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燕
剪紙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歷史積淀,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悠長的意蘊內涵,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既是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也是美術課程教學中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滲透剪紙文化,有利于豐富并開闊學生的美術學習視野,讓學生看到美術作品獨特的文化意蘊和情感內涵,提高學生參與美術創作的興趣與積極性,借此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文章闡述了剪紙文化的內涵,分析了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結合價值,探討了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結合路徑,目的是實現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有機滲透,讓學生參與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激發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構建契合新課程標準的小學美術教學課堂。
一、剪紙文化基本概述
剪紙是一種天然的原始藝術載體,其通過花樣百出的鏤空創作,給人們帶來一種獨特的視覺審美體驗。其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在各地博物館、文化研究中心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均受到了歡迎。剪紙文化代表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人們長期生活閱歷和精神世界的外化體現。綜合分析剪紙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剪紙是民俗文化的代表符號,它與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剪紙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剪紙的類型與方法各有特點,所蘊含的寓意也有所不同。所以,剪紙文化與小學美術的結合,不僅可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感知力。
二、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結合價值
剪紙藝術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及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并且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剪紙文化及特點。
首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積極地滲透剪紙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承已久的剪紙文化歷史,體會風格迥異的剪紙作品,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資源。由此,學生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知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無與倫比的文化魅力,嘗試立足于地域的視角去審視剪紙作品,借此提升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涵養人文素養。
其次,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擴大學生的想象空間,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與其他藝術相比,剪紙藝術的創作形式更為靈活,能夠給人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及藝術鑒賞體驗,教師有意識地滲透剪紙文化,能夠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讓學生以創造性的思維去審視自身的藝術創作,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教師也能夠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鍛煉并強化自身的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最后,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弘揚傳統民間藝術,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滲透剪紙文化的時候,教師組織多元化的美術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民間傳統藝術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整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文化邏輯能力,讓學生具備更強的文化傳承意識。
三、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結合路徑
剪紙文化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美術教學的藝術源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積極地滲透剪紙文化,有利于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讓課程教學的效果得到提高。特別是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要更加專注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剪紙文化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在課程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幫助學生感知剪紙藝術的魅力與價值,讓學生自覺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興趣和課程教學效果,落實德育目標。
(一)滲透剪紙文化歷史,拓寬文化視野
為了讓剪紙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得到滲透,讓學生全方位地理解并感知剪紙文化,自覺地傳承并弘揚民間剪紙藝術,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與之相關的剪紙文化歷史內容。隨后,通過課堂導入、情境創設、環境渲染等方式積極滲透,幫助學生在美術課堂中進一步理解剪紙文化歷史,豐富學生的文化感知視野,讓學生得以在實踐操作中深層地挖掘剪紙文化所涉及的價值意蘊,借此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及文化修養,促進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教學為例,本節課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剪紙藝術美,發揚我國民族、民間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節課程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剪紙的特點、表現形式及用途,以此培養學生創造性設計剪紙作品的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獲得進一步的認知發展,教師要對學生滲透剪紙的歷史溯源。如,西漢時期,漢武帝用來懷念逝者,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由此便也誕生了剪紙藝術。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了剪紙的歷史溯源之后,可以帶動引領學生去探究剪紙的內涵及剪紙的藝術特點。其中,在探究剪紙藝術特點的時候,需要從南方及北方等地域出發,讓學生分析剪紙獨特的地域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南方地區及北方地區不同的剪紙作品,隨后讓學生總結得出北方剪紙粗獷樸拙、天真渾厚,南方剪紙精巧秀麗、玲瓏剔透的特點。以此為基礎,學生能達成對本節課中重點知識的探究與認知。
教師可以繼續給學生補充剪紙的主要表現形式,具體為陰文刻、陽文刻及陰陽刻。在給學生展示剪紙具體的表現形式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與之對應的剪紙操作視頻,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視頻中理解剪紙的具體表現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了解豐富的剪紙文化,在腦海中對這項民間傳統藝術形成初步的感知與認識,在展開剪紙實踐操作的時候,學生也能夠具備較強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膽地展現自身的藝術思考,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剪紙作品。
(二)引領學生鑒賞作品,感知剪紙文化獨特神韻
剪紙藝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因為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因為剪紙作品蘊含了人們豐富多彩的情感及精神信念。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著獨具特色的剪紙作品,而這些剪紙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也各有千秋。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剪紙文化的時候,教師要引領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從對作品的欣賞中體會剪紙文化的獨特神韻,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剪紙文化能夠與美術課堂教學深度契合。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剪紙中的吉祥紋樣》教學為例,課程教學的重點是了解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相關知識,能夠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剪紙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并且在欣賞與交流中表達自身對民間剪紙藝術的感受。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要給學生展現相應的剪紙作品,幫助學生從剪紙作品中挖掘相關的剪紙文化,如出示《對馬團花》剪紙作品。這是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距今已經有約1500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其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歡。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欣賞這一剪紙作品,思考剪紙作品中都表現了什么內容?為什么藝術家會以馬為剪紙的題材呢?在探究這一剪紙作品的時候,學生將追本溯源,了解古代人們賦予剪紙的希冀。人們之所以以馬為剪紙的主要題材,是因為馬寓意著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一獨特的剪紙作品也展現出了人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所以這些剪紙作品中也寄托了人們的獨特情感。當學生完成了這一環節的鑒賞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山羊照片和剪紙作品,讓學生仔細觀察藝術家是怎樣進行夸張和變形的。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初步了解剪紙作品的特點,讓學生總結得出人們在借助現實生活完成剪紙實踐操作的時候,是用各種紋樣來裝飾的。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深層的感悟,教師可以繼續讓學生欣賞不同形式、不同類別及不同體裁的剪紙作品,幫助學生欣賞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特之美,在豐富的剪紙作品中表達自己對剪紙作品的獨特看法,使其深刻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審美意境,讓學生獲得綜合發展。
(三)積極創作剪紙作品,體會剪紙文化內涵
美術教學涉及藝術實踐,在滲透剪紙文化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創作剪紙作品,讓他們從中體會剪紙文化中豐富的內涵和意蘊。在讓學生完成剪紙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遵循學生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從以下兩個環節著手落實:
1.臨摹與創作相協調。
剪紙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階段進行。針對低年級學生,剪紙教學活動主要以臨摹為主,這是輔助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認知剪紙的第一步。所以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現一些簡單且具有代表性的動物、植物造型,讓學生完成剪紙活動,初步體會剪紙藝術的基本操作手法,從中體會剪紙藝術的造型美與意趣美。針對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給學生出示極具有代表性的剪紙造型和紋樣,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想法改一改、變一變、講一講,將原有的剪紙作品變成自己的剪紙作品。針對高年級學生,剪紙教學活動則需要以創新為主,在給學生講解了基本的剪紙技巧之后,讓學生大膽設想、創作,運用剪紙特有的語言和技巧,創造出獨屬于自己的剪紙作品。
以《剪窗花》教學為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的剪紙操作任務。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鋸齒紋、月牙紋、柳葉紋、圓點紋等常見的紋樣,讓學生從中感受民間剪紙藝術紋樣的美。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的實際差異,教師要設計不同的任務。比如,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帶領他們剪出不同紋樣的剪紙作品。針對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剪紙紋樣基礎上進行組合,比如,將圓點紋與月牙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剪紙作品。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則要求他們通過對稱形剪法、均衡形剪法等方式完成剪紙創作,讓他們運用所學的剪紙紋樣裝飾作品,使作品更為美觀。在剪紙的時候,學生還要體現畫面線條的流暢性、結構的飽滿性,由此展開的剪紙作品將更加具有個性化特點。
在帶領學生創作剪紙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鼓勵他們大膽設想、創作,剪出在自身實踐操作能力范圍內的剪紙作品,感受剪紙的快樂,讓剪紙文化得以在美術課堂中積極滲透。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剪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科,其與繪畫和手工制作融為一體。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剪紙的要領、獨特的技能技巧與表達方式,讓學生在獲得了理論認知的基礎之上完成剪紙實踐操作,更好地達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所以,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給學生講解剪紙的基礎知識,從了解最簡單的剪紙工具、剪紙材料到較為復雜的剪紙表現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知識點著手,逐層遞進,讓學生了解剪紙的方法和要點,然后展開剪紙實踐操作。
以《過春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給學生講解了“雙喜字”的來源之后,讓學生探究雙喜字的結構特點及剪法,并為學生展示最簡單的喜花紋樣,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個喜字變成剪紙作品后結構上有什么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得出對稱、方正、線線相連的結論。隨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剪雙喜字,并讓學生在學會了剪雙喜字之后進行自主創作,將雙喜字改成其他的喜花紋樣。當學生完成了剪紙作品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給老人送去水果、送去問候,并將自己的剪紙作品裝裱好,掛在敬老院的走廊、房間里,裝飾老人的生活,讓老人也能夠體會到喜氣洋洋的氣氛。
如上,教師在讓學生創作剪紙作品的時候,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剪紙文化的豐富內涵,獲得滿滿的剪紙文化成就感。學生在獲得了文化認同之后,也能夠有更強的內驅動力去創作富有特點和特色的剪紙作品,由此提升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滲透剪紙文化,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文化思維。所以,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剪紙文化與小學美術結合的價值,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滲透剪紙文化歷史、引領學生鑒賞作品、積極創作剪紙作品入手,豐富學生文化感知視野、感知剪紙文化獨特神韻、體會剪紙文化豐富內涵。教師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提升他們的實操技能,借此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