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兒童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進程中,勞動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給兒童提供適當參與勞動的機會,在勞動的過程中讓兒童感悟勞動的快樂和自身的價值。筆者所帶班級通過勞動清單的階梯式引導、勞動技能的同類遷移,使家校間達成勞動教育的共識,繼而幫助兒童習得“十八般”勞動技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 家校共育;勞動技能;勞動清單
兒童具有對勞動的興趣,具備自覺勞動的意識。讓兒童養成熱愛勞動、善于勞動的習慣,往往是家校共育的結果。給予兒童勞動的機會,讓兒童參與到勞動中來,可以讓他們在勞動中體驗自身的價值感、對家庭的付出感、對集體的榮譽感和對社會的貢獻感,收獲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和個人精神生活的富足。
一、探尋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
勞動教育就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端正勞動態度,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品德。它是一種開放的、因人而異的幸福教育,是培養學生以勞動獲取幸福,以智慧勞動創造生活的深刻體驗教育,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教育。
隨著《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勞動教育課程已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它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素質。筆者所帶班級通過家校合作,共同開啟勞動班本課程,一起制定勞動清單,讓學生從內心自覺認同,體驗勞動的快樂,同時掌握一些勞動技能,培養其勞動習慣。
二、引導學生參與勞動課程設計
1.愛上勞動,從研究勞動工具開始
萬事開頭難。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愛上勞動,是勞動課程最重要的一步。筆者認為可以先通過了解勞動工具,用多樣化的工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讓學生對勞動產生熱情。
(1)選一選。對家庭的勞動工作進行大排查,置換和完善家中的勞動工具,通過參與整個過程,拉近學生與工具之間的距離,抵消陌生感。例如,將掃地機器人與掃把、拖把進行對比,感受智能工具的便捷性。
(2)做一做。在做家務的整個過程中,父母引導孩子參與其中,如打掃、洗滌、烹飪等。結束后,讓孩子記錄各種家務所需工具,可以通過表格或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學生開啟烹飪研究,牛肉燜飯、烤雞翅、絲瓜炒蛋等一道道美味菜肴出爐,激發了學生家務勞動的熱情,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了如何使用工具,如烤箱的使用、電飯煲的操作等。
(3)研一研。依托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工具、使用工具,繼而改造優化工具。比如,現有勞動工具都是成人使用的,研究如何進行改造使其適合學生使用,讓學生參與進來,體驗其中的樂趣。
(4)寫一寫。深入了解各種工具,涵蓋其用途和價值、方法和安全系數,為每種工具書寫使用說明書。之后,開展主題班會,對每種工具進行解說。全班共同分享和交流神奇的勞動工具,一起分享使用勞動工具時的體驗。
學生參與到這些事情中后,逐漸對勞動產生興趣,基本可以達到讓學生愛上勞動課程的目的。
2.引導學生制作勞動清單
家務勞動是學生勞動啟蒙的必修課。設計出勞動清單,并讓學生參與進來,鼓勵學生家長一起制定,更能使其發自內心地認同,并開始勞動,逐步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
需要分年齡段,低學年的學生(6—7歲),能做到飯前飯后會擺放餐具、盛飯、收拾餐具;會打掃自己的房間,整理第二天所需學習用品;學會晾曬、收衣服以及整理衣服;學會使用掃把和抹布以及拖把和鞋刷等工具。這些都是比較簡單基礎的勞動,也是培養孩子獨立勞動能力的第一步。
中年段學生(7—12歲),會做簡單的飯菜;幫助家長掃地擦地,整理衛生間和洗手間;幫助家長進行垃圾分類、清理廚房;換季的時候會整理自己的衣服、晾曬被子等。這些勞動都是可以與家長一起完成的。在與家長的互動中,讓學生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愛上勞動。
高年段學生(13歲以上),會使用一些勞動工具,比如吸塵器、電飯煲等;會幫助父母承擔一些更重的家務勞動,比如男孩子可以幫助家長換燈泡、擦玻璃等;女孩子會使用烤箱等幫助父母做一些美食;會分辨食物的生熟和是否變質。這些勞動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大多數需要學生開動腦筋,更深入地了解勞動工具,在勞動中掌握更多的技能。
筆者認為,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會讓學生的參與感更強,也能讓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提升。
三、家校共育,讓同類勞動實現遷移
如何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并進行有效內化,可以從技能的遷移入手。
1.尋找技能的遷移方式
“五一”假期,正值換季時節,不妨嘗試做收納小達人。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再到成果分享與復盤,尋找技能的遷移方式。
(1)收納課程學習。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一起學習收納,讓學生掌握分類和存儲的基本步驟,以及他們需要使用的工具。
(2)聯動家長打造學生專屬領地。假期內學生整理自己的房間,總結整理過程,發現優點,提出改進之處,并把完善后的流程圖畫出來,整理出收納技能的方式。
(3)技能遷移。整理書房,或者整理家人的房間加以鞏固,再復盤完善已經形成的流程圖和策略圖,并能在朋友圈或班級內分享個人或與父母合作的勞動成果。
2.構成技能的相似模塊
假期內習得的收納技能,在班級內建構此項技能的相似模塊。班級桌肚的收納、書包的收納,以及班級公共空間的收納等,通過班本課程研究,開啟“收納大挑戰”,對學校、班級的收納提出建議。基本流程如下:
(1)校園或者學校大調查,發現需要收納的場所。(2)班級內四人小組合作,開展為期兩周的具體研究,制定好收納方案。(3)班級內匯報各小組收納方案,其余小組論證可行性。(4)確定方案,向班主任或者學校領導提出方案并實施。
3.建立技能的有效遷移
建立技能的有效遷移,意味著要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當學校需要改造農場時,當學校準備改造房車圖書館時,學生可以通過打開問題箱—查找資源包—設計方法圖—合作練習路徑—復盤整理箱—成果發布會,以此來展示他們的勞動技能。在每一次勞動實踐中,通過不同的勞動任務,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遷移能力。通過老師專業的評價,讓每一次勞動課程都能有所收獲,激發更多學生創造的可能性。
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個綜合全面的過程,是其意識與能力逐步提升的過程,體現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方位發展,參與勞動是極其必要的,期待每個學生都能構建良好的勞動習慣。
[參考文獻]
[1]顧建軍,畢文建. 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設計[J].人民教育,2019(10).
[2]王吉吉.論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對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作用[J]. 黑河學刊,2017(01).
[3]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4(20).
范君玉?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