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各行業傳統的運行模式普遍遭遇了歷史性變革,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1]。“互聯網+”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拓寬了管理渠道,創新了管理方法,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這種管理模式展現出了“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優越性、智能性、便捷性。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模式發生了改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在新的發展理念和時代背景下,必須進行深層次變革[2]。高校培養的大學生是即將進入社會的青年骨干,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培養與管理時,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充分運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培養學生運用信息系統、依靠“互聯網+”進行高效學習、高效自我管理的能力,拒絕學生與社會脫軌。“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是在“互聯網+”普及下發展起來的新型管理模式,是信息時代進行高校學生管理的新要求,具有時代的特征與優勢。
1.打破時空限制,傳遞與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互聯網因其本身具有的即時、開放、共享、無時間與場所限制等特性,為學生管理工作提高了效率。如在發布信息、通知、公告等即時性較高的管理活動時,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準確無誤地將信息傳達給學生,避免了口口相傳、碰面轉告、漏傳信息、誤傳信息或理解錯誤等信息傳遞出錯、延時的問題。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校外信息,信息來源不再單一,耳聞目睹不再閉塞,校園不再是所謂的“象牙塔”,這為學生管理工作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助力。
2.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僅是一屏之隔。相較傳統的口口相傳與面對面溝通,“互聯網+”打破了時空地域的限制,管理人員隨時隨地進行管理與溝通,無需進行現場會議或宣講,如QQ、電子公告欄、MSN、微信、企業微信等工具軟件,管理者既可實時召開會議,也可實時地查看學生的問題、回答學生的問題、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群組的建立尤其能體現這一管理方式的優勢,在當前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大多數管理者都會建立自己的管理群,以提高管理效率。
3.現實與虛擬并驅,管理更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管理是責任也是藝術,管理好學生的行為、思想、學習是一種職責,而抓住學生的特征并充分利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管理則是一門藝術。“互聯網+”視域下的學生管理模式充分運用了現實環境的實際性、客觀性與虛擬環境的即時性、互動性、多媒體性等特性,為管理者創新了管理方式,更易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管理者可以從學生的朋友圈、動態更新、留言等信息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生活近況,傾聽學生的心聲,為有困難的學生及時提供幫助。
1.利用信息系統輔助進行學生管理。學生管理始終是教育教學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包括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互聯網+”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為高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事務管理提供了快捷、有效的管理渠道,如報到、繳費、充值等全校性行為及學生休學、復學、請假、評獎評優等個性化行為都可由學生在信息系統進行申請、填報,管理者只需進行統計與后期的處理工作,減少了學生到處找人的麻煩,也減少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2.利用軟件工具進行信息互動。較傳統的班會、座談會、電話等形式的學生信息互動管理方式,教師可充分運用公眾號、論壇、班級網站等新軟件工具開展學生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師生間實時進行信息互動、溝通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教師更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時效性。
3.利用虛擬世界與學生進行非面對面溝通。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點任務,是否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傾向,即時、有序地管理好學生,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可在互聯網虛擬平臺上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或參與到學生的網絡活動中,拉近與學生的思想距離,而學生與管理者也無需面對面談話,能有效緩解學生面對面的緊張情緒,使學生輕松無壓力地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也能讓學生管理工作者在與學生的不斷溝通和探討中隨時調整管理策略。
4.利用平臺工具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管理。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個體,根據學生平時自我管理約束力、時間觀念、學習自覺性程度的不同,管理者可以利用各類教育管理平臺分類設置不同的管理條件,對平時自我約束力較差的學生設置更多條件,如在對該類學生的實習管理中,利用實習管理平臺更加關注該類學生的簽到次數、日志數量、月報提交情況,個性化管理學生動態,提高學生管理的質量。
1.學生思想健康方面。互聯網資源之龐大,傳輸速度之迅速,不僅豐富了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互聯網雖然具有前瞻性和開放性,但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那些隱蔽的、錯誤的觀念會潛移默化地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沖擊,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學生接受并享受不勞而獲的體驗,想要改變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互聯網浪潮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高校學生管理者而言,處處是機遇,也處處是挑戰。
2.學生責任意識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家各戶把網絡當成了家庭生活的標配,網絡中的大千世界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其中無法自拔,學生的道德意識、擔當意識、紀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等越來越淡薄[4],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接觸科技發展成果是理所應當的,但他們的自制力、分辨力還不完善,當學生沉浸于網絡時,學生的責任意識會降低,這為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增加了難度。
3.學生習慣養成方面。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教室、走廊、食堂等地處處可見玩手機的學生,學生抵擋不了網絡的誘惑,不僅耽誤了學業,也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5]。在網絡中,學生可以找到任何學習所需要的答案資料,學生把網絡當成了最好的搜尋答案的場所,不用思考、不用技巧,只需會搜索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學習行為。長此以往,學生會習慣于在互聯網中學習,習慣并依賴于在互聯網中尋找答案,不費腦、不費時,輕松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一旦離開網絡,學生將不會學習、不會思考、不會解題、不會寫字,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正常思維與行為習慣的養成。
4.學生社交方面。學生是一個群體,群體中的生活和學習離不開溝通和表達,但在網絡時代,學生可以完全脫離面對面的情境交流,由網上溝通替代絕大部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學生長期進行網絡社交,離開網絡之后,不能與現實世界中的人正常溝通、交流,表現為“心里有話,但表達不出來或表達不正確”。這些現象降低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逐漸呈現孤立化特征,產生孤僻、緊張等溝通障礙[6]。
傳統的學生管理觀念中,管理者往往代表著權威,充當著主導者的角色,以面對面管理為主。而在基于“互聯網+”的管理模式中,管理環境不再只是現實世界,管理者要充分發揮線下管理和線上管理的優勢,轉變權威代表者的角色,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接受信息社會中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方式、交流方式、相處模式,與學生亦師亦友亦網友,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有效溝通、高效管理。
互聯網時代的學生管理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高校建設一支政治觀念強、業務能力精通、紀律嚴明、作風端正、品德高尚、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專業學生管理團隊是時代的要求。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直接管理者,不僅要能利用線下班委管理團隊,也要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多層次、多角度地了解班級學生的生活動態和思想動態,助力學生成長成才[7]。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圖像識別等技術逐步完善了智慧校園的功能。學生出入校園、學生宿舍、圖書館等場地,使用充值飯卡、水卡、網卡等功能可通過人臉識別或校園一卡通迅速完成,高效且錯誤率低。
學生管理是教學運行管理的重點工作,學生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多媒體性、系統性,將學生事務性管理進行平臺化,即在信息平臺處理學生的學籍、成績、日常報修、充值等事務;學生思想管理數據化,學校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與教育;學習管理精細化,學校將每個學生的學習任務按時間碎片劃分成子任務,各個碎片的子任務之間關聯性不大,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子任務的學習;就業管理智能化,學校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課程學習情況、個人性格、就業傾向等進行崗位推薦。
在學生管理中,管理者管理思維的互聯化及管理方式的聯網化是“互聯網+管理”能在學生管理中立足并得到充分發揮的主要原因。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道路上,部分年紀較長的管理人員習慣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往往使“互聯網+”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管理系統成了“雞肋”式的存在,因此,互聯網化管理者是當前“互聯網+”視域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下的管理系統層出不窮,人事系統、學工系統、辦公系統、成績系統、學籍系統、電費系統、水費系統、餐費系統、網費系統等各類管理系統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大眾視野,管理部門各自進行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導致管理系統繁多、用戶名與密碼成堆、使用者疲于在各種系統間進行切換登錄,因此,各管理系統的兼容化是高校在進行信息化統籌建設時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的管理對象主要是學生,包括學生的學習管理、生活管理、行為管理等日常管理,學生的習慣是在日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學生的習慣來源于周圍的同學、父母、任課老師的言行及自身對新事物的認知。對于大學生來說,接受新事物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要從新事物中分辨出好與差、可行與否卻是比較困難,如上網行為、游戲行為、借貸行為等。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既是科技發展的成果,也存在眾多隱患。高校要想用好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管理好學生,就需要對管理方式進行美育化,把美育帶進課堂、帶進學生的日常生活,讓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思維美等向上、向善的美育化管理成為管理的主流,讓學生管理成為一門藝術。
學生管理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接觸事物的廣度與寬度各不相同,認同并接受統一管理的程度也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雖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與新的途徑,但學生管理工作者還應主動探索與挖掘“互聯網+”的優勢,組建信息化的專業管理團隊,積極實踐、創新方法、美育校園、心系學生。學生管理工作者在探索中創新管理模式,貼近學生需求,以更能適應對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管理,在實踐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加適應“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管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