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是英國著名現代作曲家約克·鮑恩創作的鋼琴前奏曲體裁的作品。受到母親影響且具有良好音樂天賦的約克·鮑恩在十二歲時就獲得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AM)的獎學金。他對印象主義德彪西的和聲語言,對表現主義韋伯恩、勛伯格以及浪漫主義后期瓦格納、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風格都格外感興趣。在進行音樂學習期間,其跟隨英國著名教育家和鋼琴演奏家托比亞斯·馬泰(1858——1945)學習作曲,并且在此后的生涯中運用鋼琴這門樂器首演了其創作的許多作品。尤其是其中的四首大型結構的鋼琴協奏曲作品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
約克·鮑恩在一生中創作了不同體裁的作品,而鋼琴作品是其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在長達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一共創作了超過150 首各類音樂風格的作品。這些作品中包括19 世紀浪漫風格流派的獨奏作品,如英國傳統民謠、帶有律動性特征的船歌、安眠曲,或者具有明確訓練目的的練習曲、前奏曲,甚至即興曲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是帶有規律性的律動和重音特點的瑪祖卡、波蘭舞曲以及相對規矩的無詞歌等。
約克·鮑恩在創作《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時正好趕上浪漫主義后期,新興風格不斷出現,各國都對過去的傳統音樂體系進行突破,試圖探索不同的表現方式,從而推動了創作觀念、審美觀念的不斷創新。
鋼琴曲《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不僅是約克·鮑恩對于傳統體裁的創造性運用,而且還體現出其在創作時對于作品體裁與結構的交融、組合等思維特點。他的作品突破了傳統的調性布局特點,在部分樂段中也對邏輯觀念進行了創新性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鋼琴作品創作過程中對于調性的創新,不僅體現出與傳統觀念之間的關聯性,而且還體現出了不同體裁與曲式之間的關聯性。約克·鮑恩在鋼琴曲《第14首#f 小調前奏曲》中采用了跟《降b 小調鋼琴奏鳴曲(op.160)》第一樂章中相似的技法。兩部作品都強調在最后部分要將不同調性統一于主調之中的原則,并且作品結構也要具備完整的奏鳴曲式特征。
約克·鮑恩在《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中貫徹了前奏曲作品的基本主題特點,即帶有主題素材再現的特點以及在不同主題旋律中自由設計調性的“邏輯”功能。這些前奏曲中的主題既不是完全在主調上進行,也不是完全在明確的調性上進行,而是將不同聲部中的主題材料都滲透進模糊的調性片段中。然后,創作者很快又加入了很多半音進行,在尚未確立具體調性的情況下融入了兩個調甚至更多調的離調和聲進行,最后逐步向主調過渡。此外,《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的主題還體現出通過持續音來鞏固調性的素材呈現特點。在調性模糊、半音和聲頻現、織體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分布在多個聲部的主題素材出現了邏輯模糊的特點。于是,采用傳統的主持續音、屬持續音的進行結合各種半音進行、裝飾性進行或和弦加厚、混合結構和弦等進行,就成為滲透主題材料的主要技法之一。這樣一來就促使主題中的調性在表面上模糊不清,低音方面則展現出主音、屬音等持續進行所帶來的邏輯特點。所以,對于作曲家而言,在主題陳述中貫徹主要調性的骨干音、組織主題材料的邏輯、各種復雜化的離調和弦、多樣性的主題貫穿以及復合性的調式運用等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意義。這樣的主題手法不僅體現出傳統的邏輯結構特點,還可以將原本模糊不清的調性體系融入作品的半音和聲、復合調式,并與主題材料、結構等要素緊密聯系起來。
在約克·鮑恩創作的這首《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中,現代和聲的運用是極富有創意的。比如在第1 小節處的主三和弦上(#F—A—#C)上采用改變結構的方式附加一個bE 音,從而產生了新穎的聲部音響效果。(見譜例1)
而且這種手法還被運用在音樂開始的主和弦上,除了讓和弦更加厚重外,還常常起到確定和明確調性的作用。這些增加的音所造成的音響除了具有干凈、純粹的特點外,還常常與非調式的附加七度音程結合起來,從而使和聲音響在不同聲部中展現得更加復雜,并且在增加#C 和bE 的過程中還構成了帶有減三度的音響特征,造成了很不和諧的音響效果。此外,增加一些音還可以在改變和弦結構的基礎上起到調式轉換與和弦離調的作用。這種音響往往具有復雜的特點,半音聲部線條也相對簡潔。和弦中除了增加了七音#C、bE 以及B 音之外,還能夠在連接旋律平滑線條的過程中起到連接不同和弦、調式甚至轉換調式的作用。因此,不同的調式在這些特征音轉入多利亞小調之后,就在后面的附加七度音的主和弦上增加了其他幾個骨干和弦的七音,并將還原E 的音用來和多利亞小調的特征音#D 進行調式區別。(見譜例2)
譜例1:

譜例2:

由此可見,在約克·鮑恩創作的這首鋼琴作品中,鋼琴音樂的織體、發展技法等都采用了傳統的風格形式。但這部作品還體現出了現代性的審美風格特點。除了帶有簡單的二部性或三部性特征外,創作者還在這首鋼琴作品中貫穿與滲透了幾個主題樂思材料,雖然只使用一個或兩個主題樂思,但都運用得較有特色。
在這首《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中的傳統調性功能還是存在的,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現代風格作品的依據之一。調性的模糊往往會為作品帶來復雜的音響、模糊的和聲以及碎片化的邏輯特點。但在這首作品中,雖然片段調性與結構調性具有現代風格特征,但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出該作品的調性功能依然按照傳統來進行構建。此外,這首作品中的調性功能除了具有組織作品的曲式與調性布局的作用外,在調性的展開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調性布局過程中,作曲家故意放棄了嚴格的終止式和聲語匯的作用,而是將離調和弦、調式骨干音、半音特征音等作為標志,充分利用了呈示部中的主調主題與對比主題特征,尤其是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在展開部中的對比、變化,從而呈現出了各種主題素材的變化發展痕跡。然后運用獨特的和弦或附屬調式音,以對再現部中的主部主題與主調的副部主題進行調性統一與暗示。
約克·鮑恩在創作鋼琴曲《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時還將創作手法的功能進行了具有獨特效果的置換或交替,比如將音樂旋律中的簡單變化技巧與主題發展手法相結合。這部作品中的不同調式功能還體現在和聲對比與色彩渲染方面。這些特點不僅能夠豐富作品的調性色彩,還可以在音樂作品中表現出作曲家將大調和小調作為同一個調進行創作的思維特征,以及對升高或降低的兩個不同調式中的音進行交替性運用的手法,凸顯兩個調在和聲材料方面的交替效果,從而將大調或小調式擴大到不同的調式體系中,大大拓展了調式體系與調式和聲的運用領域,最終實現鋼琴作品中不同段落之間的自由轉換和對不同調式及其和聲材料的強烈對比效果表達。
這部作品還展現出了依據不同調式所形成的邏輯對比的思維特征。鋼琴作品一開始就出現在自然小調上。隨著音樂的展開,作曲家開始采用愛奧利亞調式與多利亞調式相對比的方式,體現出調性的邏輯思維特點。這種對比性的邏輯思維一直貫穿在作品中,比如第五小節處中間的裝飾性和弦中的附加音在不斷進行來回波動時就產生了不同于教會調式的和聲特征。
約克·鮑恩在創作的鋼琴曲《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中,將在原本調式中的一個或幾個音進行升高或者降低,并對其中的個別特色音進行聲部加厚、和弦組合,這些都可以體現出調式已經到達另一個同主音調式的痕跡特征。因此,在這部鋼琴作品中,將前面的樂段整體進行調內平移,使其進入同宮系統的七聲調式體系中或者其他的教會調式中,都具有傳統的調式發展手法特征,也體現出了傳統的調性邏輯特點。
這部作品中的不同調式運用對于傳統調性邏輯而言也存在個性化特點:在一般作品中,傳統的調性鑒于彼此滲透的比重不大,所以往往會采用重復、模進、相似的主題型進行材料邏輯貫穿。但在這部鋼琴作品中,作曲家更多傾向于使用半音化和聲進行調性邏輯架構。傳統結構的規整性特點,即圍繞著調內中心(往往是主音或者主和弦)的支撐邏輯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征。在這些調性、調式架構的步驟中,對調中心音的注重和對于支持音(調式音或改變結構加入進來的音等)會存在規整的和聲語匯邏輯。這些邏輯又正好清晰地展現出作品的和聲框架作用,對于調性的功能思維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約克·鮑恩擅長創作任何形式的鋼琴曲,他從不毫無意義或毫無感覺地炫耀他的精湛技巧,而是為了展現出美妙又充滿趣味的音樂思想。約克·鮑恩創作的鋼琴曲《第14 首#f 小調前奏曲》中所運用的現代創作技法、現代風格以及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都體現出傳統鋼琴作品中所缺少的“調性游移”特點。但是這部作品也缺乏一定的穩定性,模糊調性的調式段落除了能夠展現作品的新穎音響外,還可以在模糊和聲、復雜調性的運用中產生不太頻繁的音色轉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