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會 田雪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外工程技術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工程翻譯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它能夠消除語言和文化障礙,使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工程管理人員和務工人員能共享知識、協調工作,以推動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文章基于目的論視角,探討譯者主體性在工程英漢翻譯中的體現,以確保譯文的專業性、準確性和可讀性。
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摒棄了傳統語言學翻譯方法的束縛,運用功能和交際方法來深入探究翻譯的本質。 漢斯?弗米爾在1978 年首次提出了目的論這一重要理論。 該理論主張,譯入語文本的形式應首先由功能決定,即目的語語境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 在目的論看來,譯者不應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而應根據譯文要求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前后風格一致的翻譯工作。
目的論包括三大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目的原則強調譯文應實現預期目的;連貫原則要求譯文在目的語語境中具有邏輯連貫性;忠實原則強調原文與譯文應存在某種對應關系,譯文與原文內容保持一致。 這三個原則構成了目的論理論體系,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當目的論三原則發生沖突時,譯者首要遵循目的原則,“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目的對譯文的忠實程度和形式起著決定性作用”[1]。
“主體性是指主體的本質特性,這種本質特性在與客體進行交互活動時顯現出來[2]。”簡單來說,主體性就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的自我實現,賦予主體改造、影響和調控客體的能力,使客體更好地服務于主體。 主體性包括能動性、受動性和為我性三個特性。 能動性是主體性最顯著的特征,它的內在基礎是受動性。 受動性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提供了客觀依據,在翻譯中涵蓋了諸多要素,如兩種語言的文化特征、語言轉換的規律以及譯者所處的特定時代等。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這體現了主體性的另一個重要特性——為我性。任何翻譯活動的背后都隱藏著為我性的目的,這是主體性的一個核心特質。
“譯者主體性是指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在充分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達到翻譯的預期目的而在翻譯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2]。”一切翻譯活動都以翻譯目的為導向,為使翻譯達到特定目的,譯者充分發揮主體性,采用各種翻譯方法和技巧,以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以下從知識和語言兩個層面來探討和闡述譯者主體性在工程翻譯中的體現。
在工程學、工程技術、工程設計和工程施工領域中的翻譯都稱為工程翻譯[3]。 工程翻譯就是把源語所承載的工程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力求使“譯語信息=源語信息”[4]。 翻譯工程文本時,應明確譯入語讀者群體,以讀者為中心,遵循目的論原則,實現原文與譯文的目的對等。
工程英語并非單一的專業技術,而是綜合性科學技術,要求譯員須具備廣泛的知識面。 同時,工程翻譯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需譯者考慮譯入語讀者的行業特點和文化背景,并根據讀者需求適當地調整和解釋,以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1 原文:Thirty percent of the strength or more can be lost by premature drying out of the concrete;similar amounts may be lost by permitting the concrete temperature to drop to 40or lower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unless the concrete is maintained continuously moist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譯文:混凝土過早地失水可使其強度損失30%或更多;如果在最初幾天內混凝土的溫度下降到40℉(約為4.4 ℃)以下,也會有同樣的強度損失,除非使混凝土在此后的一個長時間內一直保持潮濕。
根據譯者自身所具備的工程知識可知,混凝土的正常施工溫度在5~35 ℃,在此溫度范圍內,能促進混凝土的正常凝固和強度發展。 施工溫度低于5℃,混凝土的凝固時間就會延長,導致強度發展變緩,同時增加凍融破壞的風險;高于35 ℃,混凝土的凝固和硬化速度會加快,同時增加了干縮和開裂的風險。 原文中只提到混凝土的溫度下降到40 ℉以下,并沒給出具體的溫度單位。 工程中常用華氏度和攝氏度作為溫度計量單位,華氏度常用在美國和其他地區,中國常用攝氏度。 根據華氏度和攝氏度的換算,40 華氏度約為4.4 攝氏度,而溫度低于5 ℃會導致混凝土強度的損失,與原文語境吻合。 因此,為滿足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需求,譯者選擇增譯溫度單位,成功將原文中的溫度信息傳達給讀者。
例2 原文:Contraction joints are formed by cutting grooves of width not less than 3mm and depth about 25% to 30% of the pavement thickness so that the fine shrinkage crack is formed below each groove at the weakened section,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curing of the pavement.
譯文:在路面養護初期,通過切割寬度不小于3毫米、深度約為路面厚度25% ~30%的凹槽形成收縮縫,使每條凹槽下方在弱化段形成細小的收縮裂縫。
在不同的工程領域中,“contraction joint”這一短語的含義各有不同。 在地質學領域常譯為“收縮節理”,是指巖石收縮引起的斷裂面或節理;在建筑工程領域常譯為“收縮縫”,是指為允許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在干燥或固化過程中發生伸收縮而刻意設置的裂縫;在機械工程領域常譯為“伸縮結合”,是指兩個或多個部件之間的連接點,這些部件可以相對伸縮或運動。 例2 中提到路面養護和切割凹槽的過程,這與建筑領域常見的收縮縫設計相吻合。譯者基于對建筑領域知識的理解,將“contraction joint”譯為“收縮縫”,符合原文語境和專業知識,達到文本專業、精準的目的。
如上所述,在做工程翻譯時,譯者主體性體現在為準確理解和傳達原文的工程信息,綜合運用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提供高質量譯文,使其達到預期目的。
“專業性(professional)”和“可讀性(understandable)”是工程翻譯的基本準則。 專業性的表現之一是用專業詞匯或短語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但同一詞匯或短語可能有不同含義,即專業詞匯的多義性。可讀性指譯文通順可讀,涉及兩個方面:首先,譯文表達要通順流暢;其次,譯文與原文在深層意念、邏輯關系上必須契合。 以下從詞匯和句子兩方面對工程翻譯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1. 詞匯方面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工程專業詞匯層出不窮。 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工程文本時,充分了解該領域的專業詞匯和術語表達,并將其轉換為與譯入語相對應的術語,以確保詞匯和術語的專業性和準確性。
例3 原文:Concrete in its green form can be molded into any shape, size, and finish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finishing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to give a beautiful and long - lasting surface with a high aesthetic value.
譯文:混凝土在其初始狀態下,通過借助不同的精加工技術和設備為混凝土表面賦予任何的外觀、尺寸和光潔度,從而形成審美價值高的美觀、持久的表面。
在譯文中,譯者將“green form”“finish”分別譯為“初始狀態”和“光潔度”。 將“green form”譯為“初始狀態”是譯者根據上下文和工程常識的合理推斷。 在建筑和混凝土工程領域,“green form”通常指尚未進行任何加工或固化處理的混凝土材料。 原始狀態的混凝土通常還沒有達到最終的強度和硬化狀態。 這個階段的混凝土可以被塑造、加工和調整形狀,具有較高的可塑性。 因此,將“green form”譯為“初始狀態”能夠準確傳達原文所述的混凝土在尚未固化和干燥狀態下的可塑性和加工性。 將“finish”譯為“光潔度”,因為“光潔度”一詞強調混凝土表面的平滑和光亮程度,與原文描述混凝土表面的效果相符。 此外,“光潔度”一詞,突出了混凝土表面的質感和視覺效果,從而傳達出原文所描述的高審美價值。 總之,譯者的詞匯選擇是對源語和譯入語語言的綜合考慮,結合對上下文語境的理解和判斷,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確保原文信息準確轉換。
2. 句子方面
在工程文本中,長難句出現的頻率極高,這是工程英語文本典型的語言特征,也是工程文本翻譯中最常見的困難。 工程英語中長難句翻譯是否得當,事關譯文的整體質量,通常需要采用拆分、合并、重組等方法,使原文和譯文在內容上對等,在形式上符合各自的表達方式,以確保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因此,在工程文本的英漢翻譯過程中,應采用簡明扼要的表達方式,盡量將其轉換為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短句。
例4 原文:The cement reacts with the water through a process called concrete hydration that hardens it over several hours to form a hard matrix that binds the materials together into a durable stone-like material that has many uses.
譯文:水泥通過一種稱為混凝土水化的過程與水發生反應,經過幾個小時的硬化,形成堅硬的基質,將材料黏合在一起,形成耐用的、類似石頭的材料,具有廣泛用途。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英語屬于形合語言,語法嚴密,主從分明,句子之間要靠各種語言形式緊密結合;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語法松散,形散神聚,句子之間常靠隱形的內部邏輯聯系在一起[5]。 因此,在進行英漢翻譯時,應將重點放在傳達原句信息和意義上,避免冗長結構,以使譯文表達清晰。 如例4 中,譯者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采用拆分法,將原句拆解成漢語中典型的流水句并進行逐一翻譯,準確傳達了原文信息,也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5 原文:Computer language may range from the detailed low level close to that immediately understood by the particular computer , to the sophisticated high level which can be rendered automatically acceptable to a wide range of computers.
譯文:計算機語言有低級的也有高級的。 前者比較煩瑣,接近于由特定計算機直接能懂的語言;后者比較復雜,適合范圍廣,能自動為多種計算機所接受。
例5 是個典型的長難句,表達冗長,信息量大。在翻譯前,譯者分析原句成分,確定本句的主干為“Computer language may range from the low level to the high level”, 而“主語+主題” 為 computer language。 按照傳統譯法,本句語言難于組織,信息難免缺失,且表達不吻合漢語習慣。 在此困境下,譯者采用“重組法”和“總分式”。 盡管譯文與原文的語序并不相符,但譯者考慮了讀者的可接受度,譯文信息完整準確,表達連貫順暢,且再現了原文的美質信息。
綜上所述,在工程長難句翻譯時,譯者必須對原文成分和信息進行準確分析和全面了解,并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和轉換模式,既要確保準確完整傳達信息,滿足譯入語讀者對原文信息的理解需求,又要選擇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力求譯文語言得體,表達流暢,邏輯明晰。
從目論視角來看,積極發揮譯者主體性對工程翻譯具有重要影響和意義。 而譯者主體性體現在譯者根據譯文預期目的和讀者需求做出的一系列翻譯選擇和決策。 工程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重點體現在知識理解和語言表達上。 在知識層面,譯者要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有效語境準確理解和明確傳達原文中的工程概念和技術內容。 在語言層面,譯者要結合知識、經驗、語境等要素選擇恰當的術語和詞匯,尤其注意多義詞匯和術語的精準理解和翻譯,以確保術語和詞匯翻譯的專業性和準確性。 在翻譯長難句時,譯者需充分考慮英漢語言的差異性和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和可接受度,將英語長難句靈活轉換為極富漢語特色的流水句、主謂短句等,也可根據漢語不同的表達模式及漢語的隱形邏輯等重組原文信息,以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 總言之,譯者主體性在工程翻譯中是不可或缺的,對“中國工程走出去”、工程行業的全球化發展和跨國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