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婉
一、教育背景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代代的中國人應該將它堅定地傳承下去。有孝敬之心的人,一般懂得尊重他人,這樣的人能夠更好地立足社會。
七年級學生慢慢地步入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帶給他們諸多困擾,而其中最大的困擾非“叛逆”莫屬。本就常常因為學習、交友、生活等問題與父母產生矛盾,若是再有留守、離異的家庭背景,那么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現偏差。這些孩子對祖輩不尊重、對父母不理解,甚至對父母長輩產生怨恨之情,容易與他們針鋒相對,這樣的心理狀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開展以“孝親敬老”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非常有必要。
二、教育目標
1.認識目標:認識到“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2.情感目標:感受父母長輩對我們的愛,懂得感恩,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孝親敬老的情感。
3.行為目標:反思自身對待父母長輩的方式方法,學會用溫暖的方式回報父母長輩。
三、活動準備
1.教師:(1)調查學生與家長溝通時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班會方案。(2)收集家長收到信后的反饋,回信或者是視頻。
(3)篩選優秀的海報作品。(4)培訓學生主持人,熟悉主持詞。
2.學生:(1)完成一封寫給父母的信。(2)設計一張以“孝親敬老”為主題的海報。(3)推選班會課主持人一名。(4)排練小品。
四、活動過程
環節一 共講孝心故事
1.觀看《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節目片段,了解“最美孝心少年”王凌云的故事。
2.分享觀看后的感受。
預設:我看到了她深愛自己的母親,無論是下雨天還是夜里,無論是村中小路還是山林深處,都留下了她尋找母親的腳步。還有她為爺爺奶奶分擔家務時能干的模樣。她不僅會做家里的活,果園、農田里活她樣樣精通,只想為讓家人少一分勞累。我們在王凌云的身上看到了“孝”這個字在閃閃發光。這股光芒似乎可以披荊斬棘,讓她戰勝一切艱難。“孝”也讓這樣艱難的一家人有了奮斗的力量。
小結:“孝”讓我們每一個人有了責任心、有了意志力、有了前進的動力,也讓每一個家庭充滿愛、充滿生活的希望。
【設計意圖】以孝心少年的故事作為本節班會課的開端,引出主題,創設情境,以動人的故事感動學生,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孝”心的力量。
環節二 搭建溝通橋梁
1.PPT展示同學們對家長的不滿
不理解我。不懂我說的話、做的事,也不理解我的喜好。
不相信我。總是誤會我,把我往壞的方面想。
不尊重我。拿我跟別的小孩比,在外人面前說我的不好,不能靜下心聽我把話說完……
師:這是課前對全班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后的總結,同學們對家長有著各種各樣的抱怨。當你們與他們爭吵、冷戰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他們的悲傷和無奈?
預設:我們好像從沒有注意過這一點,只覺得他們蠻橫不講理,只會拿權威壓制我們,或者只會說些老掉牙的大道理。
2.閱讀父母的回信,觀看父母發來的視頻
師:我們給父母寫的信已經得到了父母的回應。了解了父母內心想法的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預設:我沒有想到,他們的工作這樣辛苦。我知道他們為什么不能時常回來陪我了。我不埋怨他們,他們在外地努力工作,我也應該在學習上努力才行。
我第一次觸摸到父母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沒有想到他們會向我道歉。我知道他們的良苦用心只是“恨鐵不成鋼”。
其實父母一直把我們放在心上,對我們學習的關心也是出于長遠的考慮,他們擔憂我們的未來。
小結:當我們的想法與父母產生分歧時,總是習慣性地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不如靜下心來,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感受。我們還需要嘗試著心平氣和地與父母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互相理解、彼此尊重。這樣,矛盾自然隨之減少。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搭建溝通的橋梁,讓家長與學生把彼此的心里話說出來,才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學生們懂得了家長的良苦用心,心態也會平和許多。
環節三 回憶被愛的瞬間
1.講述愛的細節
展示父母的生活照,分享藏在照片里的故事。
生1:這張照片是我的媽媽在夕陽下種菜。我的媽媽生我的時候,已經年齡很大了,所以我們的年齡差比較大,她總是不理解我說的話。平時,她的工作也很忙碌,很晚才能回到家,一回來就只問我的學習。但是,最近她回來得還算早,太陽沒落山之前就回來了。回來之后就在菜園里種菜,忙到很晚才休息。菜種好了,我發現都是我愛吃的蔬菜。我問媽媽:“最近怎么有空回來種菜呢?”媽媽告訴我:“還不是為了你這個小饞貓。最近是種菜的好時節,錯過了可不行。我就請了一會兒假。”原來是這樣,媽媽是為了我才這樣做的。
生2:這幾張照片,每一張都是一道美食。這其實是我每天的早飯。我和爺爺兩個人一起生活,他是個生活比較粗糙的老人,但是他照顧我的衣食起居從不馬虎。就拿早餐來說,幾乎每天都不一樣。
生3:照片里是我的奶奶。她騎著這輛電動三輪車,每天接送我和妹妹上下學。她今年也有六十幾歲了,身材矮小,頭發花白,可是無論刮風下雨她都不辭辛苦地準時出發或出現在校門口。我的爸媽不在身邊,我的奶奶就承擔了所有照顧我們的任務。我覺得她很不容易。
2.討論愛的感受
師:聽了他們的故事,你們有怎樣的感受?
預設:父母原來這樣容易滿足。當我們美美地吃完他們為我們準備的食物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當我們安全地進入校園學習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放心的笑容;當我們成績取得了進步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就好像他們的喜樂悲傷是由我們控制的。
小結:父母長輩常常是刀子嘴、豆腐心,整顆心撲在孩子身上,把愛埋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里。同學們,多關注一下他們吧,他們無條件地愛著你們,你們該如何報答他們呢?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分享,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父母長輩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自己,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罷了。教師帶著學生回憶每一個被愛的瞬間,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待父母長輩的方式正確與否,自然引出下一個環節。
環節四 請不要對那個人叫嚷
1.欣賞小品《不要對那個人叫嚷》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敬”長輩,才是真正的孝,不然又與犬馬有何區別?我們該如何做到“敬”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欣賞下面的這個小品。
時間:周末
地點:學校門口
背景:今天是鄉下家長來學校看孩子的日子,學校門口擠滿了人。那些家長,無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滿父母對兒女的牽掛和憐愛。
人物
母親:駝著背,彎曲成一把弓,無比艱難地在人群中挪著步。她的頭,努力朝上昂著,像鴨子似的伸向前去。她的背上背著一個大包裹,里面塞著她兒子愛吃的小菜和換洗的衣裳。
兒子: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親了,但他沒有和母親打招呼,而是一陣風似的沖出校門,路過母親身邊時,用胳膊捅捅母親。表面上裝作不認識,腳步匆匆,繼續前行。
母親:(踩著碎步,艱難地跟在兒子后面跑)兒子、兒子……
兒子:(回頭,眉頭緊皺,對母親跺腳)你叫什么叫,生怕別人聽不見啊!(一把拽過母親背上的包裹)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不要來,不要來,你為什么還要來?
母親:(仰著頭看著兒子,輕言慢語地)我不來,誰給你送吃的穿的啊?
兒子:(眼神躲閃,掃視周圍的人)我會自己請假回去拿的。
母親:(寬容地笑)你這來來回回的,多浪費時間,我給你送來,省得你來回跑。
兒子:(惱了,跺腳叫)誰要你送!(話說完,提了東西要走)
母親:(趕緊拉住兒子)煮的雞蛋要趁早吃掉,不然會壞的;魚吃完了不要把裝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裝了帶來;被子要時常拿出來曬……
兒子:(打斷她的話)好了好了,你少……不,下次你不要再來了!(掙脫母親的手,甩開大步,頭也不回地往學校跑去)
母親站在原地,目送著兒子,直到兒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這才戀戀不舍地轉身走了。
(改編自丁立梅散文《不要對那個人叫嚷》)
2.請同學們談談感受
預設:我們在這個故事里看到了一個不尊敬母親的男生形象。他的母親身體有殘缺,他自卑,覺得丟人,還要大聲地訓斥母親。他的行為傷透了母親的心,也讓我們這些觀眾感到心寒。我想我們不能因為父母貧賤而厭棄他們,無論父母是什么樣的人,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們應該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善待他們、尊敬他們。
3.出示PPT
我很想告訴這些孩子,請不要對那個人大聲叫嚷。他們或許貧窮,或許丑陋,或許木訥,但他們的愛一樣醇厚、一樣珍貴,因為,那是血濃于水。你的叫嚷,是對他們愛的踐踏。
——丁立梅
師:結合這段話思考一下,怎樣做才是孝敬父母呢?
預設:比如送一張精心制作的卡片,送上一句生日祝福,給他們一個擁抱,夸夸他們燒飯香,幫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實,我們的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放緩我們的語速、降低我們的語調,把溫暖的一面留給自己最親的人。
小結:懂得感恩,互相理解,轉變我們的態度。我們了解到這世間沒有那么多理所當然,而是有家人為我們負重前行。讓我們從心出發,懂得孝敬的意義;從行出發,履行孝的行動。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想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家長的不容易,探索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的方法,進一步強調從內心深處去敬長輩才是真的敬。
教師總結:在這節班會課上,同學們認識了“最美孝心少年”王凌云,看到了孝心的力量。通過活動,我們了解到父母長輩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又在討論中反思了自己對待父母長輩的態度,思考了怎樣做才是對他們的孝敬。我想,無論你與父母長輩是怎樣的一種相處模式,都應該做到溫柔以待、懂得感恩,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班會課后請各位同學反思自身對待父母長輩的態度和行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從內心深處去改變錯誤的態度。
五、活動延伸
活動一:今天,讓我來照顧你
周末自選一天,讓家里的長輩做一天小孩,你來照顧他們一天的衣食起居,并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活動二:爭做最美孝心少年
無論你現在是怎樣對待長輩們的,請改正缺點、發揚優點。在期末時,我們將進行“最美孝心少年”的評選活動。
丁 婉?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