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 215104)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網絡的廣泛普及引發了技術、社會、思維等維度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土著”,他們追逐網絡潮流,在網絡平臺彰顯個性。深入剖析網絡的演變規律,準確把握大學生在網絡時代思想行為和需求側的變化,能為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那么,網絡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側發生了何種嬗變?如何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本文將圍繞以上問題展開探討。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1]。網絡具有去中心化、草根性、便利性、迅捷性等特征,契合了年輕群體的需求,并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與思維習慣,大學生的需求側發生了嬗變,迫切需要優質的網絡資源供給。
有學者調研發現,“00后”大學生的電腦擁有比例是“90后”的3倍,手機擁有比例則高達8倍[2]。不同于“80后”“90后”,“00后”大學生具有更強的網絡社交、網絡學習、網絡消費等能力。與此同時,其學習需求亦發生了嬗變。首先,熱衷于碎片化學習。碎片化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表征,大學生比較傾向于利用短暫的碎片化時間,學習零碎知識來充實自己,集腋成裘。碎片化學習呈現兩點特征:一方面,學習時間的碎片化。網絡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學習不再局限于圖書館、教室等場地,處處能學、時時能學成為大學生的新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檢索的碎片化。盡管傳統的教師傳道、解惑具有系統性,但缺乏便捷性。網絡時代,信息無處不在,大學生習慣利用檢索工具進行碎片化學習,比如利用有道詞典查閱單詞。其次,熱衷于個性化學習。“00后”大學生出生、成長于物質豐富的時代,他們不再過多地追求物質的滿足,而是增強了對精神層面的追求,特別注重個體的情感體驗與價值實現。這就導致每個人的學習需求各不相同,對同一節課不同知識點的反應各異。最后,熱衷于接受新知識。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多,一些重復供給、陳舊、毫無新意的內容很難激發他們的興趣。他們會在網絡上如饑似渴地汲取“營養”,尤其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探索和發現表現出極高的關注度和興趣度。
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黨群部門人員等思政工作者都是供給主體,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循序漸進開展的有力保障。面對網絡時代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弊端逐步暴露。首先,供給形式單一、僵化。盡管當前已步入網絡時代,但很多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教學方法仍停留在“單向灌輸”階段。比如,思政課教師照本宣科,忽視學生主動學習的需求;黨課、主題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教育活動僅限于以PPT、板書等為輔助手段開展,供給形式未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其次,供給內容枯燥陳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中學和大學,但目前高校思政課的很多內容與中學重復,也就是說,存在重復供給與產能過剩的情況。許多供給的內容多年一成不變,案例反復出現,因此,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加之大學生在日常交流中廣泛使用網絡潮語,比如“扎心了,老鐵”“YYDS”“躺平青年”“佛系”等,而思政工作者對網絡新潮、新詞了解甚少,這加深了二者之間的“網絡鴻溝”。最后,供給平臺建設滯后。一些高校雖然緊跟時代步伐,建立了思政網站、“三微”平臺(即微博、微信、微視平臺),但傳播的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歸根結底,源于平臺建設滯后、內容更新緩慢。一些高校的平臺創新局限于形式創新,內容上卻是“新瓶裝舊酒”,官方微博、校園BBS論壇、網絡思政講堂等平臺只是機械地搬運傳統內容,缺乏理念和內容創新。盡管平臺專欄填滿了內容,但這種內容是毫無營養的,只是一些陳舊的公告和空洞的理論,難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調動其積極性。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經濟改革發展戰略。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針對經濟發展需求,完善供應鏈、產業鏈,提高供給質量,優化要素配置,實現供給體系與需求結構相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是一種思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啟示。在網絡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側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要求思政工作者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優化供給質量,提高供給的信度和效度,精準施策,“重點滴灌”。
思政工作者是網絡供給的主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量。面對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倘若思政工作者不能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主動學習網絡知識,那么,其思想便會僵化、能力便會退化、知識便會老化,就會與大學生的需求相背離,進一步加劇思想政治教育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網絡素養。所謂網絡素養,是指人們面對網絡信息時,理解、選擇、評估、質疑以及思辨的反應力。有學者指出,在網絡時代,思政工作者要有針對性地提高“4C”能力,即溝通交互(Communicate)、內容設置(Content)、情報獲取(Capture)以及數據挖掘(Compute)的能力[3]。網絡素養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高校管理部門可以采用舉辦專題培訓班、訓練營、研討會等綜合舉措,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網絡素養,增強“4C”能力。這要求思政工作者首先要打破傳統教育理念,改變自上而下“灌輸”的育人方式,建立網絡思維范式,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探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方法、路徑。其次,思政工作者要精準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話語偏好。思政工作者要尊重學生的話語表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話語展開溝通交流,使晦澀難懂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思政工作者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網絡需求精準施策,傳播接地氣、有營養的鮮活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的親和力。再次,思政工作者要提高網絡駕馭能力。思政工作者要有“洞若觀火”的能力,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與甄別,深度還原和解讀網絡事實,既要“正本”,又要“清源”,摒棄“假丑惡”,弘揚“真善美”,嚴控信息源頭,做好“把關人”,引導學生識別網絡謠言,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講好中國故事[4],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最后,思政工作者要樹立主體學習理念。在信息更新速度極快的網絡時代,思政工作者更需要激發自身在網上探索、鉆研的主動性和專業性,不斷學習、實踐,“活到老,學到老”,努力成為“技能強、素質高、知識全、網絡精、專業硬”的全能型、高素質人才。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斷創新,雨課堂、云課堂、VR、慕課、微課等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手段終究是起輔助作用的,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新技術而忽視內容。無論網絡技術如何更替,“內容為王”都應是每位思政工作者堅守的底線。“伴隨著媒體融合的進程,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在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過程中善于優化增量、盤活存量,不斷化解結構性矛盾,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成為一池活水”[3]。一方面,優化增量,輸入新鮮血液。有別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時空界限,網絡具有即時性、共享性、開放性等特征,突破了紙質媒介的局限,使得大學生獲取內容的途徑更加便捷,為其就地學習提供了契機。但學習的實效取決于供給的質量,源源不斷地輸入新鮮的血液才能引起大學生的持續關注。網絡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事件發生,對反映時事、生活中發生的典型案例的分析遠勝于空洞的說教。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或直播等形式,隨時隨地為學生解讀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啟迪學生。比如,很多大學生在朋友圈轉發《覺醒年代》,思政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契機,錄制微課和撰寫微信公眾號文章,分析《覺醒年代》為什么“火出圈”,回答大學生關心的問題。增量不能局限于教師層面,大學生也是供給主體。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需要學生身臨其境,參與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面對網絡熱點事件,不同的學生觀點各異,思政工作者可以設置情境,組織學生錄制短視頻談談對網絡熱點事件的看法,篩選積極、正面的短視頻上傳至網絡思政平臺,在供給資源的同時,營造良好的意見氛圍。另一方面,盤活存量,避免供給過剩。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中小學不同階段。中小學以學習基本知識為主,大學階段如果還是泛泛而談、重復供給,就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疲勞。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廣度還是寬度,都要突出區別,既要充分借鑒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科技為助力,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傳播活力,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要打破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從專業課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共畫同心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化育人模式。比如,蘇州市職業大學依托蘇州改革開放前沿的地域資源,充分借助融媒體技術破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礙和局限,探索出一套“專業+思政”的“雙主體”育人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打開了新思路,既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又彰顯合體后“有趣的思想”,實現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
科技創新是一個動態過程,但無論如何,其價值旨趣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5]。在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與平臺資源供給呈現失衡的現象,因此,建立寓管于網、寓教于網、寓學于網、寓服于網的思政一體化平臺成為思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傳統網絡平臺無法滿足成長于手機時代的大學生,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建立類似于學習強國一類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鮮活、傳播更加迅速、互動更加廣泛的網絡思政平臺。首先,強化資訊功能。一些高校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平臺、移動APP等構建起線上平臺,將學校通知、校園活動、就業信息等實時發布出來,讓大學生能在網絡思政平臺上獲取各種動態信息,實現資訊“零距離”。其次,強化學習功能。思政工作者要精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教案、PPT、習題等學習資源,放在平臺上供大學生瀏覽和下載。思政工作者要針對思政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發布討論帖子,引導學生展開大討論,通過頭腦風暴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技術優勢,探索全新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模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革,打造一批高質量的慕課、微課。再次,強化育人功能。面對網絡信息洪流和多元思潮,網絡思政平臺要甄選出大學生關心的問題,對熱點時事及時、準確地追蹤、分析,進行深層次的加工、解讀,引導大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理性地思考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網絡中保持定力、明辨是非、弘揚正能量,讓先進、干凈、純粹的理論滌蕩自己的靈魂,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大寫的人”。最后,強化互動功能。網絡具有去中心化和共享性的特征。平臺除了提供資訊、學習資源,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說學生話”“學學生說話”之外,還要讓學生“說說話”。當代大學生個性獨特、主體意識較強、喜歡參與和互動。因此,思政工作者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網絡活動,與老師們“互粉”“私信”,充分互動,建立溝通,表達其觀點、心聲和思想。總之,網絡思政平臺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同部門的思政工作者協同發力,共同優化平臺,打造“網絡同心圓”。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6]成長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發生了嬗變,迫切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以最大限度滿足需求側的訴求。思政工作者要抓住網絡帶來的契機,以需求側為出發點,樹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轉型升級,建立新的供需結構,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調平衡和良性互動,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