫助受眾更好地獲取各種熱點內容,在回應社會受眾期待上更加到位[6]。例如,2021年,湖北武漢快遞小哥徒手攀樓勇救火場一家三口,這屬于典型的社會民生事件,更是暖人心的事件,很多媒體都進行了跟進報道,獲得了受眾大量的點贊與好評,既弘揚了社會正能量,也推動了媒體的深化發展。電視作為塑造榜樣、傳遞正能量的平臺,需要對所報道的事件進行深化解讀、動態跟進,如上述暖心事件,通過不少地方電視臺的連續報道,人們了解到主人公是一名退伍軍人,火場中勇救三人,既體現了人民軍隊形象,也彰顯了主人公退伍不褪色的初心堅守與使命擔當,電視時政新聞的持續跟進、動態關注,更能夠在社會層面引起強烈反響。同時,融媒體時代,社會大眾已經從新聞接收者逐步轉變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評論者。為此,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要充分考慮社會受眾的實際需求,圍繞著社會受眾的內心期待下功夫,拓寬時政新聞采編的視野。在時政新聞報道上,電視媒體要突出創意,站到社會大眾的角度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詮釋解讀和探討把握,讓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視野更加開闊,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同時,對于相關時政新聞報道,電視媒體要注重圍繞后續的實踐舉措下功夫,以此彰顯對社會受眾更強有力的引導,突破以往時政新聞報道單純的說教模式,依托內容上的創意,更好地凸顯時政新聞的示范引領導向作用[7]。例如,教育事關國計民生,在報道相關政策指導時,不僅要傳達黨和政府的新政策、新要求、新部署,而且還要跟進解讀地方的配套舉措,讓人民群眾能夠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也能夠在相關問題的解決上看到希望。
在融媒體環境下,時政新聞報道必須要打破以往較為單一的說教模式,依托更加豐富的形式對時政熱點進行深化解讀,更好地激發社會大眾的收視興趣,從而使得不同社會受眾能夠有多元化選擇,對其理解時政新聞報道深層次解讀大有裨益。電視媒體在對時政新聞的編輯上,要充分借鑒新媒體的表現形式,讓時政新聞能夠以更加豐富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能夠促進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轉型創新,還能夠展現自身的競爭優勢。例如,在時政新聞報道上,電視媒體可以參考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將枯燥的時政新聞內容以模塊化形式展現出來,這樣能夠幫助社會受眾更好更快地把握時政新聞的基本內涵。尤其是在現代生活環境下,社會大眾的生活節奏加快,將連篇累牘的時政新聞報道以更加短小的方式呈現出來,能夠讓社會受眾在認識與把握新聞上更加方便快捷,對保持原有受眾群體的穩定性有很大幫助。在時政新聞報道上,電視媒體還需要突出特色,對內容抽絲剝繭,圍繞其中的一點進行深入解讀,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保障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成效。例如,在有關民生的時政新聞報道中,簡單對民生時政新聞進行報道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導向作用,而將民生新聞進行細化解讀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應有作用,如不少小區樓道中電動車亂放亂停問題是大家普遍關注的,也是很多老舊小區普遍面對的“頑疾”。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可將這些問題納入民生時政細化解讀上,社會大眾在收看民生時政新聞報道時內心也更加有感觸,這樣的報道在民生跟進上也更具有針對性。
時政新聞更多涉及黨和政府的政治舉措、會議文件,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訪問活動等,內容較為宏觀。部分時政新聞報道內容過于宏觀、枯燥,沒有貼近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加大了受眾內心與時政新聞報道之間的距離。在時政新聞報道中,電視媒體應當打破以往過于嚴肅的文字要求,將一些更加靈活生動、更加豐富的語言文字應用到其中,確保時政新聞內容在報道上多一些“民生氣”、多一些鮮活勁兒,讓時政新聞能夠呈現出更多的生命力。在對報道標題深挖提煉的同時,電視媒體要注重對內容進行更加有層次的剖析解讀,可將相關聯的時政新聞內容串聯起來,讓社會受眾在理解時政新聞上更加系統、規范;讓標題和內容緊密銜接,用標題來吸引社會受眾,用內容來鞏固社會受眾群體[8]。尤其是對于地方電視媒體而言,在對時政新聞進行報道時,可將專業、嚴肅的時政新聞以符合地方表達習慣、風俗等的方式進行靈活豐富解讀,這對于提高社會受眾對報道的認可度、接受力都有很大幫助,對增強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有著很大作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為此,在時政新聞報道中,電視媒體必須始終圍繞著人民群眾下功夫,聚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確保時政新聞始終沿著人民群眾期待的方向發展。在深化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強化與社會大眾的互通交流,廣泛聽取社會大眾對時政新聞報道的意見和看法,將社會大眾的智慧融入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讓社會大眾的意見和想法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有所體現,讓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成為群眾心聲表達的窗口平臺,凸顯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這樣才能讓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支持,進一步使黨的核心領導在基層厚扎其根,這對黨和政府深層次了解社情民意也有很大幫助。鼓勵電視時政新聞工作者扎根到基層,融入群眾,真正讓時政新聞“接地氣”。同時,在時政新聞報道中,要注重對實際情況的反映,報道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等,確保時政新聞報道原汁原味,真正凸顯電視時政新聞的價值與作用。
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工作者面臨著機遇與挑戰,要深層次融入基層實踐中,多層面吸收借鑒新媒體表現形式,助力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能夠更好地走深、走實。同時,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要注重深挖實際存在的問題,圍繞傳播力提升下功夫,這樣才能將引領導向作用更好地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