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海霞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外中資企業蓬勃發展,高職院校承擔著為海外中資企業培養既懂中國文化又懂專業知識的外籍職業技能人才的任務,對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是實現這項任務的主要途徑之一[1]。適應是個體成長和發展的前提,心理適應是心理健康的基礎,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影響其學業成功和生活質量的關鍵,掌握其心理適應水平有助于高職院校留學生管理部門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工作。
本研究選取江蘇泰州某高職院校的來華留學生為研究對象。該高職院校是國家首批雙高建設院校,是江蘇最早招收留學生的高職院校之一,招生人數多,學生生源種類多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樣的方式對大一、大二、大三的來華留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23份,回收問卷116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4.3%。男生63人,占54.31%,女生53人,占45.69%。大一40人,占34.48%,大二38人,占32.75%。大三38人,占32.75%。
《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被廣泛地應用于跨文化心理適應的測量,該量表是我國學者測量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態最常使用的測量工具。該量表采用5級評分制,本研究中,被試標準分在53分(不含53分)以下為心理適應良好;53~62分為心理輕度不適應;63~72分為心理中度不適應;73分以上為心理重度不適應。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lpha 系數為0.718,大于0.7,這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
通過對116名高職來華留學生樣本數據分析,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測量值最低值為40、最高值為74、均值為51.86、標準差為8.598;其中有58名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良好,占總人數的50%;有42名留學生心理適應輕度不良,占總人數的36.2%;有15名留學生心理適應中度不良,占總人數的12.9%;有1名留學生心理適應重度不良,占總人數的0.9%。結果表明,50%的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適應不良現象。
為了檢驗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男生的心理適應測量值均值為50.51、標準差為8.09,女生的心理適應測量值均值為54.16、均值為9.03,女生的心理適應測量值高于男生,且存在顯著性差異(t=-2.25,P=0.026<0.05)。這表明高職來華留學生女生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比男生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更為嚴峻。
為了檢驗不同年級的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檢驗并進行事后多重比較,結果顯示,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在年級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F=4.025,P=0.02<0.05)。大一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測試均值為52.03、標準差為7.85,大二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測試均值為49.05、標準差為8.49,大三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測試均值為54.50、標準差為8.79。經事后多重比較發現,大三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測試均值顯著高于大二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測試均值(P=0.005<0.05)。這表明,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存在年級差異,大三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比大二年級學生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嚴重。
為了檢驗不同年齡段的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是否有差異,被試最小年齡為18歲,最大年齡為29歲,故本研究將年齡分為四段,分別為18~20歲、21~23歲、24~26歲、27歲~29歲,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四個年齡段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在各年齡段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F=0.230,P=0.875>0.05)。各年齡段的心理適應測試均值雖未引起顯著性差異,但從總體數據上看,高職來華留學生年齡越大,心理適應狀況越好。
為了檢驗高職來華留生所擁有中國朋友的數量是否影響其心理適應狀況,本研究將高職來華留學生所擁有的中國朋友的數量分為三個級別,小于3個中國朋友的為擁有較少中國朋友、擁有3~10個中國朋友的為擁有中等多的中國朋友、大于10個為擁有較多中國朋友,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擁有中國朋友數量的多寡不顯著影響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F=1.653,P=0.196>0.05)。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在擁有中國朋友數量多少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數據顯示,擁有較多中國朋友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較好。
為了檢驗來自不同國家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來自七個國家的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進行差異性檢驗(F=0.700,P=0.650>0.05)。結果顯示,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在國別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F=0.700,P=0.650>0.05)。
分析調查結果可知,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狀況較為嚴重,高職來華留學生群體中,有36.2%的人心理輕度不適,12.9%的人心理中度不適,0.9%的人心理重度不適,這表明有50%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這與以往大部分的研究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50%左右的來華留學生存在心理適應不良現象[2]。本研究針對調查結果作出了如下解釋:主觀上來看,類似于國內大學生,大部分留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此階段留學生的心理自我走向成熟,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容易產生沖突,留學生遇到各式各樣成長性的問題給心理帶來壓力;客觀上來說,當前高校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夠,以該所高職院校為例,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活動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服務都沒有對來華留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由于教師雙語能力的不足,留學生漢語水平較低及留學生與中國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不完全一樣等原因,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較低。丁學忠也認為當前高校來華針對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供給能力不足。
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在性別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比男生的更為嚴重。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朱國輝、周楠、陳秀瓊等人對不同類型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的研究均顯示,女生的心理適應不良值高于男生,這可能與女生的個性特點相關,相比于男生,女生的情感體驗更為細膩豐富,對環境的感受性和敏感性更強。
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在年級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大二學生(來華時間19~24個月)的心理適應狀況較好,大三學生(來華時間24~36個月)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最為嚴重。朱國輝的研究表明來華留學三年的學生心理適應狀況最差,來華1~6個月的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較好。周楠的研究認為來華13~18個月和 24~36個月的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最差,19~24個月的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最好。本研究結果與來華24~36個月的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較差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U型曲線理論認為,旅居者在新環境中經歷蜜月期(1~6個月)、沮喪期(6~12個月)、恢復期(12~24個月)、適應期(24個月以上)四個階段。根據U型曲線理論,大一的學生經歷蜜月期過后的沮喪期,心理適應狀況較差;大二年級的留學生經歷恢復期,此階段的對環境較為熟悉,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心理適應較好;大三的學生雖然對生活比較適應,但學業壓力、就業壓力隨之而來,對前途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更為恐懼,給心理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在年齡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測量數據顯示,年齡越小,心理適應問題越多,這與朱國輝、周楠、陳秀瓊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對該結果的解釋為,這與心智是否成熟有關。一般來說,年齡越小,心智越不成熟,處理困難和壓力的經驗和技巧相對不足,當面臨相似的挑戰和壓力時,年齡偏小的留學生心理壓力越大,但心智的是否成熟與年齡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系,所以這是導致差異不顯著的原因。
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在擁有中國朋友多寡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從測量值上看,擁有中國朋友數量越少,心理適應不良狀況越差。陳秀瓊等人的研究顯示:朋友數量的多寡顯著影響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中國朋友越多,心理適應狀況越好。較多的中國朋友能促進留學生心理適應,主要原因有:首先,擁有的朋友越多,可能來華留學生的個性越外向。研究表明,外向性能夠促進旅居者心理適應[3]。另外,擁有中國朋友越多,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社會支持也就越多,有效的社會支持是促進心理適應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差異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該校的中外學生分開管理模式導致中外學生交流的深度不夠。
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況在國別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從測量數據來看,剛果(布)和埃塞俄比亞的留學生的心理適應不良情況較差,這可能與文化距離有關。研究表明,當個體的母國與東道國的文化距離越大,個體的心理適應就越困難。然而,中國的大學環境相對自由,自主性較強,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由支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和生活,這是非洲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心理適應沒有引起顯著性差異的原因。
本研究發現,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水平的測量均值為51.86(標準分<53分),總體心理適應水平未達到不良狀況,心理適應不良狀況的檢出率為50%。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水平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具體表現為男生的心理適應水平顯著高于女生,大二年級留學生的心理適應水平顯著高于大三年級的留學生。高職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水平在年齡、擁有中國朋友多寡、國別方面差異性不顯著。高職院校應該加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高校留管人員在日常管理中應該重點關注女生和大三學生群體,高職來華留學生在遇到心理困難時應該主動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