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珊珊 顏軍
(1.泰州學院體育系 江蘇泰州 225300;2.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社會化”這一概念首次出現于19 世紀末的西方社會學著作中。隨后,圍繞社會化的研究日益增多,成為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眾多學科領域關注的重點話題[1-2]。雖然不同學科對社會化的研究側重各異,但普遍認為,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特有的個性和人格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從自然人的成長到社會人的轉變,包括角色知識和社會文化的學習與內化,以逐步適應社會生活[3]。
體育社會化是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領域中,“體育”通常指廣義上的體育活動,如身體鍛煉、運動訓練和體育競技等。體育社會化涉及個人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內化運動方式、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等,從而發展體育能力,并最終展現積極的社會化體育行為[4]。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體育的健康功能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涵蓋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社會適應作為評價個體健康的重要指標,與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社會適應是個體社會化結果的具體體現[5]。同時,研究也發現,個體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可以加速社會化進程[6];參與體育有助于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和社會人格的發展,是實現社會化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4,7]。因此,體育社會化不僅是體育科學領域內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之一,也對促進個人的社會化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引起了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近30 年來,體育社會化領域涌現出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眾多國內外學者通過文獻綜述的形式回顧了這些研究。例如,Morgan 等[8]運用日記和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對體育教師的職業社會化進行了綜述分析;花勇民和布特等[9]通過文獻資料法,對中國的體育社會化改革進行了回顧和評述;李曉棟等[10]則通過文獻計量法,探討了國際上體育社會化研究的發展脈絡。盡管這些研究具有重要貢獻,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時間維度上,上述綜述文獻主要引用了5~15 年前的研究,缺乏對最新體育社會化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的更新。其次,內容方面,現有綜述很少從國內外差異的角度出發進行探討,缺少系統的比較分析。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現有研究多依賴于主觀解讀,而較少應用科學的測量手段。
鑒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和全面比較國內外體育社會化的發展脈絡。為此,本研究采用學術界公認的CiteSpace 工具[11]作為主要研究手段,通過可視化技術對國內外的體育社會化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此方法能更客觀地反映研究現狀、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通過此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國內外體育社會化研究的差異,并為我國體育社會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
在科研測量領域,計量分析軟件已成為一種關鍵工具。如由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的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這一新型數據可視化工具已被廣泛采用[11]。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6.1.R2 軟件,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和時區圖譜等方法,對國內外有關體育社會化的研究現狀、熱點主題和發展趨勢進行較為系統的比較研究,以此來梳理出國內外體育社會化研究的差異。
在科學研究中,獲取準確且全面的數據是構建知識圖譜的關鍵。為確保精確性和科學性,本研究選擇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數據源,進行體育社會化的對比研究。
國內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庫。為保證研究的代表性、可信度和權威性,本文進一步選取了CNKI 中的核心期刊作為樣本選取的范圍,并以“體育+社會化”或“體育+社會性發展”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為涵蓋全部國內研究成果,發表時間選擇不限,檢索下載截止時間為2023年9月15日,檢索到相關初始核心文獻258篇。通過人工排除學位論文、會議通知、會議論文、書評等文獻,最終篩選出188篇高相關度的核心文獻樣本。
國際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為全面覆蓋國際上的體育社會化研究,采用了“sports socialization”“soci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以 及“socializ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同樣不限制發表時間,截至2023年9月15日,初步檢索共獲得1 228篇文獻。通過對標題、關鍵詞和摘要的詳細審核以及人工篩選,并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去重,剔除了信息不完整和重復的文獻,最終獲得837篇高度相關的國際文獻。
本研究關鍵詞的共現頻次揭示了學者們共同關注的熱點主題。通過對中外體育社會化領域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和共現圖譜分析,得出圖1和表1。

圖1 中外體育社會化關鍵詞共現圖譜
國內體育社會化的關鍵詞知識圖譜(見圖1a)展示了291 個網絡節點和566 條節點連線,網絡密度達到0.013 4,體現了學者間的密切交流和多元研究方向。為保證研究的精確性,剔除了直接相關的檢索關鍵詞“體育”和“社會化”,同時將意義相似的關鍵詞進行了合并。表1 結果顯示,競技體育、大學生、學校體育是國內研究的高頻詞匯,反映出這些領域的研究重要性。特別是青少年、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的中介中心性較高,標志著它們在國內體育社會化領域的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國外體育社會化的關鍵詞知識圖譜(見圖1b)包含了580個網絡節點和3 884條節點連線,網絡密度0.023 1,顯示出國際學者間的緊密聯系和多元交流。國外研究中心理學術語如perception(感知)、perspective(態度)、belief(信念)的頻繁出現,突顯了心理學方法在探討體育社會化問題上的核心作用。關鍵詞children(0.13)、health(0.12)、adolescent(0.11)和behavior(0.11)的高中介中心性,進一步揭示了國際學者們對兒童、健康、青少年行為等方面的深入關注。
綜合來看,中外體育社會化研究在內容、方法和主題上存在顯著差異。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3個關鍵詞,突出了這些領域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國際研究更側重于“兒童”“健康”“青少年”和“行為”4個關鍵詞,反映了其研究的核心焦點。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國內研究多采用單一方法和視角,而國際研究則更傾向于運用心理學指標,如感知、態度和信念來衡量個體在體育活動中的社會化進程。從研究主題上來看:國內外學者都集中于“人的社會化”,尤其關注青少年體育社會化,這一點反映了青少年作為社會化關鍵群體的重要性。青少年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不僅能促進其社會化進程[12],還有助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這一發現為未來針對青少年群體的體育社會化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為了深入分析中外體育社會化的演化趨勢,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軟件的Timezone View 功能,全面梳理了中外體育社會化的研究進程。本研究將國內體育社會化的發展歷程分為3 個階段:萌芽期(1992—2011年)、探索期(2012—2018年)、發展期(2019—2023年)。在國內體育社會化的萌芽期,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主題零散,以宏觀理論為主,涉及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體育公共服務等[9-10,13]方面。而探索期的研究更多關注于人的社會化”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和大學生群體[14-15],研究逐漸從宏觀走向具體實踐。到了發展期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員、體育教學、體育產業等領域[12,16],此階段依然存在結構維度模糊和方法局限等不足的問題,實證研究相對匱乏。
國外體育社會化的研究也可分為同樣3 個階段:萌芽期(1996—2010年)、探索期(2011—2018年)、發展期(2019—2023 年)。在萌芽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青少年體育社會化領域,并逐漸從宏觀層面轉向更細致的微觀層面。如不同的學者分別從父母社會支持、兒童體育參與感知、家庭結構和社會化目標等[17-18]方面展開研究。探索期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了性別與體育社會化,學校體育與青少年社會化等[19-20]領域。發展期的研究則更加專注于體育與職業社會化、體育教師教學社會化、特殊人群體育社會化等[21-22]較為細化的研究主題。相關的實證研究也逐步增加,對體育與社會化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剖析,這對未來我國體育社會化的理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總之,通過對比,總結出以下幾點。第一,國內體育社會化研究主要沿著“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大學生—青少年—社會體育—體育產業”的脈絡發展,而國外研究則更多側重于“家庭與兒童社會化—性別社會化—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化—運動員社會化—職業社會化”。第二,國內研究相對宏觀,研究主題零散,方法和視角較為單一,相關實證研究也較少;而國外理論研究和方法視角較為豐富,相關實證研究也較多。第三,未來的研究趨勢將更加專注于人的體育社會化、體育教師教學社會化、職業體育社會化以及特殊人群體育社會化等較為細化的研究領域,其中兒童青少年體育社會化和職業體育社會化有望成為后續研究重點。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可視化工具CiteSpace,對中外體育社會化研究的熱點主題和演化趨勢等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
3.1.1 從研究熱點與主題上來看
在研究熱點上,國內外學者各有側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等方面;國外學者則更關注兒童、健康、青少年行為等方面。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的社會化”這一主題上,對體育與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的研究更為重視;國外還注重將職業社會化的理論應用于體育教師、體育教育學博士、運動員、教練員等社會化問題的探討中。
3.1.2 從研究方法與視角上來看
國內學者有關體育社會化的研究相對宏觀,研究主題零散,結構維度模糊,研究方法和視角較為單一,相關實證研究匱乏;國外注重運用心理學方法和視角對體育社會化問題進行探索,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方法視角較為豐富,實證研究較多。
3.1.3 從演化路徑與發展趨勢上來看
國內研究主要沿著“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大學生—青少年—社會體育—體育產業”的脈絡演進;國外研究則以“家庭與兒童社會化—性別社會化—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化—運動員社會化—職業社會化”為主要發展軌跡。未來,體育社會化的研究將更加專注于兒童青少年的體育社會化、體育教師的教學社會化、職業體育的社會化以及特殊群體的體育社會化等更細化的研究領域。
我國學者雖然在體育社會化研究的熱點主題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都進行了初步探索,但依然存在體育社會化結構維度模糊、主題零散、方法局限等不足。為了深入開展體育社會化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3.2.1 理論模型的構建與實證檢驗
國內研究者可采用扎根理論方法來明晰體育社會化的結構維度,構建一個全面的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對模型內的各類變量進行操作化定義,并開發相應的測量工具,以實證檢驗各變量間的具體關系,從而加強該領域的實證研究基礎。
3.2.2 關注特定群體的社會化研究
鑒于目前研究重點是“人的社會化”,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的體育社會化,未來的研究可以圍繞如何通過體育活動促進青少年社會化進行更多實證研究。這對發展體育素質教育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成年人和特殊群體的體育社會化研究也應成為未來的重點探索領域。
3.2.3 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與合作的加強
由于本文在體育社會化核心文獻收集上的限制,國內研究數據的廣度和深度均有待提高。未來的研究應采用更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從多維度深入挖掘數據,以期獲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在研究主題方面,通過合并處理一些意義相同或者相近的關鍵詞來確定體育社會化的研究主題,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該方面的內容還有一些具體問題值得深入研究。除此之外,今后還應注重研究作者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以產出更有前瞻性、高質量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