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張宇婷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由外周靜脈穿刺插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下1/3的導管,適合長期輸注刺激性藥物,具有操作簡便、安全、留置時間長等優勢[1]。由于PICC屬侵入性操作,不規范的維護方法不但會導致穿刺部位感染、貼膜松脫、過敏反應、導管脫出等并發癥,影響輸液安全[2],而且還會浪費資源,給家屬增加負擔。本研究探討了在PICC標準維護方法的基礎上再用75%乙醇擦拭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8月-2021年1月行PICC導管維護的患者108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4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23 例,年齡(62.69±7.87) 歲。觀察組男34 例,女20 例,年齡(62.3±8.22)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40 歲以上;進行規范治療的腫瘤患者;具有良好的遵醫行為且自愿接受護理干預的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患者;患者本身患有皮膚疾病或皮膚破損、潰爛等;對貼膜或75%乙醇過敏的患者;不能配合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選擇兩位同年資護理人員按照PICC標準流程對置管患者進行維護。患者取合適體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打開換藥包,在穿刺肢體下鋪墊巾,用75%乙醇棉棒去除皮膚膠痕,更換輸液接頭,進行脈沖式沖封管,零角度祛除貼膜,觀察皮膚有無破損及過敏反應。對照組采用75%乙醇棉棒距穿刺針眼1 cm處,順、逆、順時針3 次消毒皮膚,待干;再用碘伏棉棒以相同方法消毒3 次,待干。消毒范圍>10 cm×10 cm,最后無張力固定貼膜。依據2016年修訂版《靜脈輸液治療標準指南》,觀察穿刺部位感染、貼膜松脫、過敏反應、導管脫出等發生情況及護理效果。
觀察組采用對照組相同方法消毒皮膚后,使用75%乙醇棉棒對碘伏消毒區域進行順時針擦拭1 次,完全待干后固定貼膜,隨后觀察是否出現上述相同問題,并觀察護理效果。
依據2016年修訂版《靜脈輸液治療標準指南》判斷標準,觀察兩組穿刺部位感染、貼膜松脫、過敏反應、導管脫出等情況。評判標準如下。導管脫出:導管脫出≥1 cm;穿刺部位感染:穿刺部位出現紅、腫、硬、溫度改變;貼膜松脫:貼膜卷邊、翹起甚至脫落,需要重新更換;過敏反應:皮膚表面出現皮炎、皮疹等過敏反應。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評分表進行評估,問卷發放108 份,回收108 份,所有問卷當場收回,并使用統一指導語,有疑問當場解答。問卷包括患者舒適度、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維護所需的環境及物品、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4個項目,單項得分為0~100分。
滿意度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91~100 分為非常滿意,81~90 分為很滿意,71~80 分為一般滿意,61~70 分為滿意,0~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很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穿刺處感染、貼膜松脫、過敏反應及導管脫出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觀察組的患者舒適度、醫務人員專業技能、維護所需的環境物品及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四方面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方式滿意度調查比較 單位:分
PICC是一種新型輸液工具,具有快速補液、營養支持、減少穿刺次數等優點[3],但長期留置,患者更易發生穿刺點感染以及導管異位、導管脫出等并發癥,影響生活質量[4]。由于敷料潮濕、松動或污染時需要及時更換,以有效降低病原菌在PICC的定植發生率,減少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5],而碘伏消毒皮膚后,會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這種保護膜會使皮膚光滑,降低了貼膜與皮膚的結合力,使貼膜不能與皮膚完全貼合,引起貼膜松動,導致患者頻繁進行維護,增加患者痛苦及醫療費用。在導管維護時,護理人員在貼膜的選擇、粘貼的力度及手法、祛除貼膜的技術等方面都會對皮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6],對皮膚表面造成紅腫、瘙癢、皮疹等不適感。除此之外,碘伏消毒后,殘留物未祛除,易出現皮炎、皮疹等過敏反應。肢體活動時可引起穿刺處皮膚松緊度變化,使貼膜張力發生變化,導致貼膜松脫。
本研究在PICC標準維護的基礎上使用75%乙醇脫碘,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增加了貼膜與皮膚的貼合度,延長了貼膜的使用時間,導管固定效果好,減小發生感染的概率,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了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