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莉 康兆春 王俊梅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2013 年12 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指揮棒和風向標的四六級考試大綱做出重大調整,其中翻譯部分的內容改為把中國文化,國情和社會生活等主題的中文篇章翻譯成英語,并把分值比例由5%調整為15%。 這個改革表明了國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時代要求:培養大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近幾年現代語言學非常重視跨學科交流[1][2]。中國文化失語研究正是語言學與生物學的一門交叉研究。 董瑞國和高素榮認為失語癥(aphasia)是“因大腦損傷所致的獲得性語言障礙”[3],簡單而言就是臨床表現為患者無法用語言順暢地表達自己思想的疾病。 中國文化失語癥在大學英語領域的研究主要是探討中國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不能準確流暢地用目的語表達中國文化、不能順利地講述中國故事的現象。
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重視專業課程和工程技術的培養,忽視對大學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 即便近幾年結合工科專業而進行的一系列大學英語改革也大都是側重培養語言應用和應試方面的能力。 李艷微認為這種“重語言技能輕文化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直接制約著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傳播直接影響到外語課堂中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4]。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當務之急,要轉變教學理念,要在SPOC 等信息化教學方式賦能下加強培養學生在真實語境下自信地向外界傳遞民族文化的能力。
文章研究采用測試,調查問卷和田野觀察的方法對廣東工業大學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行探究:①通過測試了解研究對象的中國文化儲備和輸出情況;②通過調查問卷和田野觀察方法分析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背后原因;③提出解決的方案:利用已搭建的SPOC 平臺,賦能教學,補充中國文化、優化評價方式、改革教學方式等。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增強學生愛國情懷,改善英語課堂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培養學生自愿自信順利正確地用英語傳達中國文化的目標。
此次調查研究的對象是廣東工業大學參與基于SPOC 場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2022 級3 個班共130 名學生。 學生入學英語成績參差不齊,但專業集中在自動化、物聯網和大數據等工科特征明顯的傳統專業。
要探究工科院校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需要考量多種因素。 在對學生進行第一輪匿名問卷調查時,發現兩個主題被經常提起“中文對應的專業英文詞匯”“中國文化知識的積累”,因此針對這兩個方面著重設計了一套測試題。 測試題通過SPOC 平臺發放和收集數據。 測試內容分中文和英文兩個專項,中文側重考量一些中國文化常識的儲備,覆蓋傳統文學、歷史古跡、傳統文化等。 英文主要測試學生對這些文化相關英文表達的理解度和輸出力。 發出試卷130 份,收到有效答卷120 份。 3個班級的測試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中國文化測試結果
從數據上看,3 個班級的中國文化掌握水平整體不高;中文題目正確率并沒有絕對高于英文題目;英語入學平均水平最好的數據專業此次測試平均分為3 個專業的最低值。 初步判斷英語水平并不是影響口語交際中國文化失語的重要因素。
通過測試初步掌握了實驗對象的中國文化儲備和輸出情況后,研究者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 該問卷也是通過SPOC 平臺進行發放和收集數據。 問卷涵蓋三個方面:①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認可度;②中國文化輸出的必要性;③認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主要因素。 前面兩個方面設置為單選題,參照Likert 量表,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每題設計了4 個選項,分別是:A. 非常喜歡,B. 喜歡,C. 無所謂,D. 不喜歡。 第三個方面設置成開放題目,允許學生有更多空間直抒胸臆。 問卷是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上,只對80 個潛在深度訪談對象發出,共收到73 份有效答卷,同樣以匿名方式進行,并征求意見,允許采用數據。
利用NVIVIO12 軟件獲取關于影響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并希望教師給予幫助的主要有4 個頻率比較高的主題:中英文化對應詞匯、翻譯技巧、中英文化的思維和表達習慣、中國文化的儲備。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中國文化相對應的英文詞匯的匱乏是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的主要原因,此項占比大概是60%。也有部分同學關注到中國文化儲備的因素,并有一個同學提出要利用類似于SPOC 這樣的平臺,增加閱讀材料以便于學生能有更多機會接觸中國文化。還有2 個同學提出要提供更多機會進行中國文化的口語訓練,其中一個同學建議以作業這種形式來促進同學們口語訓練的積極性。 也有部分同學認為對翻譯技巧的不熟悉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
根據收集到的數據,“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背后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大方面:
1. 中國文化的儲備不夠
目前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常側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應試能力,即便授課計劃中加入人文的輸入,實操中也常因為課時的原因而被簡單帶過。 因此中國文化的輸入極其有限,這就導致很多工科學生在進行國際交流過程中出現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而無法成功輸出的失語現象。
2. 英語水平的拖滯
英文水平導致很多內容無法順利表達,如中國文化相對應的英語單詞無法準確補位、英語表達習慣和思維習慣的不熟悉。
收集數據之前,無論在研究者還是實驗對象的潛意識里都認為中國文化儲備和英文能力是影響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所在。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這兩個預判并無法完全解釋數據背后的原因。 經過大量文獻閱讀、數據比對,研究者決定轉向心理層面尋求答案。
1. 對英語水平的不自信和自我概念的誤判
McCroskey[5],王初明[6],李晨[7]等人都提到自我概念(self-concept)與交流意愿有著極高關聯性?!案鶕麄兊亩x,自我概念指一個人的自我感知,形成于對自己周圍環境的體驗以及對體驗的理解和判斷”。 這個判斷是主觀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會存在著與實際情況偏差的可能性。 王初明[6]還進一步指出:“各局部自我概念是否影響一般自我概念,取決于一個人是否看中這些局部的東西?!?/p>
在對數據進一步剖析和解讀過程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研究者發現,造成客觀測試結果中英語水平高的同學并無優勢,主觀訪談中認為英語水平制約中國文化交流偏差的深層原因是學生對英語水平的不自信和自我概念的誤判。 他們普遍認為英語語音、詞匯這個局部因素在交流過程中非常重要。 有大部分學生一味執著追求術語的對等英文表達并因相關儲存不夠而產生沮喪畏難心理,且進一步誤判只要相關英語水平提高或相關術語詞匯量增加就可以消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2. 面子的保護
中國學生語言焦慮(language anxiety)的深層次原因是“面子保護”心理。 Wen 和Clément[7]提到在中國孔夫子文化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中國學生在對外界的評價非常敏感。 在實驗過程證實到這一點。 這種焦慮心理會導致他們不愿意冒險去對不是非常自信的話題進行交流,為了保護面子最終選擇了“沉默是金”的失語。
目前工科院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大部分內容是原汁原味的英文原文,其相關的論述角度等也基于西方價值觀。 這在某種程度上阻斷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輸入。 基于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提供了改善的空間,可以在SPOC 構建的平臺上加入跟各單元主題相關的中國文化的英文材料,供學生課后閱覽。 這樣既補足中國文化的缺乏又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當學生有了足夠的中國文化積累和相關詞匯輸入,中國文化自信心提升,失語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自然而然會慢慢消減。
大學英語教師很多平時忽視中國文化積累,以至于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支持教學的自然輸出。 加上對外語教學的誤解,很多教師認為外語教學只需要講授外國文化知識和提高四六級或考研英語成績。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學生自然沒有意識或者沒有機會在大學英語課堂接觸到中國文化。 所以提高教師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教師的中國文化儲備,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終達到愿意開口講中國文化的目的。
卓莉發現中國工科學生的交流意愿主要受兩種主流學習動機,即功能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的影響,特別是持有功能型動機的同學在借助SPOC 平臺搭建的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刺激下,口語交流意愿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9]。 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把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改成基于SPOC 平臺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這類平臺的強大功能可以賦能評價細則的多樣化。 在實驗過程中,把同伴評價設置分組內互評(50%)和組間互評(50%)兩部分,并在組間互評的細則里加大中國文化元素的分值,以此刺激對中國文化的重視和平時的輸入。
對功能型的同學調整評價體系會刺激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意愿,但正如表2 問卷數據展示那樣“更多的口語”訓練機會才能滿足持有融合型動機的同學。

表2 加入中國文化權重的組間互評細則
SPOC 可以利用技術工具提供如在線討論板、語音,線上論壇等虛擬的交流環境,學生可以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更密切或更私密的互動和交流。 這種小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減弱語言焦慮,建立客觀的自我概念。 同時教師要逐步改變學生認為英語表達要像本土人士一樣的完美心理,減弱焦慮,讓學生更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流技巧。
總之,SPOC 作為一種小班在線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以及先進的技術支持,賦能大學英語教學,提升學生在中國文化輸出過程的交流意愿。
中國文化失語背后的原因非常復雜,文章僅對工科大學的樣本進行了一定范圍的深度探索,其他因素還待同行學者進行補充和發展。 大學英語教學要在SPOC 賦能下,結合實際情況,從教學方式、教材編排、教師教學理念等方面出發,尋找相對可行策略和相對高效方法來改變目前中國文化失語現狀,達到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自愿、自信、順利、正確地用英語傳達中國文化的目標,為國家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懷有愛國情和強國志的高素養國際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