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 黃石 435109)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稱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等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歷史佳話。昭君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昭君文化蘊含的“和”文化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契合。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出生在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為西漢元帝時漢宮宮女。公元前33 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再次來到長安朝覲天子,并自請為婿。在漢元帝應允后,王昭君自愿擔當“和親使者”,出塞和親。同年,漢元帝改元為竟寧,王昭君到達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后與呼韓邪單于生一子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從胡俗”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并生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昭君出塞使“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五十余年無戰事,她成為中華民族和睦相處、實現大團結的突出貢獻者。
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和親”,但為何昭君出塞在“和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今天還在被提及和頌揚?筆者認為,這與她創造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密不可分。昭君“和親”年代早,影響大,效果好。在她出塞后,漢匈五十余年間保持和平狀態,昭君作為民族友好的和平使者,推動了民族間的友好往來,擴大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消除民族隔閡,為后續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因素導致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始終存在著差距。昭君出塞為邊疆與中原搭起了交流的橋梁,兩地和諧共處,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互補,在經濟貿易往來、文化傳播和人員交往中,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昭君出塞改變了以往以戰爭搶掠為主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兩地休養生息的時間,促進兩地經濟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同時,兩地的交流往來使邊疆地區人民看見了中原地區的繁華先進之處,必然促使邊疆人民向往和仿效中原制度,培養商品經濟意識。
昭君出塞后,漢匈五十余年無戰事,經濟文化交流和諧繁榮,這都反映出昭君在匈奴生活期間與當地人民和諧相處,關系融洽,得到了眾人的尊重與愛戴。昭君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身平民的和親女子,她自愿出塞,作為土生土長的漢家女,卻能很好地融入匈奴生活,與匈奴人民和諧共處。筆者認為,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畢竟漢匈習俗有很多不同之處,無論是吃住行,還是語言文化等。在呼韓邪單于死后,她更是“從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這都與當時昭君所接受的漢朝文化相悖,但她顧全了大局,為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人民團結友好關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各族人民期盼和平的心聲,社會個體之間的和諧是民族團結的基礎與重要保證。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
昭君文化的內核是“和”,是民族文化滲透融合的典型案例,可以說,沒有“和”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當代弘揚昭君文化,對推進人類和平,民族和睦,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必須依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弘揚昭君文化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也有著現實意義。我國在發展的道路上始終堅持著民族共同繁榮的理念。只有努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盡快縮小其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我國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昭君文化體現了昭君善良樂觀,與人和諧相處的友善精神,對現代人際交往有著啟示和教育作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社會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與保障。社會和諧不僅需要法律法規來約束個體行為,更需要個人注重道德建設,提升素質。只有人人從思想上自主規范言行,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有良好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稱贊“昭君出塞”的文化意義,是對昭君文化價值的肯定,同時也證明昭君文化并未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失去意義。我們更應該在多元一體民族觀的指導下繼續研究昭君文化,發揮其文化價值。
伴隨昭君文化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社會各界人士都對昭君文化進行弘揚和傳播,優秀的文藝作品大量出現,例如曹禺的話劇《王昭君》,陳家林導演的30 集電視連續劇《王昭君》,李玉剛團隊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郝存柱、周濯街、姜子夫的三卷本《東方和平天使王昭君》等。大眾傳播形式多種多樣,社會影響力巨大。湖北與內蒙古因為昭君文化形成了更緊密的聯系。特別是興山縣和呼和浩特市,堅持弘揚昭君文化。
昭君故里興山縣從1988 年起就著手舉辦“昭君藝術節”,以昭君文化為載體,推動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以“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電名城”為城市文化定位,圍繞“弘揚昭君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打造美麗經濟”,加強與內蒙古自治區、陜西、山西、河南、臺灣等地的文化、經濟交流,先后成功舉辦“中國興山昭君文化國際論壇”“湖北昭君文化旅游節”等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昭君文化主題活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和中華民族大團結。興山縣在昭君文化研究、文藝創作、宣傳交流、品牌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王昭君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昭君故里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中國最美鄉村、4A 級景區等國字號名片。
作為昭君的“婆家”,呼和浩特市為弘揚昭君文化也一樣付出了巨大心血。1997 年,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會成立,并于1999 年首次成功舉辦“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昭君文化節”受眾廣,影響大,有著很高的文化傳播價值。每年大量學者參與昭君文化研究會,呼和浩特市還建立了昭君博物院,同時以昭君文化帶動旅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昭君文化逐漸成為呼和浩特市的特色文化。
2008 年,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在呼和浩特正式成立,其主要研究“昭君出塞和親在漢匈民族關系中的作用,在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歷史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學會的成立使昭君文化研究從呼和浩特市和興山縣逐漸走向全國,進一步帶動了各界對昭君文化的深層研究,同時也帶動了昭君出塞沿路的旅游和文化經濟。
昭君文化在當代依然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及意義,根本原因在于其內涵始終堅持“和合”的政治理念,促進不同地區的交流和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