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該文通過研究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的發展現狀,分析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的行為特點。通過調研廣東某校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信息行為普及情況、使用目的、知曉途徑、使用平臺及選擇依據、服務載體,以及付費意愿與金額、消耗時間、消費后滿意度等相關因素,發現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的途徑更加多樣化、普遍重視內容質量和易受同齡人影響等特點,提出圖書館應該通過嵌入社群了解讀者需求、將文獻資源的打造從“求全”到“求精”,文獻的傳播從“被動等待”轉變為“主動出擊”,讀者溝通從“單向”轉變為“雙向”等策略,進行圖書館的服務轉型。
關鍵詞: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信息行為;服務轉型;影響因素;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128-05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Payment and Library Service Transformation
CHEN Yan
(Library of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knowledge payment behavior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knowledge payment. By investigating the prevalence of online knowledge payment information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including their usage purposes, ways of knowing, platforms and selection criteria, service carriers, as well as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willingness to pay and amount, consumption time, and post consumption satisf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knowledge payment methods are more diverse, generally emphasizing content quality, and susceptible to peer influ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libraries should transform the service of libraries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needs of readers through embedded communities, transforming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from "seeking perfection" to "seeking refinement", transform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from "passive waiting" to "active attack", and transforming reader communication from "one-way" to "two-wa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Online knowledge payment;? Information behavior;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Library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類信息以指數級的速度在互聯網上泛濫,信息過載導致了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獲取變得更為困難,這一趨勢提高了人們對知識的尊重和渴求,促進了知識付費服務的發展。在求知2.0時代,大學生對知識付費的服務模式認可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對高質量的內容付費越來越普遍。因此,作為高校文獻信息中心的圖書館,研究大學生的在線知識付費行為,對于指導圖書館閱讀推廣和創新知識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1 在線知識付費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在線知識付費指的是知識的接收者通過各種線上渠道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并為所獲取的知識付出資金的現象。在線知識付費讓知識的獲得者向知識的生產者、傳播者與篩選者給予報酬,而不是讓參與知識傳播鏈條的人通過流量或廣告等其他方式獲得收益,這一模式有助于激勵傳播鏈條的參與者努力提高內容的質量[1-2]。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之后各類知識付費服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在線知識付費得到了蓬勃發展。根據艾媒咨詢報告顯示,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在2022年將達1 126.5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達2 808.8億元[3]。
2 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行為研究
2.1 研究對象及方法
為了保證問卷的質量。筆者首先制作了一份前測問卷,進行一次小規模的問卷發放。隨后,通過訪談、電話和即時通信工具咨詢了問卷填寫者的意見,對一些表述不太清晰或回復不太理想的問題進行了修正,這樣能一定程度上保證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修改后的問卷由四部分組成,即個人信息、使用習慣、影響因素和滿意度,共18個問題。此次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問卷再次發放時間是2022年10月。問卷調研的對象是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五山、燕嶺、海珠、龍洞、天平架、花都等6個校區的在校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144份。經個人信息的統計結果顯示(見表1):18歲以下的學生占比12.50%,18-22歲的學生共占比87.50%;月生活費在500~1 000元的學生占比45.83%,1 000~2 000元的學生占比47.22%。本次調查對象主要是高職學生,專業以文史類和經濟管理類學生為主,其次是理工科和藝術類學生,生活費集中在500~2 000元之間。這一樣本結構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調研結果
通過對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信息行為的特點進行調研,發現大部分大學生有使用知識付費的行為,并對知識付費服務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問卷調研,能有效了解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普及情況、使用目的、知曉途徑、使用平臺及選擇依據、服務載體,以及付費意愿與金額、消耗時間、消費后滿意度等情況。
2.2.1 使用目的
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信息行為首要以提升學習為主,占比77.78%,其次是認識更多朋友和能夠線下分享。因此針對大學生的在線知識服務應盡量貼近教學內容,其次是知識的觸類旁通,拓展大學生的視野等相關的知識產品。因此對于圖書館在知識服務內容的打造上,可以加大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拓展,以為學生專業學習服務為主。
2.2.2 服務載體
知識獲取的載體類型(多選)以文檔和電子圖書為主,分別占比63.19%和43.06%;其次是錄播視頻和音頻語音,分別占比32.64%和28.47%;除此外,選擇了直播的調查者占比20.83%。可見,載體類型以文檔和電子圖書為主,這與在校大學生體系化的閱讀吸收知識習慣有關系,這一點與上班族多媒體化的學習知識有較大差異,而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都以多媒體化的學習為主。對于專業學習和嚴肅閱讀,文檔和電子圖書更容易吸引大學生,因此圖書館可以考慮針對這一特點,加強體系化的知識產品和服務,或者對多媒體化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加工,便于學生學習使用。針對部分大學生呈現出偏向有聲閱讀的特點,圖書館在電子圖書的基礎上,應利用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實現圖書的有聲播放,從而滿足不同使用場景的閱讀需要。
2.2.3 知曉途徑
使用知識付費產品等信息獲取來源(多選)主要以網站宣傳、微信推送和親友推薦為主,分別占比54.17%、53.47%和34.03%;在被調查者中他們主要通過網站宣傳、微信推送、親友推薦獲取知識付費產品的相關信息。調查顯示,互聯網傳統的口碑宣傳和病毒傳播模式并不占優勢,說明在面向校大學生的知識產品推廣,需要更多的使用學生關注的門戶網站進行通知宣傳,并進行微信平臺主動推送信息等便捷式渠道,才能獲得在校大學生的廣泛關注,而依靠病毒式傳播和裂變的方式并不符合學生的使用習慣。這與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不高,信息獲取的范圍較多來自校內或官方平臺、親友推薦等原因有關。
2.2.4 用戶黏性
大學生以碎片化時間使用為主的,占比68.75%;安排固定時間學習的只占31.25%。每次使用少于40 min的被調查者占比80.56%。在調查“你每次愿意為知識付費花費的金額”時,選擇50元以下的大學生占比64.89%;50~100元之間的大學生占比27.08%;100元以上的占比9.03%。可見該校學生使用知識付費的時長和費用還不是很高,大部分學生還是停留在接觸過但不是很深入階段。
2.2.5 單次使用時長和付費意愿
單次使用時長在10~20 min最多,占比為31.25%,大概相當于閱讀一篇3 000~8 000字的文檔,因此針對該校學生的知識服務產品單次使用時長應當集中在這個范圍。單次付費意愿以50元以下為主,單價較低,因此圖書館可通過教育部門聯采談判和集中采購的方式,積極采購優質的數據庫,方便大學生獲取數字資源,有助于調動大學生使用線上產品的積極性,滿足知識服務的需求。
2.2.6 選擇動因
在知識付費服務的選擇方面的重視程度,依次排序是:現實中不好找的資源、提供者是否專業團隊、平臺操作的便捷性、運行很流暢。可見知識付費服務的稀缺性和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是吸引讀者的第一要素,并且能夠讓讀者學到知識、獲得技能提升是第一選擇,其次才是系統可用性和交互性等因素。
2.2.7 滿意度調查
在影響滿意度的相關因素調查中,發現知識付費服務的內容質量和平臺的可用性是讀者最關注的,其次是定價和售后。對知識付費服務不滿意的因素調查中,調查者認為內容質量不好、價格略高、系統使用體驗不好等是導致不滿意的重要原因。可見,知識付費服務的內容質量是影響大學生是否使用的最關鍵的因素。
2.3 研究啟示
2.3.1 大學生對知識獲取的途徑更加多樣化
知識付費服務相關的互聯網產品日趨多元化,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傳統的途徑,而是朝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更偏向于通過知識付費產品解決實際的專業學習等方面的問題。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初度付費意愿較易受到“意見領袖”、感知成本、感知質量、感知易用性等方面的影響[4]。
2.3.2 大學生對知識的質量有更高的要求
大學生愿意為專業的知識付費,對平臺提供的知識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點,知識付費產品從商業財經、技能類型不斷向各個細分領域擴張,不斷滿足消費者的特定內容的需求。因此,對知識質量的要求,體現出大學生對垂直化知識付費平臺更加青睞,這類平臺更專注某一領域,專業性強,受眾面也比較窄,往往針對某一方面的問題能進行深入研究。
2.3.3 大學生獲取知識的習慣受到同齡人影響
大學生在選擇在線知識付費產品方面,受同齡人影響非常明顯,對知識對象的可交換性,以及在朋友之間樹立較正面的形象方面更看重。因為大部分大學生住校,人際交往比較簡單,且處于年輕的一代,更容易接收新信息和新觀念,并愿意為之改變。他們日常更新社交網絡非常頻繁,希望通過轉發朋友圈獲得更多人的點贊和評論,以此樹立正面的形象和獲得同齡人的認同感等。
本次調研的樣本數量和對象范圍還不夠全面,目前樣本中大專、文史類學科的學生占較大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擴展調研的對象和進行多樣化的數據分析等。
3 對圖書館服務轉型的啟示
通過對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信息行為的研究,對圖書館在知識服務轉型方面有所啟發。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需要通過知識管理和知識挖掘的方式,向讀者提供創新知識服務[5-6]。
3.1 通過打造社群了解讀者需求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知識服務,更需要關注讀者信息行為,主動嵌入到讀者的網絡社區。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在知曉途徑上,除了通過官網和微信的宣傳和推送外,主要是通過朋友圈和微信好友轉發的方式獲取。因此圖書館主動嵌入社群,廣泛收集讀者需求,實時交互資源推薦方面的信息,提供多媒體的信息互動,能拉近讀者與圖書館的距離,可以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增加圖書館在讀者中的美譽度[7]。
3.2 文獻資源的打造從“求全”到“求精”
知識管理中“以人為本”管理理論與實踐得到進一步體現。人成為知識管理的對象,也是知識管理的目的。圖書館應該改變傳統的“求全”的觀念,轉向“求精”,然而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是專注在垂直化的知識領域,并不斷做深做精,用高質量知識內容增強讀者黏性[8]。在調研中發現,大學生使用目的主要是課堂知識補充、個人興趣愛好、職業技能提升等,因此個性化地針對特定人群的知識服務才更能有效吸引讀者。
3.3 文獻傳播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出擊”
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出其管理的潛能,將知識資源和對應的管理方式相結合,對各類知識管理進行合理利用,促使圖書館資源優勢的最大化[9]。可以通過利用微信公眾號等社群平臺發布和共享書評、文摘、讀書筆記;還可以通過朗讀亭或已有的線上平臺廣泛傳播讀書心得。
3.4 溝通從“單向”到“雙向”
圖書館可以通過舉行線上、線下讀者交流和座談活動,了解讀者信息需求。如定期舉辦讀者座談會和打造讀者俱樂部等方式了解讀者閱讀需求;舉辦現場購書和校內書展等活動獲取讀者薦購需求等;舉辦各類公益講座,進行資源宣傳推廣活動。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圖書館會定期舉辦讀者座談會、讀書沙龍等方式了解讀者閱讀需求;組織師生參加校內外書展,聽取師生建議;舉辦各類公益講座,進行資源宣傳推廣活動等。圖書館聯合第三方公司或上級機構,舉辦各類知識技能競賽,比如影評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加強讀者黏性,充分發揮圖書館第二課堂的作用。自2016年至今,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圖書館組織師生多次參加行業內的全國、全省的比賽,共計獲得一、二、三等獎、優秀獎、入圍獎和優秀組織獎等160余項。
4 結語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可以借鑒知識付費平臺的知識管理模式開展知識挖掘、知識管理和知識創新服務[10]。讓圖書館形成一個生產、傳播、更新的運行鏈條,使運行的三個階段依次交替、循環往復,從而形成連續不斷地正反饋過程。并通過服務改進,打造屬于圖書館的知識生產、傳播和更新的“三階段閉環模式”,為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讀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知識付費[EB/OL].(2016)[2022-10-1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E4%BB%98%E8%B4%B9/20788292?fromModule=search-result_lemma-recommend.
[2] 陳功.基于用戶滿意度的知識付費平臺用戶持續付費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0.
[3] 艾媒咨詢.2022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趨勢:知識付費產品持續向多元化、縱深化方向發展[EB/OL].(2022-07-08)[2022-10-14]. http://news.sohu.com/a/565259914_120536144.
[4] 屈泳翰,楊梅.“使用與滿足”視域下用戶知識付費動因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8):1-3.
[5] 陳茫,張慶普.我國知識服務研究的演進歷程知識圖譜與研究態勢探討[J].情報資料工作,2018(2):80-91.
[6] 劉詠梅,王琦.彭連剛.中國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綜述與趨勢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31-37.
[7] 陳艷.國內高校圖書館微視頻服務現狀與建議—基于985工程高校圖書館的調研[J].圖書館學研究,2015(12):21-25.
[8] 羅琪.“理想國”知識付費業務的路徑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21.
[9] 孫悅.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
[10]都平平,李雨珂,郭琪,等.富媒體環境下新一代高校圖書館戰略規劃中的知識管理框架[J].現代情報,2017, 37(8):92-97.
基金項目: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21年度校級課題“大學生在線知識付費信息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2021G09);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22年青年課題“高職院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研究”(項目編號:2022QN09)。
作者簡介:陳艷(1982-),女,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