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尤為重要且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與凝聚的過程,有著深刻的歷史與文化烙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文化通常指的是傳統節日風俗,包括歷史賦予傳統節日的紀念意義、象征意義和民間用于慶祝各個傳統節日的傳統民俗活動。常見的傳統節日大致有十二個,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小年、臘八節和除夕,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著不同的節日文化。本文主要圍繞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展開,分意義、現狀和路徑三個視角探究了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幼兒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結合的意義
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一部分,以傳統節日為文化載體和文化傳承的載體,經過數千年的積累和沉淀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蘊含了不可被忽視的教育價值,尤其是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幼兒教育階段是德育的奠基階段,將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教育結合起來,不僅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道德培養,還有助于提高幼兒認知。而且,其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對幼兒文化自信的培養、對幼兒德行修養的發展和對幼兒全面發展的促進等方面,能夠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方向與目標上的指引。
(一)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幼兒文化自信
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受教育對象是3—6歲的學齡前兒童,該階段的德育工作多為幼兒的人格塑造和價值觀念形成奠定基礎,讓幼兒了解到我國優秀的德育文化及道德傳統,將成為一個積極向上、能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人這顆種子種在心底。傳統節日文化中不僅包含著這些優秀的德育文化及道德傳統,也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將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有利于幼兒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的形成,這是將文化自信教育根植于基礎教育的一種體現,對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傳統節日文化與德育的結合,讓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形成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二)加強道德培養,發展幼兒德行修養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開始對外界事物建立具體認知的基礎階段。雖然這一階段的兒童只對外界事物擁有模糊的認知,但有著探索新世界與發現新世界的熱情與積極性。幼兒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引導幼兒正確地展開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幫助幼兒從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中獲取到更多有用信息,避免外界的不良因素對幼兒產生負面影響。傳統節日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各種文化信息的集合,因此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更有利于幫助幼兒篩選有用信息,進而加強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德行修養的發展。
(三)提高幼兒認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進入新時代,教育教學逐漸回歸到育人的本質,受教育者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考慮的重點。幼兒的個性發展主要包括情感、智力、身體、性格、品德等多層面的內容,尤其是意志力和精神品格。傳統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的一個文化分支,涵蓋了理想信念、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從這一視角出發,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有助于實現對幼兒多角度、全方位的認知培養,進而在提高幼兒基礎文化認知的前提下,促進幼兒的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結合的現狀
綜合當前階段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實踐來看,幼兒園和教師對傳統節日及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日益提高,由幼兒園和教師主導,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開展的德育主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為幼兒德行素養和價值觀念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幼兒德育與傳統節日文化的結合,也使德育活動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為家園合育打好了基礎。但在此之外,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和需要調整的不足,如對傳統節日文化中德育的開發不足、對傳統節日文化下德育體系的建設不全和對傳統節日文化下德育環境的創設較少等。這些問題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幼兒德育的實效,使得德育的育人價值難以被充分發揮出來。
(一)對傳統節日文化中德育資源的開發不足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不僅包含多種起源傳說,也包含多種習俗和慶祝方式,這些起源傳說、習俗與慶祝方式即為傳統節日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可以與幼兒德育相結合的重要資源。但從現階段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實踐來看,部分教師因為認知層次的淺薄,難以對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進行全面開發。具體表現為,一是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只源于自身經驗而非資料數據,二是傳統節日文化與德育活動的結合只關注外部的形式,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
(二)對傳統節日文化下德育體系的建設不全
德育既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中唯一以幼兒道德品行價值觀念塑造為核心追求的教育,鑒于幼兒思維認知的實際發展特點,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將傳統節日文化引入德育的過程中,要事先建設更加完善的德育體系,以更好地融合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內容。正因如此,對傳統節日文化下德育體系的建設不全成了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結合面臨的問題之一。具體表現有兩種,一是園方所選節日文化內容脫離幼兒生活實際,二是園方所選節日文化內容與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結合不夠融洽。
(三)對傳統節日文化下德育環境的創設過少
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具象思維仍是幼兒思考問題時的主思維模式,抽象文字內容的教育效果落后于具象畫面或直觀體驗能夠生成的教育效果。因此,利用環境開展德育既是一種必要,也是一種必然,教師需要將主動的知識灌輸與被動的環境熏陶結合到一起,打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推進幼兒在德育層面上的成長與發展。但從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實踐來看,對傳統節日文化下德育環境的創設過少是教師需要改進的問題,是影響傳統節日文化德育價值發揮的主要問題,不利于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與行為習慣。
三、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結合的路徑
站在德育的視角下看,傳統節日文化主要蘊含生命教育、文明禮儀教育、仁愛教育、和諧教育和品格教育等多層面的德育資源,為結合傳統節日文化開展德育提供了多種選擇,便于教師有選擇且有針對性地加深幼兒對生命的認識,為幼兒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和愛國愛家的道德情感、打造良好的個性品質并引導幼兒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進而為幼兒道德品行和價值觀念的塑造奠定基礎。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尋找立足點,從道德感知、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文化等視角出發,通過講故事、玩游戲、繪圖畫和學文化等方式設計與開展德育活動,在充分激發與調動幼兒參與熱情與參與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幼兒園游戲活動或課程活動來完成對幼兒的德育。
(一)立足道德感知的升華,面向幼兒講述傳統節日故事
如果說學習是一項個人活動,那么成長也可以看作個人層面上的自我提升,受教育者個體的興趣、熱情和積極性將對教育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在設計與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關注受教育者的興趣與愛好。結合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特征來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幼兒傳遞傳統節日文化極為有效,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與認知水平。因此,在結合了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的幼兒德育活動中,教師要立足道德感知的升華講述一些傳統節日故事。
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節是一個集緬懷先人、祈求愿望、歡慶娛樂等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日期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時值仲夏,處在全年最“中正”的位置上。后來,端午節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紀念意義,其中流傳最廣也最受認同的是對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紀念,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包粽子和賽龍舟也被賦予了紀念屈原的意義。除此以外,后世之人賦予端午節的歷史人物紀念學說還有其他三種,包括對伍子胥的紀念、對曹娥的紀念和對介子推的紀念,這些不同的紀念學說共同組成了如今端午節的節日文化內涵。基于此,在結合傳統節日文化開展幼兒德育工作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與實際需要來篩選相關節日故事,講述給幼兒聽,用這些人物身上優良的道德品質與精神內涵對幼兒進行道德啟發和道德熏陶,最終落實對幼兒道德感知的升華。
(二)立足道德認識的深化,組織幼兒參與傳統節日游戲
除故事以外,游戲也是幼兒的一大興趣愛好,幼兒園的其他許多課程內容也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展開的,所以在結合傳統節日文化開展幼兒德育活動時,教師也可以以游戲為切入點,融合傳統節日文化中的民俗活動來開展德育。民間針對各個傳統節日開展的慶祝活動不僅趣味性強,教育價值也很強,在德育層面上有著很高的可操作性。基于此,教師應立足于道德認識的深化,組織并鼓勵幼兒參與各種傳統節日游戲。
以春節為例,春節是中華文化體系中一年的開端,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端午節一樣是民俗大節。民間在春節時期開展的很多民俗活動都有著幸福吉祥、除舊迎新的美好寓意,包括且不限于舞龍、舞獅、猜燈謎、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在結合傳統節日文化設計并開展的幼兒德育活動中,教師需要以幼兒的能力水平為依據,運用春節的習俗活動來設計幼兒能夠參與的節日游戲,如舞龍燈。具體來講,教師需要先對幼兒進行分工,讓幼兒分別負責龍首、龍身和龍尾部分,以此實現對幼兒團隊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然后,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和工具來完成龍首、龍身和龍尾的制作,以此實現對幼兒動手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節日民俗活動為主題設計的節日游戲,不僅有助于增強幼兒在傳統節日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也有助于實現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德育取得理想效果。
(三)立足道德情感的抒發,引導幼兒繪制傳統節日圖畫
除了故事和游戲,繪畫也是幼兒園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教學形式,且與故事和游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故事強調輸入、游戲強調體驗,而繪畫強調輸出。在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德育的結合上,教師可以通過繪畫的形式設計并開展德育活動,引導幼兒用充滿童趣和想象的筆觸來記錄或表現傳統節日時候的生活場景,將形象化的圖畫作為幼兒抒發情感和想法的載體,通過向外的輸出和表達來增強幼兒的道德感知。
以中秋節為例,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從古至今都有在中秋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是中秋節最為人所熟知的民俗活動。在結合中秋的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的幼兒德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設定繪畫主題“中秋夜賞月”,引導幼兒結合寫實和想象來將中秋夜賞月的情景用畫筆描繪出來,或者為幼兒講述一個有關中秋節的節日故事,然后引導幼兒將聽到的故事作為繪畫素材,結合想象描繪成一幅圖畫。繪畫是一種能融合幼兒觀察、感受和理解的輸出性活動,在引導幼兒繪畫和展評幼兒畫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幼兒從圖畫中傳遞出來的道德感知與情感理解進行德育引導,深化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和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四)立足道德文化的傳承,帶領幼兒了解傳統節日民俗
傳統節日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是一代又一代人賦予傳統節日更為厚重的歷史內涵與人文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練了以民俗為核心內容的節日文化精髓。為了借助傳統節日文化開展幼兒德育,教師需要立足道德文化的傳承,帶領幼兒了解各傳統節日中各種民俗活動的由來與演變,幫助幼兒對傳統節日和傳統節日文化中的歷史文化建立正確認知,以此為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奠定基礎并提供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文化與德育的結合是現代德育的一種趨勢,滿足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和幼兒個人成長的需求,是幼兒教育中一種貼近幼兒生活且能夠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德育路徑,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踐驗證。站在教育實效的視角上看,傳統節日和傳統節日文化都是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傳統節日文化與德育的結合是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的結合,不僅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德行修養,也有助于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還有助于將傳統文化中的優良精神內化為幼兒個人的良好品質,幫助幼兒實現道德與品行層面的長程發展。對此,幼兒園和教師要擔負起自身的教育重任,進一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并以此為素材創新幼兒德育形式,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