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靜,李晨陽,高鈺,白雪,李楠,秦艷麗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宮頸癌屬于婦科癌癥的常見類型,是發生于子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臨床治療的金標準為手術聯合同步放化療,以延長患者生存周期[1-2]。化療周期引發的周圍神經病變屬于化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由于長期使用神經毒性藥物導致自主神經、運動、感覺的傳導損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癥狀是個體患病期間對身體機能異常的主觀體驗與感覺,主要包含發生頻率、困擾程度、嚴重程度以及意義的描述。癌癥患者通常經歷疾病帶來的多種癥狀,表現為癥狀群[4]。有學者認為[5],癥狀群在特定時間段內具有協同效應,會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功能狀態,降低生活質量。另外,宮頸癌患者常存在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心理彈性能夠反映癌癥患者心理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彈性能夠降低患者抑郁、焦慮等心理負擔,從而提高生活質量[6]。本研究旨在探討周圍神經病變、心理彈性及癥狀群嚴重程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并提出干預建議。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宮頸癌患者109 例,≤40 歲者44 例,>40 歲者65 例;已婚82 例,未婚27 例;大專及以上學歷62 例,高中及以下學歷47 例;未生育33 例,已生育76 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宮頸癌診斷標準[7],且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臨床資料完整;能夠正常交流;了解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軀體疾病;合并精神障礙;化療方案調整或中斷;合并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中途退出者;并發其他惡性腫瘤;復發患者。
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資料,主要包括年齡、婚姻情況、文化程度、生育情況等。
采用周圍神經病變評估工具(CIPNAT)評估患者周圍神經病變情況[8],該量表主要包括患者周圍神經癥狀體驗,分為運動與感覺神經受損,共9 項,36 條目,總分0~279 分,分值越高,患者周圍神經癥狀體驗感越差。
采用安德森癌癥癥狀評估量表(MDASI)[9]評估過去24 h內患者常見癥狀以及癥狀嚴重程度,主要包括麻木、嘔吐、悲傷、口干、健忘、嗜睡、食欲缺乏、疲乏、苦惱、氣短、睡眠不安、惡心、疼痛。采用數字評分法,范圍0~10 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
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0]評估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分為自強、樂觀、堅韌3 個維度,共25 項,采用5 級評分法,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心理彈性越好。
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EORTCQLQ-C30)[11]評估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總體健康狀況(2 項)、軀體功能(5 項)、情感功能(4 項)、認知功能((2 項))、角色功能(2 項)、社會功能(2 項)、疲倦(3 項)、疼痛(2 項)、氣促(1 項)、失眠(1 項)、食欲缺乏(1 項)、腹瀉(1 項)、便秘(1 項)、惡心嘔吐(2 項)、經濟困難(1 項),共30 項,其中總體健康狀況評分采用7 級評分法,其余項采用4 級評分法,總分30~126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不同文化程度、年齡、婚姻情況和生育情況等人口學資料與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1)。

表1 患者生活質量單因素分析(n=109)
患者生活質量總分為(65.67±10.70) 分;周圍神經病變評分為(90.61±31.00) 分;心理彈性總分為(62.26±7.75) 分;癥狀群得分分別為麻木(1.34±1.46) 分,嘔吐(4.92±1.85) 分,悲傷(5.16±1.95) 分,口干(3.24±2.48) 分,健忘(3.55±1.92) 分,嗜睡(1.83±2.04) 分,食欲缺乏(5.06±1.95) 分,苦惱(3.85±2.47) 分,疲乏(5.06±1.87) 分,氣短(2.54±1.57) 分,睡眠不安(4.95±1.98) 分,惡心(4.03±2.25) 分,疼痛(3.61±2.58) 分。其中悲傷、睡眠不安、食欲缺乏、疲乏、嘔吐等癥狀較嚴重。
以生活質量水平為因變量,周圍神經病變、心理彈性、悲傷、疲乏、食欲缺乏、睡眠不安、嘔吐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周圍神經病變、悲傷、疲乏、食欲缺乏、睡眠不安、嘔吐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心理彈性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宮頸癌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評分處于較高水平,表明周圍神經病變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較大的負面影響,與吳婷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相關研究表明[13],疾病與治療會導致一系列伴隨癥狀的發生,并對患者心理狀態、軀體功能等方面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患者癥狀群得分以悲傷、睡眠不安、食欲缺乏、疲乏、嘔吐等癥狀較重,可能與宮頸癌患者治療部位敏感、治療周期長、治療方式疊加有關。本研究數據表明宮頸癌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彈性評分均處于中低水平,這與楊鳳瑩和唐佳楠[14]相關報道結果基本相符。主要原因是由于宮頸癌患者治療期間不適癥狀多、思想負擔重、心理壓力大,一定程度上對患者內分泌功能造成影響,增加了癥狀困擾,降低了生活質量。進一步以生活質量水平為因變量,周圍神經病變、心理彈性、悲傷、疲乏、食欲缺乏、睡眠不安、嘔吐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周圍神經病變、悲傷、疲乏、食欲缺乏、睡眠不安、嘔吐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心理彈性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表明宮頸癌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越嚴重,心理彈性水平越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低,本結果與黃梨花等[15]研究結果相一致。究其原因可能為:婦科腫瘤除對患者自身軀體、精神、社會、心理等造成不良影響外,因化療所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會進一步加重其影響,從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的進一步下降[16]。宮頸癌患者治療前對疾病的擔憂以及治療后機體各功能的降低、社會功能角色的減退、不良反應的產生和經濟壓力的加大,使患者出現自卑情緒,加重了情感性癥狀(苦惱、悲傷)對生活質量的影響[17]。化療藥物產生的消化系統癥狀(惡心嘔吐),降低了患者胃腸功能,導致患者食欲缺乏。疲乏相關癥狀(睡眠不安、疲乏)的出現,是由于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重,加之悲傷、食欲缺乏等,進一步加重患者疲乏感,同時,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睡眠,這種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困擾,使患者長期處于高度焦慮、緊張狀態,極易出現睡眠不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8]。目前有關癥狀群的研究報道較少,無法進行有效治療,臨床上需對不同癥狀,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從而避免上述癥狀的出現。
第一,心理支持:醫護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疑問和心理顧慮,為患者詳細介紹以往成功案例,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醫護人員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享,輔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患者通過聽音樂、與病友交流、傾聽等方式,緩解自身負面情緒,輔助增強心理彈性。第二,觀察胃腸道反應: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胃腸道反應的觀察,鼓勵患者進食,若出現較嚴重的消化系統癥狀,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治療。第三,增加醫護人員心理知識儲備:醫護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識水平,對不同患者采取個性化心理干預,鼓勵患者睡前放松心情、溫水泡腳,并規律作息,以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對無法睡眠的患者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必要時,可采用藥物干預。對長期無法睡眠患者,醫護人員需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并減輕其心理負擔。
綜上所述,宮頸癌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悲傷、疲乏、食欲缺乏、睡眠不安、嘔吐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心理彈性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醫護人員可針對患者自身情況采取相應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數據均來自于同一所醫院,代表性不足、樣本量較少,缺乏整體性。因此,有關宮頸癌患者化療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有待后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