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云
(天津師范大學 音樂與影視學院,天津 300387)
在藝術審美教育中,舞蹈理論課是進行舞蹈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舞蹈的美和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另一方面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不同風格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作品,我們怎么才能消除舞蹈藝術與文化的隔膜,使學生真正把文化與舞蹈融合起來進行欣賞?本文試圖按照以下思路來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什么是模塊?《牛津雙解詞典》將其定義為“a unit that can form part of a course of study,especially at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in Britain”①,主要是指英美國家大學課程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單元”。《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詞條解釋為“大型軟件系統中的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組成部分”。②即某一模塊具有獨立作用,也可以和其他模塊組合發揮作用。在舞蹈教學中把綜合的藝術知識模塊化有益于學生迅速掌握知識并將其運用于舞蹈作品分析,從而了解多姿多彩的中國舞蹈歷史與文化。
為了快速了解舞蹈知識,我們可以把舞蹈作品中共性的特征模塊化,即按不同元素把舞蹈作品中的這一共性特點高度集中起來,抓住舞蹈作品的特質。例如將舞蹈風格大致分為舞蹈動作的風格、演員表演的風格、編導創作的風格等進行模塊組合。
舞蹈動作風格主要分為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西方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街舞和國標舞等。不同的舞蹈風格關于動作和審美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大家熟悉的芭蕾舞以其飄逸、輕盈的浪漫風格著稱;再如中國古典舞的圓潤和含蓄之美;又如現代舞的自由隨性。這樣,我們可以迅速地從動作風格上對舞蹈作品進行分類欣賞。舞蹈創作是一種舞蹈審美創造活動,由于每一位舞蹈編導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情趣愛好、性格特征以及舞蹈教育經歷,因而能夠創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張繼剛在《論藝術》一書中提到他經常看到山西各個寺廟里的菩薩塑像,尤其在凝視觀世音塑像時,有一個想法在他腦海里盤旋:希望有一天在舞臺上展現大慈大悲的菩薩形象,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千手觀音》舞蹈作品。通過以上列舉的風格模塊,我們可以按照專題切入分析和欣賞舞蹈作品,也可以把一部作品劃分為若干模塊進行分析,從而提高我們的作品分析能力,并感受舞蹈所蘊含的中華文明之美。
舞蹈形式主要由一系列能表現一定思想感情的舞蹈動作組成,是舞蹈作品表情達意、敘事狀物的最基本手段。舞蹈形式包括舞蹈語言和舞蹈結構。舞蹈語言要具有一定的傳情達意的表達功能,因而在欣賞舞蹈作品時,我們可以根據舞蹈的表現和再現手法分類進行賞析。如戴愛蓮編創的《荷花舞》,通過演員的身體再現荷花,用隊形、舞蹈構圖象征荷花;再如胡巖編創的《孔乙己》,演員又是怎樣將孔乙己在舉人書房里由偷看書到偷書的心理變化表現出來的。舞蹈結構是編導根據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把無序的素材按照舞蹈規律和藝術表達法則而選擇的組合方式。每一部舞蹈作品都由編創者獨特構思而成,都有其獨特的結構方式,舞蹈結構是沒有窮盡的。
舞蹈編創者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觀察,經過其自身審美價值觀的評判、分析,從而提煉出的蘊含著強烈情感和主觀情思的思想結晶就是舞蹈主題。因此,我們可以據此對舞蹈主題進行分類賞析。例如筆者嘗試根據學生所要分析的舞蹈作品將其大致分為:軍事題材類、革命題材類、愛情類、環保類、文學名著改編類、民俗類、花鳥魚蟲類、親情類、宗教類、動作類、抒情類等等。當我們分析這類作品時,主題已經十分明確,因而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剖析舞蹈編創者是怎樣編織情節線索、從哪兒切題、怎樣突出高潮、運用了什么舞美或道具來強化主題、采用什么樣的舞蹈形式等,更多是從藝術角度出發來分析不同在創作時具有的不同特質,從而分析出舞蹈編創者的個人風格和技法差異。
各民族因生活環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從而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舞蹈動態,因而這樣的模塊組合有利于迅速抓住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同樣是取水,漢族是用扁擔挑水,在水桶的慣性運動中形成了十字秧歌步;朝鮮族婦女的頂水方式促成了“扛手踮步”的體態;藏族的“背水”方式促成了“坐胯、傾胸”的體態;蒙古族舞蹈的“提膀架肋”式也與其生活習俗有關。這些就是生活勞動習慣使然。另外,各民族都有模仿動物的舞蹈動作,有的是出于誘捕,有的是因為原始圖騰崇拜,有的則是出于審美表達。蒙古族被稱為“馬上民族”,因此蒙古族舞蹈中就有“馬步”,用碎抖肩來表現平穩、均勻的走馬;大雁是蒙古人心中的圣鳥,因而也有模仿大雁的“柔臂”舞姿,以此體現蒙古族人民的粗獷、豪放的性格。傣族優美的“三道彎”與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視孔雀為圣鳥有關,他們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灣形態使其形成了對于“三道彎”的審美傾向。
中國幅員遼闊,草原、海濱、高原、丘陵以及荒漠等不同地貌影響著人們的體態。如賈作光老師曾說東北平原廣闊平坦,自然適于流暢的快步行走;陜北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因而高抬腿動作便來自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動作;生活在丘陵地帶的人們則多運用“登山步”;生活在海邊的京族姑娘則模仿海浪并形成了“海浪步”;生活在戈壁灘上的維吾爾族刀朗人以滑沖步和微顫的動律跳起了“多郎舞”;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云南姑娘以出胯的“崴步”為動律舞起了優美柔暢的“云南花燈”。這些步態、韻律無不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
舞蹈藝術涉及宏觀的敘事背景以及微觀的個人際遇,既有縱向的民族歷史梳理,又有橫向的文化交融滲透,因而我們需要運用各方面知識,不能僅就舞蹈的形式、風格、編舞技法、動作技巧去分析作品。有些作品和時代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如蒙古族舞蹈《奔騰》所表達的不僅僅是蒙古草原牧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圖景,更顯示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當然也有反映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作品,如《羚羊的外套》通過感人的舞蹈形象呼吁人們保護地球,保護動物同伴。還有些作品需要和歷史發展脈絡聯系起來分析,例如19 世紀末開始出現在芭蕾舞劇中的異域題材或異域舞段《舞姬》《沙恭達羅》《胡桃夾子》中的“茶舞”“巧克力舞”等,為什么會從浪漫主義的“仙凡之戀”轉變為異域風情呢?這就要學生了解西方歷史中“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擴張,在此經濟政治掠奪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碰撞是必然的,異域情調的藝術作品便趁勢登上舞臺,只有明白了這段歷史,才能正確解讀19世紀芭蕾舞臺所出現的變化。
在舞蹈理論課上,我們可以把舞蹈知識分為不同的主題單元,如內容和形式兩大模塊,將作品內容這一模塊再細分成故事背景、人物背景、時代背景、創作者背景、情節過程等小單元,梳理創作者是如何提煉主題、編織情節、塑造人物角色、營造環境氛圍以及運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抽象意義的。將形式這一模塊再細分成舞蹈語言、道具意義、舞美象征、音樂的作用、空間營造、色彩運用等小單元,引導學生分析舞蹈作品的結構框架、隱喻符號的形象化手法、空間布局的美學價值,從而學習編導的創作手法和藝術技巧。以上這些方法可以讓學生逐步掌握分析作品、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的培養,進而能夠主動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托爾斯泰曾說:“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現人的心靈,說出有關人的靈魂的真理。”③舞蹈賞析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啟發和提升發現真善美的觀察能力以及表達真善美的創造能力。曾有人問畫家沈勤,中國繪畫里的筆墨傳統能反映中國的精神嗎?沈勤認為“反映精神的不是技術,而是背后的人!一個庸俗的人,他拿起畫筆畫出來的就是庸俗!”④其實在這里畫家想強調的是表達真善美的藝術作品對于人類心靈的滋養和陶冶是何其重要。每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都是文化的凝聚與升華,我們通過舞蹈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對美的鑒賞力以及家國情懷。
圖一:

當我們觀看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后就可以按照模塊開始拼圖,思考在歷史文化背景拼圖中這部作品應該被嵌入哪個位置?這個位置正處于什么歷史文化階段?由此便開啟了秘境探險之旅。在模塊化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出疑點并引導學生尋找答案。例如對于林懷民的《流浪者之歌》,教師便可以拋出問題:誰流浪?為什么流浪?那么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知道林懷民先生創作該作品的初衷,不斷流瀉的米瀑布象征什么?滿臺的稻米又意味著什么?通過發現法提升學生的作品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舞蹈是綜合藝術,需要文學、音樂、繪畫、燈光、服裝等藝術形式的參與,使其共同為舞蹈主題服務。如《新婚別》以雞叫聲為舞蹈情感發展的轉折點,由新婚甜蜜轉入生死別離;再如《庭院深深》中的燈光由白光轉換為粉紅色光,表明少婦開始回憶自己少女時期的自由生活狀態。在分析作品時可以運用“動態切入法”,也就是抓住作品中的典型動態,結合各種模塊知識逐一分析,從而探尋作品的主旨。動態形象是舞者在一定的時空中所形成的動態文化符號。“它具有動態性、綜合性和直接傳承性的文化特征。”我們對動態形象的剝離分析是為了從“精微處探索民間舞蹈文化深邃的‘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動態形象不是“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由“元素”的交融互動所構成的綜合、多元的動態形象。
通過不同模塊的分析,以抓住作品的獨特藝術手法并予以分享,尤其是編導的獨特構思能夠打開我們的視野,從而起到意想不到的學習遷移效果。如《庭院深深》中的椅子,它不僅僅是舞者的道具,也起著“庭院”的象征作用,更是隱喻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和被禁錮者所處的囹圄,因而“椅子”就構成了多重意象,使作品主題進一步升華。
經過連續五年的教學觀察,筆者發現學生對于作品的分析深度有所突破。筆者把學生的論文大致分為描述性論文和分析性論文。描述性論文主要包括對某一民族或地域舞蹈的介紹、對某部作品的介紹;分析性論文則需要具備個人觀點或獨特思路。通過圖一我們可以看出模塊化教學所帶來的變化。
在模塊化教學過程中,模塊化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都是為舞蹈藝術學習的目標而服務,即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深度理解,進而以兼容并包的胸懷接納多元文化藝術形式,以兼收并蓄的氣度提升藝術情感的普世性,并傳遞出具有崇高精神的價值觀。
注釋:
①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nary(Six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117.
②《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961。
③央視紀錄片《世界歷史》第71 集。
④《南方周末》2019,(12),5-C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