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怡靜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在當今各國語言文化日益交融的時代,人們足不出戶便能欣賞到各國優秀的影視作品,其中字幕翻譯在其中起到的重要橋梁作用不言而喻。 通過字幕,尤其是雙語字幕,并不具備雙語能力的觀眾得以快速掌握劇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不同語言間的差異魅力。 與傳統的筆譯相比,字幕翻譯存在時間的限制,臺詞隨著畫面切換而切換,觀眾基本沒有時間深思。 而字幕翻譯這一在影視原片與目標觀眾起到搭建承接作用的翻譯形式,就要求將滿足觀眾的認知能力放在首位,使觀眾最為便捷地捕獲原片想傳遞的劇情內容。 而字幕翻譯這以觀眾正確理解為最大優先級的特點與翻譯目的論的原則不謀而合,文章基于翻譯目的論視角,通過各影視中字幕翻譯的實例,探討分析翻譯目的論如何在影視字幕翻譯中靈活應用,以及可以采取的翻譯策略和應避免的誤區。
翻譯目的論是由德國功能派學者賴斯、弗米爾和諾德提出來的。 “目的論”的核心是“目的決定手段”,即翻譯過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 “目的論包含三個原則,分別是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 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就是由這3 個主要原則構成的[1]。 其中,目的原則主導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而忠實性原則為目的論的前提要準。 目的原則的第一準則就是必須以交際目的為首要目的,即譯者在翻譯語句的時候需要考慮觀眾是否能接收譯入語并理解。 連貫性原則需要具備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兩個特點,同時將譯語接收者習慣的情景連接在一起,使其能快速領會。 忠實性原則,顧名思義譯文要忠于原文,一切內容、思想、涵義都要按照原文的意思進行轉換。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達作者真正的想法,也能夠讓觀眾對作品有更深層的思考與體會。
字幕,是對電影或電視對白以文字形式的轉錄,并與畫面同時出現在屏幕上。 字幕翻譯即把影視中的源語臺詞對白以同時字幕的方式翻譯為目標語。翻譯字幕為了增進觀賞體驗,通常位于屏幕下方。簡單來說,字幕翻譯就是為電影和電視中的對白提供同步字幕的過程。
從內容上看待,字幕翻譯可分為顯性字幕翻譯(Dominant subtitle translation)與隱性字幕翻譯(Recessive subtitle translation)。 前者主要指的是對原畫面中人物之間對白話語等的翻譯;后者則是對指示性內容的翻譯,如對時間、地點、物品等某種解釋說明性的翻譯。
字幕翻譯作為一種影視語言,不同于傳統文學翻譯,面對的是由畫面、圖像、聲音、色彩等特殊的表意符號所融合而成的多重符號文本。 影視翻譯專家錢紹昌指出,影視語言既包含了一般文學語言的要素,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2]。
聆聽性主要指的是讓觀眾耳熟能詳,不在聽力方面產生疑惑不解。 綜合性指的是翻譯的字幕,無論是對白還是旁白,都不是單獨出現的個體,而是與畫面、聲音、演員的表演等因素同時映入觀眾的眼簾。 字幕應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與之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增添觀眾觀看體驗。 瞬間性指的是字幕多伴隨著畫面中人物的對白或是環境旁白一同出現,也一同消失,并且不會重復出現。 不同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字幕翻譯隨著影視劇情的遞進而遞進,觀眾有效捕捉的時間只有幾秒,瞬間性的特點使得觀眾無法在短時間內過多分析影視劇情走向。 通俗性指的是在字幕翻譯的過程中主要使用較為通俗的語言。 因為影視作品作為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觀眾范圍廣闊,語言盡量通俗,便于觀眾理解。
目的原則作為目的論中的首要原則,在字幕翻譯中也尤為重要。 翻譯目的論的核心觀點就是翻譯的交際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手段。 盡管不同影視作品主題不同,主要受眾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觀眾欣賞。 這在處理字幕翻譯的時候也是如此。 字幕翻譯的首要目的就是讓觀眾理解劇情,因此在翻譯字幕的時候,一切都是為如何更好地讓觀眾理解服務。
為了提升觀眾理解程度與觀賞體驗,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考量。 就空間而言,一般都將影視字幕置于屏幕的最下方,避免字幕遮擋畫面,從而降低觀眾為了看字幕沒及時捕捉畫面的影響。 因此,字幕在屏幕下方所占用的空間最多只有一道兩行。雙語字幕通常都是源語在下、目標語在上,且源語和目標語的長度應該相當。 如處理臺詞“He is a university student.”時,若是簡單譯成“他是個大學生”。此時目標語字幕相比較于源語,顯得過短,不符合中國人喜歡對稱的欣賞觀。 兩行一長一短顯得突兀,容易影響觀眾觀賞體驗。 因此譯為“他如今在大學里念書。”如此雙語字幕長度基本相當,則顯得上下協調許多。 大多數情況下字幕都是出現在屏幕下方,但也不是絕對如此。 目的原則前提下,任何字幕形式都是服務于更好的觀賞體驗,具體畫面要具體處理。
連貫性原則要求在字幕翻譯過程中,應當考慮到觀眾的教育文化背景這個因素,從而盡可能最好地使譯文達到語義連貫的效果,以便觀眾迅速接受并理解譯文與劇情。 因而譯者在掌握目的原則的同時,也要注意結合連貫性原則。 如?權利的游戲?中的“King's Landing”譯為“君臨城”,既契合原作中世紀史詩奇幻的風格,還能使觀眾聯想到漢語詞匯“君臨天下”,君臨城也正是劇中重要城池以及后來角色稱帝的地方,翻譯堪稱絕妙。 若是過分意化為“京城”,雖表達了意思,但與原作情境相去甚遠,容易讓觀眾覺得過分突兀。 此外,漢語偏好四平八穩的四字結構,還可以注意把握漢語四字格的使用。四字格有三大優點:從內容上講,它言簡意賅;從形式上講,它整齊勻稱;從語音上講,它順口悅耳[3]。這應用于字幕翻譯中,高信息濃縮度利于觀眾快速理解,也保持了觀眾欣賞畫面的翻譯美感。 如權游中臨冬城管家的一句臺詞“And where is that written?”譯為“何以見得”,既詮釋了原文意思,也貼合語境。
忠實原則要求目標語一定要忠實于源語,程度和形式則取決于目標語的目的和譯者的理解[4]。在字幕翻譯中這點也非常重要,同時忠實的程度和形式譯者也要好好把控,時興的網絡詞匯要謹慎使用,避免過度意譯導致觀眾理解偏差。 比如,若是把“What do you think of it?”譯成“元芳你怎么看?”就顯得過分取巧。 翻譯的字母與影視作品一起,流傳時間久,流傳度也高,而網絡詞匯起伏的流行性,可能在當下覺得有意思,但過段時間觀眾就不認識這個詞了,反而影響觀眾正確理解。
字幕翻譯作為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時重要的信息來源,向觀眾正確傳達畫面意思無疑是重中之重。無論翻譯的字幕質量如何,首先要保證字幕的正確性,不能錯譯誤導觀眾。 特別是在處理一些需要行業專業背景知識的臺詞時,看似簡單的詞組結合背景往往會是別的意思,需要在翻譯時結合具體場景具體分析,不能直接按臺詞轉換,否則容易出現誤譯的情況。 如美劇?億萬?第一季第二集中有這樣一句臺詞“That incremental revenue will drop right to the bottom line.”字幕譯為增量收入將會下降到最低,結合雙語字幕對照乍一看好像沒有問題,但其實誤導了觀眾。 收入下降沒問題,但什么叫增量收入下降呢? 許多人都容易望文生義把bottom line 理解成底線的意思,但如果在維基百科上搜索,得到的源語解釋有兩條。 第一條解釋是The final balance; the amount of money or profit left after everything has been tallied.(除去所有開支之后的賬本的最終利潤。)第二條解釋是 The summary or result;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最終的結果,最重要的信息。)而此處結合場景會議的臺詞與此劇金融相關的主題,這里的bottom line 是金融背景下的財務報表里的最后一行,即利潤欄的意思。 所以這句臺詞的正確字幕翻譯應是“所有增加的收入都會變成利潤”。
還有的情況是大致語境翻譯到位了,存在意思上傳達不夠清楚,令觀眾不知所云,并沒有達到通過字幕讓觀眾迅速掌握劇情內涵的目的。 如在美劇?指定幸存者?第三季的第七集中,有一句“You are the poster boy for government overreach.”字幕譯為“你就是個德不配位的政府海報男孩。”德不配位表現了此處的指責意味。 但是政府海報男孩卻容易讓觀眾產生疑惑,不清楚具體指代的是什么。 此句翻譯難點部分在于“poster boy”如何合乎邏輯地處理,當遇到這種較為陌生的詞組,直接搜索也較難找到合適結果時,可以換個角度考慮衍生詞的思路。 此處的“poster boy”就相當于“poster child”的衍生變體,意為代表人物、典型人物。 那這句話就可以譯為“你是政府越權的典型”。
字幕翻譯是受時間制約的翻譯,是一種精煉的藝術。 而要想在有限時間內傳遞更多信息,保持簡潔十分重要。 漢語作為一種動詞型語言,人們經常使用縮合的動賓結構表達更多意思。 因此在字幕翻譯中,濃縮法就是字幕翻譯中較為常用的處理方法之一,并且字幕經常譯為含有動賓結構的四字格形式。 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臺詞: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比起簡單直譯: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稍做濃縮處理,譯為“強者自救,圣者渡人”顯然更為簡潔,同時也更符合整部影片基調,更具文體上的美感。
考慮到字幕翻譯最終還是為了廣大目標受眾服務的,不僅要讓他們能夠理解劇情意思,并且還應盡可能地為觀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合乎氛圍的觀看體驗,意譯的巧妙運用很多時候能達到出眾的效果。如?綠燈俠?中的男主經典臺詞:“In brightest day,in blackest night. No evil shall escape my sight. Let those who worship evil's might, Beware my power: Green Lantern's light!”其中廣受好評的譯文就是“白晝朗朗,黑夜茫茫,鬼(魑)魅魍魎,無所遁藏,邪科奸黨,懼吾神光,綠燈長明,萬世光芒”,既傳達了意思,同時非常契合場景風格。 可缺可點之處相當之多,如將白晝與邪惡處理為“白晝郎朗”與“魑魅魍魎”,兼具文采性與歸化性。 將一個個短分句,都譯成中文偏好的四平八穩的四字形式,對仗工整,充滿節奏感,朗朗上口,實屬字幕翻譯優良典范。
由于影視作品基本都帶有主要基調,一些專業類型劇如律政劇、醫療劇、科幻劇等,往往充斥著大量專有詞匯。 而一些對普通觀眾來說,過于晦澀的專有名詞,即便準確翻譯出了對應譯文,也難以讓觀眾理解意思。 此時,就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可以選擇頂端加注和底端加注,其中頂端加注較為常見。 以著名美劇?生活大爆炸?為例,由于幾位主角都是科學家,其中有大量難懂的科學相關知識理論。如第八季第五集中,謝爾頓談到很多重要的創新靈感都源自科幻小說時,舉例“The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from Arthur C. Clarke.”。 若只看直譯字幕“地球同步衛星來自亞瑟?克拉克的一篇文章”,中國受眾觀眾并不能很好理解其中聯系,此時只靠底端字幕直譯顯然難以達到傳達清楚意思的目的。 這時就需要直譯加注的方式在屏幕頂端加注“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地球同步衛星軌道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能夠解釋清楚背景關系,便于觀眾理解劇情。此外,許多文化差異上的笑點要是沒有字幕直譯加注也會黯然失色許多。 如第七季第四集中,萊納德為了強調體育酒吧里的人有多無聊,吐槽說:“It's like they never even heard of Quidditch.(他們居然從來沒聽說過魁地奇球賽)”。 這里的魁地奇球賽源自哈利?波特,喜歡哈利?波特的讀者應該知道。但是優秀的作品字幕語言應該適應目標市場并考慮到所有目標受眾,一定也存在并不了解哈利?波特的觀眾,而加以頂端字幕注釋“出自?哈利?波特?,參賽者在飛天掃帚上進行的一種虛構比賽”作為輔助說明,則讓觀眾了解語境及意思,并明白此處也意在彰顯萊納德書呆子的人物形象。
隨著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日漸頻繁,世界不同語言文化間影視作品的傳播也日益廣泛。 文章大致介紹了字幕翻譯的類型、特點等概況,輔以翻譯目的論的視角探討實際例子,分析影視字幕翻譯中的部分誤區與技巧。 在翻譯實踐中,作為目的論的核心理念,要做到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字幕翻譯同樣如此。 所以翻譯策略與技巧實際操作各有其優點和缺點,要根據原影視作品的風格、主題到人物性格等,分別選擇最為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來處理。 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字幕翻譯本身的限制與特點,努力達到字幕、畫面和人物形象的和諧統一,最大限度地照顧到觀眾的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