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藝術萌發的先導是杜尚開創的現成 品,即將現實中存在的物象組合重構,直接形?成一個新的作品。這種對傳統藝術的超越反映?了杜尚對傳統藝術的反抗態度,尤其是對訴諸?視覺的形式美的抗議。首先,本文比較了現代?藝術與后現代藝術的審美標準差異,即形式美?的消散,闡釋杜尚創作現成品的藝術觀念。其?次,探討了形式美的消散在現成品中的體現,?即去視網膜化的概念。它拒絕依賴視覺沖擊來?滿足觀者的感性美享受,其意義在于消解美丑?觀念的界限與擴大想象空間。最后,分析了現?成品帶來的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產生的二重性影?響。一方面,現成品取消了階層與教育的外在?限制,促成了藝術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它的?發展偏離的杜尚的原初觀念,復制技術與消費 主義思潮的發展,以視覺沖擊刺激大眾的消費 欲望,導致人們產生對現成品的審美倦怠。
一、從現代到后現代藝術:形式美的消散與杜?尚的抗議
從現代藝術到后現代藝術,在審美標準和?觀點上出現了轉向。18—19?世紀的西方思想潮流是用理性代替信仰,在繪畫中的體現則如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所說的,現代主義讓人們關?注畫作的結構或色彩本身,而不是內容,他們?反對對空間的再現,?因此重視對于形式的創新,?主要把視覺上的賞心悅目作為美的標準,也就?是美學上所講的“形式美”。而后現代藝術則?反對視覺美,達達主義是竭力讓形式美消散的?一個典型流派。后現代藝術家大都反對理性凌?駕于感性之上,他們重新彌合高雅與低俗之間?的斷裂,科學未必就是真相,權威也已失去威 嚴。他們一方面離經叛道,反對絕對理性,但?并非完全沒有理性,而是對絕對理性的一種反?思,杜尚則是巧妙地將感性和理性做了中和。?黑格爾在《美學》中對“美”定義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第一,美是“理念”也就?是精神性內容;第二,美是“感性顯現”,也?就是感官知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第?三,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理念”與?“感性顯現”二者的融合,但黑格爾仍把理念?看得高于感性。
不同于黑格爾,杜尚則不將二者做低級與?高級之分,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唯一的理念,也?沒有博人眼球的感性美,而是將二者融合成一個整體,是一種依靠想象大于依靠視覺的思想?美。杜尚不想再讓視覺的語言控制自己,他在?作品中給予了感性因素最少的重要性,更試圖?從宗教、哲學、道德等角度去豐富、拓展藝術?的文化功能。在《下樓的裸女》中,杜尚沒有?迎合觀者對人體藝術美感的期待,而是用機器?化的人來部分消解感性美。超現實主義畫派得?到了杜尚的欣賞,其作為藝術流派不受限于視?覺藝術,其內容同樣涉及哲學、文學層面,其?內核中帶有的思想性大大擴寬了想象空間。
反之,僅僅在傳統意義上用固化圖像、形??式、視知覺的標準區分美和丑,評判高級和低??級就會造成一種受限于“可見”層面的狹隘。??結構主義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所謂能指通常指能夠引發人??們對特定事物的概念聯想的聲音或圖像;所指??表示能指所表述的對象事物的意義。能指建構??了符號,所指表達的是意義,兩者結合后可傳??達信息。以一幅畫為例,畫面的構圖和顏色即??能指,背后的思想則是所指。一方面,當所指??被忽略時,繪畫就僅僅成為作用于視網膜的賞 ?心悅目的事物。由此,技術先于思想這樣的刻??板印象根植于人們心中。另一方面,當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對應關系從任意性走向理據性時,??原本一個符號能表達多重意義,現在只能表達??一種特定的含義,在歷史、社會、文化因素等??的作用下,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認同了權威人士 ?對繪畫的意義的解讀并且為繪畫中的意象貼上??了標簽。在杜尚現成品《泉》誕生前,?“泉”?這個意象的所指含義有圣母的純潔,意指生命??之泉, 如阿爾布雷希·阿爾特多費爾 (Albrecht??Alrdorter)的《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另外??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的《泉》是描繪女性人??體美的巔峰之作。因此杜尚將小便池這個現成??品命名為“泉”的真實意圖是對這種信息束縛??與固化的抗議,破除日常經驗中看似自然且習??以為常的觀念。
二、現成品的去視網膜化:消解美丑觀念的界?限與擴大想象空間
“現成品?”?一?詞出現在?1915?年,是在?1913?年杜尚的第一個現成品《自行車輪子》問?世后人們想到的名字,即將現實中存在的物象?加以組合重構,直接形成一個新的作品,對于?物象的選擇是與人的生活相關的且具有實用功?能的器具,如車輪、鐵鏟和木門等。
現成品與傳統藝術品的最大區別在于現成?品中建構的意義表達更加隱晦和模糊,傳統藝?術品中的敘事系統和沖擊視覺的色彩畫面在現?成品中都不復存在。這在杜尚的現成品中體現?為藝術品的“去視網膜化”。在《杜尚訪談錄》?中,他提出了反視網膜的態度, “視網膜被給?予了太大的重要性”。從庫爾貝以來,人們就?一直認為繪畫是作用于視網膜的。這是一個人?人都犯的錯誤,視網膜是瞬間的。在這之外繪?畫還有其他的功能, 它可以是宗教的、哲學的、?道德的。在杜尚那里“去視網膜化”是不利用?感官沖擊力來討好視網膜對藝術品的享受,旨?在消減美丑界限的絕對劃分。《泉》是一個例?子,區分美丑則需要觀看,而這件作品中視網?膜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它沖破了物質和地域?的限制,觀眾不用親自去美術館觀看,甚至通?過他人的描述就能知曉作品的樣貌,因為小便?池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物品。一方面,?觀者對作品的解讀部分脫離了對視覺的依賴。?另一方面,作品本身既沒有能依附的敘事背景,?也不存在文化內涵,它是沒有任何藝術品性質?的實用之物。因此從“視覺”的角度看它幾乎?失去了意義,?也就消解了劃分美丑界限的意義。
現成品的去視網膜化使人們對作品的闡釋?不再沿著從視覺到思考這一傳統路徑,前者不?再起決定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視覺與思考的?結合,甚至后者成為闡釋作品的關鍵因素。在這一過程中, “去視網膜化”拓寬了人的想象?空間,具體表現為空間場域的置換和人的揭?示。杜尚將商店售賣的小便池放置到美術館?是一種空間置換,但其目的不是宣揚小便池有 特殊的藝術價值,而是提示人們進行思考與反?思。杜尚在一篇文章中解釋《泉》時說道,把?一件生活中的普遍的東西放在一個新的地方,?給它一個新的名字和新的觀看角度,它原先的?作用消失了,這件東西有了新的思想。當人們?不再從實用角度看待小便池,在美術館這一新?空間內再次觀看它時,人們對其有了新的揭?示,這種揭示脫離了感官刺激的限制和傳統看?法,從而擴大了人們對藝術品的想象空間。
三、現成品帶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的二重性影?響
本雅明認為傳統藝術特有的時間地點造?成的獨一無二性使之具有某種“膜拜功能”,?令人產生神圣感。現成品彌合生活與藝術之間?的斷裂,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承擔著裝飾美化作?用。由此藝術品的展示價值部分取代了膜拜價?值,并產生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這一現象。
費瑟·斯通指出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的三?重意義。一是以達達主義為代表的藝術流派,?追求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二是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既關注審美消費?的生活,又關注如何把生活融入藝術中。三是?消費文化發展的中心。總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就是打破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壁壘。波普藝術?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杜尚不愿多做現成品,因?為他避免讓它形成一種特別的活動,而波普藝?術則徹底將它變成一種風尚。波普藝術中的?“形象”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或當紅人?物,因此具有強時效性與真實感。在古典藝術?中,“形象”多是不在場的事物,如想象中的?神或人。“形象”這一意涵的轉向消解了觀眾與作品間的距離感,當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具有?了藝術品與實用品的雙重屬性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就得以實現。
(一)藝術的民主化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帶來了藝術的民主化,?即欣賞與創作藝術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權,而是?遍及大眾。民主意味著平等,那么為什么在現?成品帶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之前,欣賞與創作?藝術不是平等的?其原因在于文化的不平等與?社會分工的精細。首先,在傳統社會介入藝術?需要一定的門檻,從“文人畫”與“洛可可藝?術”的名稱上便能顯示出高雅藝術與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文人士大夫受過良好?教育,洛可可是貴族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其次,社會分工是現代社會區別于此前社會的?關鍵因素,隨著技術愈加復雜,人們的勞動內?容趨于精細與專門化。個體投身于一項工作并?深入鉆研,其結果是出現了專家,諸如蘇軾、?達·芬奇等全能人物在近現代社會已成為少數。?那么藝術門類與流派的發散也加大了欣賞它們?的難度,加上大眾的勞動內容變得復雜,用于?觀賞藝術的時間就會縮短。
在以上兩點原因中,后者這一社會發展趨?勢是不可改變的,因此使藝術民主化需要改變?的是前者即文化的不平等。但重新分配教育、?地位等社會資源顯然是不現實的,而現成品取?材于生活的常見之物,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它?都不關乎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以波普藝術為?例,它使用絲網印刷技術并且仿制商品的樣式,?復制手段是他們成功的基礎。安迪·沃霍爾制?作的罐頭、花朵、明星頭像通過印刷復制而后?重復排列, 而后切割成數張出售給大眾。另外,?作品內容使觀眾欣賞藝術品的門檻降低。施拉?姆的選擇或然律公式指出人們選擇接受信息的?概率與費力程度成反比,?與報償的多少成正比。?即人們會天然優先地注意到使他們輕松獲取、易于接收的信息。受眾無須了解安迪·沃霍爾?作品的故事背景,因為它取材于當下生活中的?流行之物,再將其美化使之賞心悅目。現成品?藝術采用的材料與形式是面向大眾且來自大眾?的日常生活,進而實現了藝術的民主化。
(二)大眾的審美倦怠
波普藝術家利希滕斯坦將波普藝術解釋為?利用商業藝術作為繪畫主題的工業繪畫。工業?繪畫意味著現成品成為能夠標準化生產的文化?產品。通過拼貼、絲網印刷等技術,現成品成?為商品的仿像,仿像不是對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某個原本的模仿(即古典藝術所遵從的原則),?而是對復制品的再次復制,如雜志上的沙發、?廣告里的罐頭本身就是復制品。那么此時的現?成品是對日常生活某一處選擇性地放大,被放?大的現成品能夠匯集大眾的注意力,其中復制?的商品也同樣會,由此現成品與消費主義緊密?相連,它引導著大眾購買現成品本身或是當中?呈現的商品,進而實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所?以消費主義是構成人們美化周圍環境的重要語?境,這種思潮將流行與時尚的概念注入現成品?中,但現成品的風格與個性卻消失在商品的無?窮復制與強調中。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在機械復制的年代, “光暈”消失了,不再有傳統藝術中特有的時?間地點所造就的獨一無二性。
現成品中暗示的消費主義進一步使它的表?現形式越來越服務于人們的視覺享受,其潛在?影響是人們產生了對現成品的審美倦怠。杜尚制造現成品的目的在于取消美丑的絕對劃分,?同時反思單純訴諸視覺的作品,但后來的現成 品卻具備了更能博人眼球的視覺沖擊力。人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各種美觀的現成品,即?使不是有名的藝術家創作的也無妨,因為只是?用于美化生活。龐大受眾的消費刺激著現成品?的生產,?不斷更新的內容使人們體驗“震顫”,?消費意味的強大攻勢將現成品塑造成一種快時?尚,時髦被更時髦所淘汰,新的取代舊的。現?成品的內容再新鮮也不會逃出人們所處的消費?社會,其中反復使用的商品、城市建筑、明星?人物既逼真又充滿消費誘惑,頻繁的刺激體驗?使人們機械化。黑格爾指出,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但現成品使人們失去了其審美意識?中的創造性與非功利性,進而產生了對它的審?美倦怠。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成品由“去視網膜化”又回 歸到視覺滿足,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通過大批量?生產,培養了審美的標準化與審美衰弱,但我 們不應因現成品的商業化與市場化而忽視它的?積極意義。作為現成品觀念的延續的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等,將社會問題引入大眾視角,這 種沉思與自反便是對杜尚的現成品觀念的延續。
[?作者簡介?]?厲煒霖,女,漢族,吉林白山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已畢業)?,本科,文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