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欣,邱小健
(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西贛州 3410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1]。“雙減”政策實施后,基礎教育變革迅速而又復雜,給教師工作帶來許多新變化,增加了教師工作的不確定性,教師面對帶有不確定性以及模糊性的教育變革,容易產生焦慮[2]。教師焦慮不僅給教師帶來負面影響,還影響“雙減”政策的實施效果。由此,本文將探索“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焦慮的表現,分析教師焦慮的影響,提出對應的化解策略。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狀態,指的是個人對即將來臨的未知情況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情緒狀態。焦慮作為一種一般情緒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教師也不例外。在已有研究中,教師焦慮被認為除了具有一般人的普遍焦慮意蘊外,還有其獨特的內涵,即“由教育教學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一種擔憂的期待,也是教育意義迷失和教師角色認同危機的外在表征”[3]。“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師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增加,比如教師作為課后服務的主力軍,該如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雙減”政策對學生作業的新規定,教師如何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保障教學質量。
教師的教學焦慮是指教師在準備、執行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教學焦慮產生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情況、教學成果和教學情境的不確定,表現為緊張、不安和擔心等情緒[4]。“雙減”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思考如何進行更有質量的教學,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雙減”政策對作業的總量和時長都有明確的規定,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不是單純減少作業量,教師要科學設計作業,結合學生和學科的特點設計有質量的作業。科學設計作業還處于探索的過程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和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能擔心當前設計的作業發揮不出作用,對教學效果感到擔憂,增加了教師對教學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產生教學焦慮。
時間焦慮指的是一種因時間流逝而產生緊張、憂慮、擔心、焦急以及恐懼的復雜的心理情緒。主要表現為對工作超時、過度勞動、難以有效管理和掌控時間等狀態的焦慮[5]。“雙減”政策推進過程中,有教師反映工作時間相較過去有所延長,增加了很多壓力和“隱形負擔”[6]。“雙減”政策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課后服務,并且要保證課后服務的時長和質量。教師參加課后服務使得教師的在校工作時間相較以往有所延長。教師還要保證課后服務的質量,除了學業指導外,要提供豐富的文娛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導致教師的工作量增加。除了課后服務帶來的負擔,以往的課程設計、教學任務和作業設計都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重新進行思考。可以看出,“雙減”提出的教育新要求讓教師工作總量增加,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工作,部分教師需要利用下班后在家的時間處理工作。超時的工作和過度的勞動是令教師產生時間焦慮的主要因素。
適度的教師焦慮可以激發教師改進教學現狀的動力,教師焦慮過高可能引起教師對教育工作的過度擔憂,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憂心忡忡、過于緊張,這種高水平的焦慮狀態不僅會降低教師的工作效率,而且可能對教師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具體來說,過度教師焦慮容易對教師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降低自我效能、產生職業倦怠[7]以及損害教師健康[8]。
自我效能是人對自己實現行為目標的信心,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教師的自我效能是教師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些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是教師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比較高的教師,認為自己能成功完成某些成就行為的信念感比較高,所以,對于自我效能感較高的教師來說,能夠比較容易地結合個人對自身能力的判斷來設計適當的目標,根據目標制定相應的計劃,并且有效地實施計劃,從而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對于自我效能感較低的教師,對自身能力的主觀感受可能過低,認為自己的能力較差,缺乏自信心,在工作當中可能就不敢爭取,害怕面對挑戰。教師焦慮源自于教師對教育教學變革之中的不確定性感受,教師焦慮過高,容易讓教師陷入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擔憂、不安和恐慌之中,擔心無法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對個人的工作能力產生懷疑,降低對專業能力的信心,從而導致教師難以保持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
教師有焦慮情緒是教師工作倦怠產生的一個原因,教師焦慮的程度越嚴重,其工作倦怠的程度就越高[9]。職業倦怠指的是個人對工作失去興趣、產生厭惡情緒、在工作中感到身心俱疲的狀態。教師是一個較為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群體,屬于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表現為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難以從教育工作中獲得幸福感、成就感,缺乏對工作的興趣和工作熱情。教師職業具有情感性的特點,當教師處于過度的教師焦慮之中,不僅是對教師情緒的一種不良消耗,讓教師感到疲憊,而且會降低教師的自我效能,使教師懷疑個人專業能力,難以從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引發教師對工作的厭惡,產生職業倦怠。可見,教師焦慮導致了教師工作倦怠。
過度的教師焦慮容易對教師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損害。焦慮除了存在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情緒反應,往往還伴隨著心跳過快、胸悶氣短或者血壓升高等不良的生理現象。過度焦慮是一種負面的情緒狀態,教師長期處于擔憂、恐慌的狀態當中,會對教師的精神產生更多額外的消耗,更容易讓教師感到疲憊。長期處于焦慮狀態當中,可能會使教師焦慮從一種基本的情緒反應轉變為病理性焦慮,從而導致神經功能紊亂等情況發生。健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是教師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強力支柱,如果教師長期處于焦慮的情緒狀態之中,一方面,不利于教師保持健康心理狀態,降低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教師焦慮可能由情緒反應演變為病癥,對教師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總之,過度的教師焦慮不利于教師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過度的教師焦慮既容易對教師日常工作產生消極影響,降低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又妨礙教師的正常生活,還很可能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甚至在教師與學生的交互過程中影響到學生。可見,有必要采取恰當的措施幫助教師化解焦慮情緒。
化解教師焦慮需要教師積極地進行自我調適,教師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來化解自身焦慮情緒。第一,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心理素質。在“雙減”落實的過程當中,教育面對著如缺少師資力量、教師能力不足等問題,要真正發揮“雙減”的積極作用,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10]。教師化解自身焦慮可以提高自身素養以應對更高的工作難度和工作強度。提高自身素養就是要提高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教師提高心理素質,心理承受能力變強,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就不容易過分恐慌和擔憂。教師還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這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能力和敏銳的政策感知。新政策背景下,教師想要從容不迫地適應新的教育環境、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深入把握學科專業知識,還要加強對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教育政策的分析,“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把握政策走向,讓自己免于在新政策帶來的教育變革中慌亂無措、無所適從,陷入過度焦慮之中。第二,調整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指的是個人對自身的洞察和理解。教師陷入過度焦慮,可能是教師對自我認知存在偏差。教師應該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進行適當的自我評價,這樣才能合理制定目標,達成目標帶來成就感能減少焦慮情緒的產生[11]。過高和過低的自我評價都是教師自我認知存在偏差的一種表現,教師沒能形成清晰的自我認識,不利于教師焦慮的化解。如果自視甚高,教師可能會沾沾自喜,停滯不前,或者制定無法完成的目標,在失敗中受挫,產生焦慮。自我評價過低的教師可能會因為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而缺少自信,對工作感到恐慌和擔憂,從而滋生焦慮情緒。
要想真正化解教師焦慮情緒,僅靠教師個人的努力還不夠,學校需要為教師創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適當減輕教師工作壓力,化解教師焦慮。
對教師進行評價主要是為了考察教師的工作效果。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能客觀了解教師的工作情況,分析出教師工作的優點與不足,起到指導教師改進教育工作方式的作用。但前中小學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著過于繁瑣、評價導向以學生成績為重等問題,不能適應“雙減”政策,增加了教師的負擔,所以要優化中小學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減輕教師的評價負擔和競爭壓力,從而化解教師焦慮[12]。復雜的評價指標容易令教師在工作中受限,一言一行仿佛都在一定標準之下,工作的自由度不高,而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指標,更是容易讓教師擔憂教學效果。不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阻礙教師的教育工作,使教師產生焦慮。學校要對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進行適當改進,化解教師焦慮,促進教師健康發展,助推“雙減”落實。
“雙減”政策要求學校提供課后延時服務,教師作為課后服務的主力軍,工作時間較之以往有所增加。教師是一個有很多隱性工作的職業,學校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度可以有效化解教師的時間焦慮。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師靈活安排上下班時間,增加教師自由時間,提高教師工作自由度,便于教師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規劃,這樣能夠有效減輕教師在校內的工作壓力。教師容易產生時間焦慮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工作時間過長,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休息的時間不夠。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度,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每位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對教師上下班時間進行個性化的調整,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教師因長時間持續工作而壓力過大的問題,有助于化解教師焦慮。教師對時間的規劃更加自由,可以讓教師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提高教師工作質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焦慮普遍存在,這說明教師焦慮是個范圍較大的群體性問題。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焦慮產生的消極影響說明教師焦慮應該得到化解。教師焦慮來源于各個方面,只依靠教師的個人力量無法真正化解,除了學校的努力,還需要來自社會力量的支持,學校與社會要形成合力,為教師構建更加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給予教師更多理解和實質性的幫助,真正化解教師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