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冬梅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要促進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為了培養技術水平高和實踐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高校需要將課程思政滲透到實訓課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在實訓指導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
高校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思政素養和思政教學能力直接關系著課程思政的滲透效果。高校教師要強化課程思政理念,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在講解專業知識和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從思想、道德、精神等方面進行教育,在思政理念的引導下,科學設計實訓課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綜合素養。高校教師要主動探究實訓課中的思政元素,學習思政理論知識,不僅要在專業方面有所建樹,更要在思政方面深入鉆研,只有全面掌握專業方面和思政方面的內容,才能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根據實訓課的實操內容引導學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高校教師可以查找網絡資源,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網站中學習思政知識。圖1 為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主要模塊,該網站提供了豐富的黨史資料,在專門的學習平臺系統研究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尋求思政與實訓課的融合點,將思政元素融入實訓課的各個環節。

圖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主要模塊
高校要想順利將課程思政融入實訓課中,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工作,將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和專業實訓課程教學體系融合在一起,明確實訓課的教育內容,確定思政教育目標。例如,對公差與配合課程進行設計時,根據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明確思政教育內容,如圖2 所示。高校實訓課應當從4 個方面設置教育目標:①在實訓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職業技術水平,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訓課中的問題,在實訓課中總結實踐經驗,為將來的工作做好準備。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根據專業情況和學生意愿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經過實訓課,學生會進一步了解該行業,了解各個工作崗位對能力的要求,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崗位,通過實訓課挖掘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及時發現實踐操作中的短板。③培養責任意識,在實踐操作中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在團隊合作中勇于擔當,敢于承擔責任,為集體付出。④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學生的學習過程一直以理論學習為主,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挫折,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告訴學生面對挫折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遇到挫折后不要輕易放棄,讓學生認識到未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定比實訓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多、更復雜、更難以解決,只有做好心理建設,才能從容面對各種挫折,不會因為一時的困難輕易放棄[1]。

圖2 公差與配合課程的思政元素
在實訓課中引入思政的內容,切忌用說教的方式,長篇大論地講解某個道理,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思政內容脫離實訓課本身的內容,就會使教育過程非常混亂,讓學生找不到實踐練習的重點,學生還會認為教師在耽誤實訓課的時間。教師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實訓內容中,在學生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思政內容,接受思政觀念。為了在實訓課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創新,在日常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查找和整理教學資料,如該領域的名人故事,該領域的時政新聞,專業方面的歷史文化,從不同的方面查找思政元素,在實訓指導中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具備工匠精神。教師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在實訓課上進行價值引領和道德培育,用真實的案例打動學生,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研精神和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鼓勵學生不斷創新。圖3 為機械加工課程中的思政要點,為學生介紹案例,讓學生了解機械的內涵。教師可以在實訓課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共同解決項目中的問題,順利完成項目。教師可以采用差異化教學法,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進行分組操作,如果學生能力較差,重點進行基礎方面的實操練習,如果學生能力較強,可以設計一些創新性的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訓課中不斷創新和探索[2]。

圖3 機械加工課程的思政要點
課程思政教育存在一個難點,無法直接量化教育內容,很難在教學評價中明確給出具體的分數,即便是思政課程本身,也只是以理論考察為主。課程思政與實訓課融合之后,能夠讓課程思政的評價更加具體,可以根據學生在實訓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在團隊中的領導能力、協作意識、個人貢獻等,可以讓團隊學生互相評價。根據學生的違規違紀行為進行評價,如逃課、串崗行為,違規操作行為,如果在未來的工作中違規操作,有可能會帶來很嚴重的安全問題,必須在實訓課程中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學生按照規范操作,在評價中反映學生的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3]。
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對實訓課程進行規劃和設計,需要考慮實訓課的專業教學內容,對專業內容和實訓過程進行研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形成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表1 和表2 分別是機械系統設計綜合性實訓課和機械裝配實訓課的思政融入點,對這兩個實訓課進行設計時,一定要結合課程內容確定思政融入點,在具體的實訓課程中,要圍繞思政融入點進行教育,每節課只需要圍繞一兩個重點內容引導學生,這會讓思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表1 中第2 章的實訓指導和思政教育中,學生要掌握鋼絲繩的制造方法和計算方法,在學生制造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介紹電動機類型和代號時,很多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記住電動機的類型和代號,教師可以借此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

表1 機械系統設計綜合性實訓課程思政融入點

表2 機械裝配實訓課的思政融入點
表2 中課程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在示范指導、介紹名人事跡的過程中進行思政教育,還可以在學生分工合作與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安裝汽車輪胎螺栓和拆裝滾動軸承時,使學生按照規范進行拆裝,注意每一個小部件的拆裝過程,使學生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學生介紹航天科工集團產品總體裝配師馮輝的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報國之志,強化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為學生講解聯軸器找正(圖4)可以培養他人的職業素養。為學生介紹密封失效引發的重大安全事故,用真實的案例警醒學生,讓學生具備安全生產意識,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4]。

圖4 聯軸器激光找正
在機械加工實訓課程的思政教育中,指導教師可以在實訓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團隊意識。在機床操作之前,要讓學生了解機床的部件和各個部件的作用,如表3 所示,只有了解整個機床的構成和各部件的功能,才能順利操作和安全操作,教師可以在機床部件的實操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了結機械制造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任何一個部件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引發設備故障,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機床的每一個部件都會對生產加工過程產生影響,要想精準加工,保證產品質量,就必須從細節上進行把控,熟悉每一個機床部件。

表3 機床部件及其作用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機械加工工藝實訓課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機械制造中,生產加工的課程體系如圖5 所示,一個學生無法自主完成每一個過程,必須要在團隊的合作下,在學生的相互配合中,共同模擬整個生產過程。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生產加工的三個環節,了解各個環節中的具體操作步驟,讓學生掌握各個步驟的操作方法,為學生設計一個生產加工任務,讓學生分組合作,不同的學生要負責不同的生產過程,模擬完成后,還可以讓學生變換角色,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整個生產加工工藝。在本次實訓課的思政教育中,學生會在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具備更強的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其他學生會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時間模擬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團隊合作中合理分工,在所有組員的分工合作與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整個生產加工任務[5]。

圖5 機械加工工藝實訓課的課程體系
高校實訓課的指導教師要從專業課程出發,研究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實訓課的指導和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如果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較少,可以將思政內容作為實訓課的主題內容,將思政內容和專業技術訓練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風險精神,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與責任意識,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