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麗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已經不再單純地注重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教師不能把數學學習變成題海戰術和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意識、數學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以“單元教學”為核心的小學數學教學,其目標是使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側重點從點到面轉向整體單元要點凝練的教學,并輔以相應的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及數學能力的培養。
一、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學科知識遷移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單元教學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遷移。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各個章節的知識點處于分散的狀態,前后聯系不緊密。這種情況給學科教學帶來了較多困難,特別是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很多學生會遇到較多阻礙,很難保證學科教學效率。如果教師能夠全面推行單元教學模式,就可以將階段學習內容當成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借助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難度顯著降低,還能鞏固自身的知識體系。
(二)優化數學課程教學模式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實施教學,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學習狀態。在實施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綜合地解讀單元知識,并根據自身對學生認知特征及學習規律的了解與分析,整體優化并組合教學的各個要素,提高課程教學與學生的適配性。這樣便能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程學習活動中,讓他們自主地完成對相關知識的探究與建構,在腦海中關聯并梳理相應的知識,有效實現數學課程教學的創新與優化。這樣不僅能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與水平,還能夠推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引導他們獲得多元化的感悟。
二、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要點
(一)知識與素養并重
在小學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將知識與素養并重作為重要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完成知識探究和建構的過程,促使他們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綜合素養也能得以全面提升和發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發展規律,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并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知識研究,促使學生在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強化數學學習能力,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促進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組織交流合作
由于年齡影響,小學生的知識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在學習中對教師有著較強依賴性。要想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僅憑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促使他們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運用到數學單元教學活動中,可以促使學生在與同伴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形成思維碰撞,拓寬問題解決思路,積累更多先進、優秀的學習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小學數學高年級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一)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找準教學方向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種植花朵和培育人才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很可能會出現教育上的偏見和不同。在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懂得如何去發現、尊重和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面素質教育,讓每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壯成長。因此,新課標背景下圍繞單元開展教學,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等明確教學目標,找準教學方向,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聯系,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小數的初步認識”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先明確目標,然后圍繞這個單元的關鍵點和難點分解課程知識和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構建出一個全面知識結構。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促使學生理解小數內涵”作為目標,然后向學生解釋和講述小數的構成及其背后意義,并使他們認識到小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從而激發出學生的自我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二)整合單元知識,構建知識結構
單元教學模式開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整個教學單元的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并對知識結構了解得更加透徹。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的開展更加注重讓學生系統化地掌握知識,為了更好地優化單元教學方案,教師要對知識結構進行分析和把握,結合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增強各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融合,構建更加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時,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直線、射線、線段等有所認知并掌握其特點,學習平行四邊形并學會對角度進行測量。在開展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有關“梯形”的概念,教師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融入其中,要求學生對比這兩個形狀的聯系以及區別。另外,在落實單元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對單元知識產生深層次的認知,在循序漸進中對知識進行梳理,進而內化所學,讓學生在單元知識學習中,掌握有關垂直、平行的概念,掌握有關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的特征,讓學生具備空間概念,培養想象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聚焦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序開展單元活動
新課標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新課標的理念為依據,以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發展規律為考量點,為學生創造自主參與單元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以此愛上數學學習,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這一數學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結構上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測量的屬性,這樣學生不但能夠對測量萌生興趣,逐漸掌握測量角度的使用方法,也讓學生清楚測量的意義所在。因此,教師可以先講解量角器與計量儀器的使用方法,然后開展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操作來獲得有關該知識的直接經驗,這將對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量一量,看看誰猜得更準”活動,將角呈現在各個小組面前,讓學生對角的大小進行估計,然后用量角器進行測量,哪個小組的估計值接近準確值則哪個小組獲勝。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回歸家庭,利用課后時間找一找自己家中隱藏的“角”并進行估算與測量,以此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學校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結,讓學生對“角的度量”產生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并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思考,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明確單元教學主題,整合教學內容
單元教學主題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課時內容而設置的一系列活動或項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概念或者規律,激發其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且不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當前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新課程改革政策,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突出課程的重要性,利用多種方法開展課堂教學,以此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全面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要求。為此,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主題,優化教材內容結構,構建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的自信心,最終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分數乘法”教學時,首先,教師要明確本章的教學內容為幫助學生掌握整數乘法、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加減法等。其次,對本節課進行任務分解:第一,根據教材知識體系和教學要求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二,圍繞本課時的重點,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相關問題探究,并結合自主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最后,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感知與想象,將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課堂學習中,讓學生親身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快更好地獲取新知,提升問題分析能力、處理信息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既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增強了師生的情感交流和信任關系。
(五)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開展單元教學
小學數學教材各個章節的排列順序具有一定邏輯性,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逐步提高綜合數學素養的目標。為了保證單元教學的質量,教師應當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為目標,積極創新優化單元教學方案。從宏觀視角來看,小學數學教材中多個章節的數學知識都是有聯系的,教師要積極探索各個章節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整合教育資源,并在此基礎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教學時,在開展單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相關的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數理統計的概念以及三種統計圖存在的異同。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設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大主題。
在實踐階段,教師可以設置“一周零花錢調研”主題活動,邀請學生自行統計自己或者其他同學一周內的零花錢以及具體花銷的出處。為了保證學生掌握“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知識,教師需要先從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開始,幫助他們深化對平均的含義的認識,掌握平均的計算方法,并能夠獨立繪制出條形統計圖。然后,當學生已經充分掌握“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入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概念,組織學生利用上述兩種統計圖,根據自己一周內實際使用零花錢的情況繪制出對應的統計圖。
教師開展單元教學,可以使教學由“單一”向“復合”轉變,促使學生扎實地掌握統計圖模塊的數學知識。但是,單元教學不能離開“單一”而去討論“復合”,這兩點不僅指教學內容,還指學生這一主體,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六)注重知識關聯,優化單元教學
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漸進性等特點,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各知識之間的關聯點,系統地整理知識,利用單元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首先,根據知識的關聯性制定單元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厘清所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使學科認知能力不斷得到強化。其次,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知識關聯活動,使他們在參與中掌握記憶數學概念的技巧。再次,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關聯性,對單元知識進行科學整合,以此優化單元教學,使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學習目標,從而積極探索完成目標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將為運動會制作“加油”口號牌為線索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第一步,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三角形特征、分類等方面設計課程,以此形成單元教學內容。其間,教師可以嘗試引入相應的生活元素,讓學生進行知識關聯,如提供多張生活物品的圖片,讓學生“對號入座”,對其進行科學分類,以此推動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二步,讓學生利用所學內容制作“加油”口號牌。其間,學生可能由于實踐能力較弱遇到許多困難,如口號牌穩定性差,這時,教師應引導他們進行知識關聯,嘗試在原來的“加油”口號牌中加入兩條小棒,使它們構成一個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加油”口號牌,從而完成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活動,夯實學生對知識關聯的理解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能僅從課時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應從單元整體角度出發細化教材內容,進行整體化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科學、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充分提高單元教學的實效性和價值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廣大數學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潛心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每課時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體系中,促進學生完成自主遷移和自主建構,豐富他們的認知體驗,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勇于質疑和探索,揭開數學世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