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
(湛江市初級實驗中學 廣東湛江 524036)
2020 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出臺《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推進體教融合。為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全國各地中學紛紛探尋特色體育教育,而對于絕大多數中學而言,足球課程無疑是首選。中學開設足球教學既簡單又困難,簡單的是學生興趣十足,便于普及推廣;困難的是中學足球教學同質化嚴重。基于此,針對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學足球教學開展研究,對中學足球教學進行重構設計,采取實驗對比的方式,驗證實戰情境教學與傳統訓練教學之間的差異性,肯定實戰情境在學生足球體質、興趣、技術、規則意識等方面的作用,從而踐行國家體教融合要求,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針對體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實戰情境的中學足球教學開展研究,主要目的是順應我國體教融合提出的新要求。利用對比實驗的方式,驗證實戰情境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并挖掘其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對策,以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育足球人才。
針對體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實戰情境的中學足球教學開展研究,具有理論與現實雙重意義。從理論意義的角度來說,厘清《意見》的理論基礎與具體要求,能夠更好地助力中學落實《意見》,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后者開展實戰情境足球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說,在《意見》要求下,選擇足球項目作為突破口,從而在實施過程中對足球教學水平遭遇瓶頸問題提供紓解方略。
張慶新[1]在研究中提到,諸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實戰足球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初中足球實戰比賽主題大單元教學方案,其他學校應該積極學習與借鑒,考察不同學校實戰足球的開展現狀以及取得的成績,從而為本校實戰足球開展提供參考。閆毅[2]在研究中提到,中學足球課程開展應以實戰比賽為主,學生在實戰中提升足球技巧的效果更為顯著,并且學習到的相關技巧更適合實戰應用,遠遠比傳統訓練起到的效果更明顯。
任賢強[3]在研究中提到,開展實戰足球訓練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需要對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充分了解,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指導方案,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只有學生身心投入,才能取得實戰訓練的最佳效果。張太杰[4]在研究中提到,實戰比賽對于學生足球技術水平的提升尤為顯著,諸多學生在接受調查時都表示,實戰中得到的知識遠多于書本教材,并且愿意多多參與各類賽事,提高自身的足球技術水平;王敏峰[5]在研究中提到,我國應積極推廣實戰足球教學方式,徹底轉變原有的理論教學與日常訓練結合的方式,真正實現以賽代練,讓教師從比賽中總結經驗,對學生存在的不足給予詳細的指導,并以學生實戰比賽成績作為評價指標,對足球教師給予客觀評價與考核。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體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實戰情境的中學足球教學設計,實驗對象是湛江市第七中學、湛江市第二中學學生,共計100人。
3.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搜索“體教融合”相關文獻,共計900余篇,搜索關于“實戰足球教學”相關文獻,共計15篇,閱讀相關文獻,了解體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實戰情境的中學足球教學的研究現狀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學習和借鑒其中的研究內容,為本文的寫作奠定基礎。
3.2.2 對比實驗法
為了驗證實戰情境教學的有效性,將湛江市第七中學、湛江市第二中學各50名學生分為2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分組之前對足球基礎進行測試,保證每組學生處于相同水平,實驗組采取實戰情境的教學方式,進行實戰比賽,總結比賽經驗;對照組采用中學足球教學綱要,進行為期60 d的教學,對比2組學生足球體質、興趣、技術、規則意識,驗證實戰情境的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并提供持續優化策略。
3.2.3 數理統計法
針對實驗對比數據進行整理和匯總,利用Excel表格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記錄,用于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性,以客觀、真實的測試數據佐證實戰情境的教學方式對中學足球教學的有效性。
4.1.1 教學目標
實戰情境是指在足球教學中按照足球比賽規則,結合學生自身特點重構足球教學設計與實踐的一種教學方法。實戰情境教學法主要是由教師模擬比賽形式開展教學指導,強調學生在足球學習中的競賽性、互動性以及游戲性。因此,實戰情境教學通過比賽、游戲、互動等方式,加強學生對足球知識、規則、技巧的深刻理解,從而提升足球運動水平。
4.1.2 教學方案
本次實驗選取湛江市第七中學、湛江市第二中學各50名學生,共計100名學生,全部學生均參與本校足球課程,將湛江市第七中學50名學生劃分成2組,對照組25人、實驗組25人。同樣,將湛江市第二中學50名學生劃分成2組,對照組25人、實驗組25人。在實驗組與對照組成員劃分時,會根據學生測試前體質、興趣、技術、規則意識的差異進行平均劃分,確保在測試之前處于相同水平,具體實驗前測試結果將在實驗結果中予以展示。此外,選取2所學校開展相同實驗的目的,是利用重復性實驗,保證實驗結果具有公正性。
在合理劃分小組之后,將分別進行為期8周、每周4節課程的足球教學工作,其中實驗組采取實戰情境教學法,對照組根據中學足球教學綱要進行教學。兩個小組課時數量、課時頻率相同。但根據不同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內容上存在差異,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足球教學內容對比
可以看到,在為期8周的時間里,實驗組與對照組足球教學內容存在差異,實驗組更傾向于以比賽的方式開展訓練,而對照組延續中學足球教學綱要訓練教學法,雙方都依照要求完成足球訓練內容,并在結束后對球員足球教學成果進行檢驗。
4.1.3 教學方法
實戰情境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分為準備環節、實施環節以及結束環節。準備環節主要采取游戲比賽、趣味比賽的方法。實施環節主要采取主題教學、示范講解、場景設置、1V1比賽、2V2比賽、3V3比賽,結合中學足球教學綱要,選擇本節課程中的教學主題進行戰術講解,匹配模擬教學場景。結束環節,教師會根據球員在比賽場上的技術動作、臨場表現進行評價。
4.2.1 學生體質差異
學生足球體質是足球運動的關鍵,擁有良好的足球體質,不僅能夠增強足球運動中的對抗性,也能延長足球體能,從而在比賽中始終占據主動。本文按照學生體質評價標準,測試了2 組學生的肺活量、50 m 跑、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跳繩等指標。
在開展對比實驗之前,對2 所學校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進行足球體質測試,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實驗前學生體質測試結果(n=100)
測試結果顯示,在開展實驗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肺活量、50 m跑、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跳繩等常規項目測試結果方面差異并不明顯,意味著2 組學生體質差異較小,符合實驗測試條件。隨后,在接受了為期8 周的足球教學課程后,再次對學生的足球體質差異進行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實驗后學生體質測試結果(n=100)
測試結果顯示,在8周足球教學課程之后,實驗組學生體質成績上升幅度明顯,多數學生都有大幅度提升,而對照組學生足球體質測試數據上升幅度偏低,訓練對學生足球體質的提升效果比較一般。在完成實驗后,2 組學生在足球體質測試數據上差異顯著(P<0.05),證明實戰情境教學法對學生足球體質提升效果明顯。
4.2.2 足球興趣差異
學生足球興趣是決定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前提和基礎。本研究設計了簡單問卷,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判定學生的興趣差異。本次問卷設計主要包括3個基本要素,即足球參與度、足球學習積極性、足球關注度,每個問題設置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5 個選項,非常符合得5 分,非常不符合得1分,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實驗前學生足球興趣調查結果(n=100)
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實驗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足球參與度、足球學習積極性、足球關注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意味著兩組學生在未參與足球教學之前,對于足球運動的興趣相同,符合實驗測試條件。隨后,在8周足球教學課程結束后,再次對學生的足球興趣差異進行測試,結果見表5所示。

表5 實驗后學生足球興趣調查結果(n=100)
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了為期8 周的足球教學課程之后,實驗組學生足球興趣得到了顯著提升,更愿意參與、學習、關注足球運動;對照組學生足球興趣結果則與實驗前變化并不明顯,學生的足球興趣沒有發生大幅度改變。在完成實驗后,2組學生在足球興趣測試數據差異顯著(P<0.05),證明實戰情境教學法對學生足球興趣提升效果明顯。
4.2.3 足球技術差異
學生足球技術是中學足球教學的中心內容。足球技術的衡量指標包括運球、傳球、射門、比賽等。這些指標難以量化處理,主要由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測試記錄,如運球時間、傳球成功率、射門成功率、比賽勝率等,再給予1~5分的綜合評定。在開展對比實驗之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進行足球技術測試,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實驗前學生足球技術測試結果(n=100)
測試結果顯示,在開展實驗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運球、傳球、射門、比賽等指標差異并不明顯,意味著兩組學生技術差異較小,符合實驗測試條件。隨后,在開展了為期8周的足球教學課程后,再次對學生的足球技術差異進行測試,結果見表7所示。

表7 實驗后學生足球技術測試結果(n=100)
測試結果顯示,在為期8周的足球教學課程之后,實驗組學生足球技術提升效果明顯,獲得了更高的綜合評定分數,而對照組學生足球技術測試數據上升浮動偏低,多數學生與原來技術水平差異并不明顯。在完成實驗后,2組學生在足球技術測試數據上差異顯著(P<0.05),證明實戰情境教學法對學生足球技術提升效果明顯。
4.2.4 規則意識差異
遵守規則、尊重對手是足球品德的外在表現,優秀的足球規則意識能夠讓學生人格更為健全,足球規則意識衡量指標包括比賽態度、犯規次數、紅黃牌數量等,同樣需要由教師先對學生進行測試,再給予1~5分的綜合評定。在開展對比實驗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進行足球規則意識測試,結果見表8所示。

表8 實驗前學生足球規則意識測試結果(n=100)
測試結果顯示,在開展實驗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比賽態度、犯規次數、紅黃牌數量等方面的差異并不明顯,意味著2組學生規則意識差異較小,符合實驗測試條件。隨后,在開展了為期8 周的足球教學課程后,再次對學生的規則意識差異進行測試。
表9 顯示,實驗組學生足球規則意識提升效果明顯,更能夠意識到足球運動的精神與本質,而對照組學生足球規則意識測試結果上升浮動偏低,訓練對學生足球規則意識的影響并不明顯。在完成實驗后,2組學生在足球規則意識測試數據上差異顯著(P<0.05),證明實戰情境教學法對學生足球規則意識提升效果明顯。

表9 實驗后學生足球規則意識測試結果(n=100)
第一,實戰情境教學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足球體質。實戰情境教學法從實戰出發,讓學生更多地接觸高強度的對抗訓練與比賽,從而促進學生體質全面成長,如力量、速度、耐力等。
第二,實戰情境教學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足球興趣。實戰情境教學法打破了傳統訓練法的枯燥性,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勝負欲。
第三,實戰情境教學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足球技術。足球技術是衡量學生足球水平的重要指標,以往訓練雖然也在技術上做到面面俱到,但忽視了實戰中的對抗性,而實戰情境教學法能夠提高足球技術運用能力。
第四,實戰情境教學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足球規則意識。以往教學訓練往往忽視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或以理論灌輸的方式進行足球規則意識培養,實戰情境教學法促使學生在比賽中養成良好的足球規則意識,也就是俗稱的“球品”,從而真正達到培養有品德的人才的目標。
5.2.1 保證體質全面發展
體質是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基礎,對于中學生尤為重要,中學生正處于足球體質的成長關鍵期,更需要教師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學生足球體質全面發展。實戰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度、柔韌性的全面發展,全面增強學生體質。
5.2.2 延續足球興趣可持續發展
足球興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足球運動對于學生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教師應當采取實戰情境教學法,盡可能多地通過趣味性比賽、對抗性比賽滿足學生足球運動的需求。其次,對學生展開更為細致的調查,利用問卷、訪談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需求的關鍵點,讓足球教學與學生需求保持一致。最后,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以保證不同層級的學生能夠接觸到適合本層級的教學內容。
5.2.3 落實足球技術實用性發展
中學足球教學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足球技術,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足球技巧,從而在實戰對抗中取得更為優異的成績。中學足球教師在開展足球教學時,要注重足球技巧的實用性,采取針對性的專項技術指導,在對抗環境下保證足球技術運用的合理性與實用性。此外,鍛煉學生的足球戰術意識,引導其利用足球意識支配足球技術。
5.2.4 樹立足球規則意識內在性發展
遵守足球規則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人品,教師應指導學生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有效防守,減少對他人身體的傷害,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錯誤觀念,將德育貫穿于足球運動項目當中。同時,教師要對失德行為進行懲戒,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失德行為的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