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歡
(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 廣東 湛江 524037)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產業融合已經被列為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型業態,眾多學者均一致認為產業融合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之一。產業融合理論已經成為我國多元產業業態進行結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近些年來,國家文化自信、健康中國、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相繼推出,為滿足湛江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和諧、高質量發展,湛江市各部門努力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發展戰略政策精神,基于社會各產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基本矛盾,以鑄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為目標引領,以改革、創新作為根本驅動力,努力推進將文化鑄魂、體育健身、旅游興業高度融合的社會產業發展模式。體育+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是體育、文化、旅游資源之間以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綜合性發展新模式。文化賦能、旅游帶動發展的作用得以發揮,產業發展得以推進、融合發展得以推進、提質增效得以增進。探索、形成,文化、體育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發展得以不斷被促進,讓文化、體育和旅游發展成果的共享面覆蓋整個社會面,讓人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為全國各區域的文體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強勁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小康生活質量開啟后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斷增長,以文化為靈魂、體育為支撐、旅游為載體的文體旅融合發展模式已成為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趨勢。文體旅融合業態成為當前湛江地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公共服務產品。文化產業、體育產業、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大趨勢,有意識的將文化、體育、旅游業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在經濟層面和文化層面上均收益無限。當前,湛江地區的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還是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融合面比較窄、方法與措施較單一等問題是制約其自身發展的主要因素。相比較而言,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眾多規模性的大型賽事與發達的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了眾多的文體旅產業群。但隨著湛江城鄉經濟機制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各區域的文體旅融合發展逐漸被打開,各地方行政部門將體育和文化旅游局重組合一,該舉措極有利于文化、體育、旅游三個領域事業之間的有效銜接。
近些年來,國家“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的先后啟動,我國文化體育旅游事業呈現出新氣象、展現出新活力、綻放出新魅力。湛江作為嶺南地區最具雷文化特色的歷史名城,在廣東省大灣區經濟發展捆聯體的概念中就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湛江海洋體育旅游品牌享譽國內外,它的旅游經濟方向將長期向著“文化內涵、體育體驗、旅游載體”融合發展模式推進,預示著湛江大眾旅游正步入融合發展新階段。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正趨向于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愜意閑適的健康生活成為時下人們追求的生活目標之一。隨著廣大民眾的旅游認知越來越清晰,各種融合式、個性化、多元化的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青睞。根據2022年湛江旅游市場數據 (湛江文化旅游體育局供)顯示,92.1%的游客參與了湛江當地的文化體驗活動,參觀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美術館的游客分別達31.0%、46.4%和 49.3%,42.7%的游客參與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醒獅、龍舟、人龍舞、儺舞等)。湛江坡頭度假區自開放運行以來,以高質量的海洋體育娛樂體驗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至,同時以自身龐大的體量驅動區域其他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
國家指導性文件相繼頒行,既為新時代體育與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也為兩大產業耦合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現階段國家經濟走向趨于穩中健長,地方經濟建設遵從國家經濟走向預設總方向,宏觀調控是根本、適度超前是促進內消費增長的關鍵因素,中央到地方的相關部局需提前部署融合工作,促融政策文件接連出臺。近年來,湛江市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著力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編制實施 《湛江市產業與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五島一灣濱海旅游產業園發展規劃》,積極構建“一心一帶兩極三板塊”發展格局。湛江市積極創新旅游發展機制體制,成立五島一灣濱海旅游產業園區建設指揮部、南三島濱海旅游示范區籌建處,將著力把湛江打造成為集休閑觀光、文化展示、運動娛樂于一體的高端商務休閑區和藍色海灣旅游集聚區。努力爭創廣東濱海旅游發展排頭兵、中國南方冬休度假基地和國家級濱海旅游示范區。近些年來湛江文體旅融合現狀的主要特征及采取的舉措如表1:

表1 湛江文體旅融合現狀的主要特征及舉措表現
粵西、北部灣城市圈近些年的發展穩步提升,湛江與周邊的北海、茂名、陽江、海南等旅游城市對比,文體旅項目融合形式相似、模式雷同,無法完全發揮湛江雷瓊地方文化特色,形成“四處大煉鋼,質量難保證”的局面,整體發展效果低于預期。這一現象在本質上并沒有實質性的壞處,但是競相模仿的后果是直接導致產品數量過多、審美疲勞和缺乏多元發展模式。這種同質化的特點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項目的運作手段與形式相似;二是發展的方向趨于同向化。很多文體旅產品都是過于追求形式的彰顯,地方性的特色沒有充分彰顯出來,形成“處處是黃金耀眼,實則無金的效應”的局面,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比如,湖光巖風景區、金沙灣觀海長廊、坡頭新社區體育公園等文體旅項目,由于季節性不同氣候造成的影響,不同季節時期的客流量差異比較大,旅游配套設施不夠現代化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的設施很落后,給顧客的體驗感很差,以至于旅客的回頭游很少。在本地特色文化的表現力方面,湛江地區傳統的文化元素(尤其是雷文化)的本地性彰顯力不足,文體旅融合難以烙上湛江印記,沒有將文體旅融合賦能的功效充分體現出來,繼而達不到塑造“雷瓊文化”的湛江品牌。
目前,湛江地區的文體旅融合發展水平不高,經過征詢專家和實地考察可發現,湛江的文化、體育和旅游三業的融合還處在初級水平,更多的是在形式上處于融合水平,內部的運行體系和業務的運轉還沒有統一起來。除了金沙灣、湖光巖、廉江鶴地水庫等依據資源優勢開發的文體旅項目產品,湛江文體旅完全融合的優秀產品數量不多,融合過程一般是以自發形成為主要力量。湛江文體旅融合產業體系的特征基本都以現成性的硬資源融合為主,產業互補型融合是具有互補性的若干獨立產品在同一標準束或集合下得以高度兼容的整合,但湛江地區文體旅三者之間互利共生所需要依托的體制機制軟科高級體系并沒有徹底形成,以至于在實際的運行操作層面所帶來的直接效益非常不理想,產業鏈縱橫向的正效應低,項目產品體現出水平低、同?;?、小規模等特點?,F階段來說,湛江文體旅大項目龍頭產品的生成匱乏,導致整體效應的帶動性疲軟,大體上是粗放運行的初級狀態,內生性動力不足,市場總體資源釋放和主題活力虛弱。另外,湛江文體旅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缺乏數字科技類和創意類新時代科技型產業,核心產業數量稀缺,為進一步增加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的比例,契合年輕大眾消費者的需求發展趨勢,仍然需要優化文體旅產業結構布局。
近幾年來,湛江市政府為了完善全域文體旅旅游基礎設施、社會資源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多次湊集大量專項資金下撥地方財政補給。但是相對長三角灣區、珠三角大灣區而言,湛江地區文體旅融合體系產業設施的硬性配套較落后。雖然文體旅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為融合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業態空間,但存在有開發、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研究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例如,在某些游客繁華的鄉鎮集旅中心,基礎設施特別是文體活動中心場所的建設建筑面積低得可憐,僅僅是珠三角發達區域的1/12,與大型綜合性集會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無法滿足當前發展需求,一些網紅打卡地的情況更是嚴峻。雖然湛江擁有不少的名人故居、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體育綜合體等文體旅載體,如奧體中心、遂溪孔廟、茂德公城等這些建筑載體,但仍然需要加大資金優化建筑體量和服務效能。湛江的文體旅數知網絡化產品和服務質量仍然短缺,需要進一步借助現代科技提升文體旅的創新發展。
文化、旅游、體育等多產業融合不僅將成為產業創新的加速器,而且文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頒布關于推進鄉村振興的文件,不斷提出加快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號召,聚焦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持續推進農村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和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方向而備受關注,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眾多的鄉村發展成為讓游客“氣象一新,百嘗不厭”的網紅打卡點。當前的發展趨勢表明,鄉村旅游已經從以前單純的農家樂方式全面向觀光、休閑、度假、康養、健體等多元一體化的復合型轉變,為了迎合大眾個性化、時代化的消費提升需求,鄉村旅游的方向也在向著多元化綜合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要想鄉村旅游變得更好,就要促進文體旅融合賦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體促旅的理念必須要堅持,不斷革新文體旅融合的業態模式。要想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就得設計開發具有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以落實和貫徹鄉村旅游藝術提升計劃。在鄉村旅游的各個環節中都要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培育鄉村非遺旅游體驗基地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利用非遺工坊、傳承體驗中心等場所作為基地培育的硬件支撐。為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可將一些具備良好條件的農業文化遺產地作為農耕文化體驗所。地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需要各地政府行政部門的積極引導,強化“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特色品牌的塑造,讓文化名片的影響力在區域上不斷展開,讓鄉村文化品質建設得到提升,民間文化藝術研學游、體驗游等產品和路線需要得到充分的開發方能有效提升旅游商品開發水平和市場價值。
2022年初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持續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通過開發紅色文化旅游項目,不僅可以弘揚革命時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而且可以推動區域經濟建設,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和地方大力推行紅色文化基地的宣傳和開放,紅色旅游已經成為旅游市場備受旅客青睞的目的地,紅色旅游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支撐點有年輕人的一份功勞,紅色文化正在被年輕一代慢慢接納和認可。通過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旅游資源提供給民眾或者青少年學生群體作為教育基地,可以達到對新一代后生進行紅色教育和發展旅游經濟的雙重效益,將紅色文化旅游內容形象化、趣味化、沉浸化,以更好的的方式將年輕人的心理特征與紅色文化旅游小鎮的價值更好融合起來,讓“后浪”在參與中水到渠成地感悟到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紅色歷史產生共情、共鳴的感情。除此之外,可以以紅色文化為主韻適當融合體育運動賽事的旅游產品,讓大家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發揮文化+體育+旅游模式所產生的巨大效應。
產業集群根植性可以更好地協調集群內部關系,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業集聚效應,促進集群健康發展。建立文化體育旅游一體化的產業園區,可發揮產業聚集成本、技術、市場等多種優勢,從而促進文化、體育、旅游均衡性發展。地方提供各種利好政策的舉措是全方位促進文化體育旅游各產業高度聚集的積極手段。另外,主動創設具有文化創意的項目和大力構建文化體育旅游產業鏈以促進其價值提升。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和體育賽事是搭建產品展示交流平臺的有力武器,搭建好平臺是不斷促使地方特色文體旅融合產品的基礎條件。在當地適宜的地形地貌條件下適度開發戶外特色體育項目,如登山、露營等戶外項目適宜在多山的地方開展,水域條件好的可開展龍舟賽、皮劃艇等體育活動,滑翔傘、熱氣球等空中項目可在地域空曠的地方開展。建立文化體育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園區,除了能整合人力資源和技術,還可以促使三大產業鏈的不斷升級,更好樹立文體旅品牌形象。
人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社會建設的核心要素,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所需要考慮的創新性項目設計以及相關配套服務、基礎設施等的建設,都必須依靠專業人才才能實現,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實現技術群轉為與融合的前提,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產業技術的轉化與交融,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專業人才之間對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進行產業之間無縫的對接才能完成,所以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實現文體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環。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分析,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可從兩個方面發展:一是湛江行政相關部門可聯系國家部委、高校、智庫資源等,對文體旅融合人才加強培養,常態化開展文體旅高級骨干人才的研修班,以及基層文體旅從業者技能提升培訓;二是地方性的高校也可根據當前社會文體旅產業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該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和專業課程培訓,制定專業性人才培養計劃,并通過積極開展社會實踐與企業單位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專業人才培育模式的質效發展。
(1)隨著湛江城鄉經濟機制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文體旅融合發展逐漸被打開,各地方行政部門將體育和文化旅游局重組合一,該舉措極有利于文化、體育、旅游三個領域事業之間的有效銜接;
(2)湛江的文體旅融合發展模式與周邊地區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和同質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項目的運作手段與形式相似;二是發展的目標方向同向化;
(3)湛江地區的文體旅融合處在初級水平,更多的是在形式上處于融合水平,內部的運行體系和業務的運轉還沒有真正融合,基本上都是以現成性的硬資源融合為主;
(4)現階段湛江地區文體旅融合體系產業設施的硬性配套較落后,基礎設施特別是文體活動中心場所的建設建筑面積缺乏,無法滿足當前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