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娟
(寧夏中衛中學,寧夏中衛 755000)
辦好中國教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在于思政課。思政課的主陣地不僅僅在大學,也在高中。隨著青少年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斷增強,認知結構不斷優化,認知情緒的調節不斷增強,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中思政課逐漸成為形勢變化的需要,成為踐行“四個自信”的需要,成為民族復興的需要[1]。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信息碎片、資本邏輯、機械復制、思政模式供需失調等問題日益凸顯,人的網絡化生存樣態也不斷加深,由此創新便成了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動力。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集知識積累、制度運行、文化傳承、社會發展等多種知識于一體的培養人才的重要課程,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做好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課程。高中思政課有一定的構成要素,即主體、客體、介體、環體。主體即教育者,客體即教育對象,介體即內容和媒介,環體即一切外部因素。主客介環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貫通,不可分割。主客體是生存樣態下具體的、有意識的、有思想的人。教育者需要著重關注內容和媒介的變化,一切外部因素的變化,這“兩變”把握好,高中思政課的創新點便容易把握好。
高中思政課創新點應堅持六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即真理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堅持社會要求與個體需要之間保持適度張力和規律的基礎上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真理性與價值性尤為重要。第二個原則即扎實且有意義。從提高質量的角度來講,扎實且有意義的課堂能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學習的內驅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第三個原則即充實且有效率。充實且有效率是上完一節課之后,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收獲更多。第四個原則即豐實且有生成。豐實且有生成是基于真實的課堂中,在主客體之間情感的真實投入、思維能力的真實顯露、智慧的真實互動,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使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課堂真切的“韻味”。第五個原則即平實且常態化。平實且常態化不是某些過度準備的表演課,而是無論遇到何種復雜情境,教師都能保持“穩”的狀態,上一堂不可復制、獨具特色的課。第六個原則即真實且待完善。真實且待完善指的是學無止境,教法亦無止境,真實的課堂是教師現有素養水平的真實反映,也是教育方式的真實體現。教育并沒有固定的方法,如果教育是一成不變且死板的,那必定是失敗的、有缺憾的,但這種缺憾也說明有進步的空間,所以學無止境。這就需要發掘學習多種教育方法,不斷完善教育方式,讓課堂更加生動引人入勝,讓課堂更具魅力。
在堅持上述六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下一步工作,接下來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情境活動為載體。教學設計是對課堂教學的預設,通過“預設”構建課堂教學的骨架。教學設計要有意識地為課堂生成留空間和時間。教學設計中,要通過“留白”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這是重要的教學方法,能夠實現課堂與生活的對接,因勢利導,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第一,核心目標—核心內容。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同時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確定核心的知識學習內容。第二,核心內容—核心問題。將核心的知識學習內容提質為內涵式發展的學科核心問題。第三,核心問題—子問題群。根據對教材的主題和主線以及學生邏輯思維的深度把握,將學科核心問題分解設計成若干個學科子問題。第四,子問題群—活動序列。依據學科子問題群,自然有效地設置若干個探究與分享議題活動。
預設的課堂是預設教學設計的呈現,課堂生成是其最終的目標指向。提質的課堂教學有預設,關注生成。“生成”的課堂教學需要關注動態、血肉豐滿、有鮮活生命力、生機勃勃的個體。課堂生成需要學生能夠回答“是什么”(“描述與分類”)的問題,回答“為什么”(“解釋與論證”)的問題,回答“怎么樣”(“辨析與評價”)的問題。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復雜情境、事物、現象、行為、變量進行判斷、選擇、詮釋、論證、預測、辯護、檢驗、設計和評價。
創新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師生共同體中,教師有“人格”向上的活力、“信仰”堅定的活力、“專業”發展的活力。教學形式“活用”,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方法“接地氣”,教師能夠隨時隨地駕馭課堂的千變萬化。這樣學生在上思政課時,就會有發現某種稀罕之物的興奮感,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聽教師的課,想要和老師們以及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想法,探討學習內容,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協調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復雜場域。受教育者觀念的生成性、人的思想的變動性、價值選擇的自主性影響,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上好思政課是一項特別具有現實挑戰性的、特別艱巨的、特別復雜的育人工作。高中思政課要引導教學主體深入關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主權、外交、黨建等領域,理解思政課教學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貫通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貫通世情、國情、黨情、民情,貫通世界史、國史、國際共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史、改革開放史等內容體系。面對繁多的內容、交織的模塊、交叉的知識,教師更要關注課程協調、主體協調、內容協調、方法協調、載體協調各個方面,要引導學生在面對復雜情境的時候學會從簡單性思維、離散型思維、單一性思維和封閉性思維慢慢轉換為協調性思維、辯證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復雜性思維;教師要關注主體性視域下的學習班級協調、復雜性視域下的教學內容協調、系統論視域下的課程體系協調、效能論視域的教學方法協調、整體性視域下的教學載體協調等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等方面的具體舉措對學生的影響;教師要關注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探討思考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的學生的占比,也要關注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沒有積極探討思考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的學生的占比,上課所教所學內容“堂堂清、節節清、課課清”的班級占比,上課所教所學內容不能實現“堂堂清、節節清、課課清”的學生占比等方面。由上可知,必須要堅持協調發展,才能解決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復雜場域的問題,才能充分讓學生發掘現存世界中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才能讓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解決問題、分析問題。作為思政課教師,教師的教學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會自己“喂飽”自己,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有能力將學生帶到無數個可以獲得“食物”的地方,要有質量高的文本、適度且“精準”的練習、觸人心弦的問題與答案;當某一個地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時,教師要有能力將學生帶入另一個可以“覓食”的牧場;教師要做到“形散神不散”,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同一個電視頻道中去,對貌似“走神”、迷路的同學及時地給予提醒和關注。上述所有的活動都是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協調四方、掌握全局上進行的。
高中思政課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讓學生擁有表達理解與愛、質疑、辨析、聆聽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以自然、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發展模式,構建濃學風、正班風、好校風、清社風的綠色教育。堅持綠色理念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生態鏈”。
綠色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生態鏈”,原因在于學校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場域,這個場域應是無污染的、快樂的、健康的、成長的學習天地。教師眼中有“學生”,教師要關注朝氣蓬勃、可愛的學生,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堅持高中思政課的發展依靠學生,堅持高中思政課教育由師生共同努力。頭腦風暴,智慧生成,讓學生在高中思政課堂上有更多的獲得感,創建新時代下高中思政課健康、自然、快樂、和諧、活潑、生動的新局面。在課堂中,師生可以開展辯論賽,如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鍛煉學生的辯證能力;舉辦唱歌比賽,如政治版的《忘川彼岸》(由余建娟寫詞),或詩詞比賽,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可以讓學生自己寫詩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作能力;也可以表演小品、喜劇,培養高中生學習高中思政課的興趣,使教育主客體之間建立更加牢固的關系,相互確信,相互堅信,且這種堅信不會因輿論、環境、壓力的改變而改變。讓一個個健康、快樂、活潑、真實、積極的孩子找到自身的意義,再慢慢影響他人、影響社會,這樣“生態鏈”就會悄然無聲地連接起來。
在網絡社會的生存樣態中,知識獲取、信息共享、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何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何獲取學生的喜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如何促進思政課內涵式發展,開放便是答案。開放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理念。
開放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認知建構。認知建構要引發認知沖突,遵循認知規律,促進對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高中思政課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有著理想信念、與眾不同、思維活躍的青少年,要想走入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就要引導他們參與到“活動與體驗”“交流與反思”“修正與同化”的實踐中來。
“活動與體驗”。學習是學習者自主的建構,是喚醒現有認知結構并基于現有認知結構建構當前事物(新知) 的意義,實現新知同化、價值認同的過程。知識基于過程生成,能力在過程中培養,價值在過程中明確和堅定。只有讓學生自主生成知識,自主選擇價值,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同化、價值的內化。因此,要重視過程的價值。教學中要以多種方式構建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自主建構和生成知識,讓學生親歷探究活動并體驗知識建構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價值沖突,在過程中辨析和選擇價值,讓高中思政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產品,是具體的。
“交流與反思”。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不一定正確、全面、深刻,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修正。要想讓學生修正錯誤,達到對知識正確、全面、深刻的理解,必須讓學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自主修正和完善對知識的理解。沒有深刻的反思就沒有對知識的真正理解,也不可能實現對新知的真正同化,更不可能對主流價值產生真正的認同。教學必須觸發反思、激勵反思,并引導反思不斷深入。
“修正與同化”?!斑^程”最終要指向“結果”,這基于自主建構、課堂互動,最終要達成“共識”,形成結論。為此,教師要在充分的課堂互動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建構示范和引領,激發學生自我反思,讓學生對自主建構的過程進行完善,對自主建構的結果進行修正,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趨向正確,并實現對新知的同化以及對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同。
開放是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認知建構,關注教學主體、教學空間、教學過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是建立區內區外高中思政課聯盟,堅持內外聯動的必由之路,通過借鑒、溝通、交流、觀摩、實踐、反思、實踐,從內而外不斷完善,共同商量和構建多項評價、多項特色的新時代思政課。
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價值建構是在堅持“多元分層”的價值原則、“問題中心”的價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基礎之上,運用管理載體、文化載體、活動載體、傳播載體等基礎建設,在教學運行、教學載體、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團隊創建關聯的過程中交往、傳播形成的素養、生態、集約產出的教學樣態、教育效果。只有通過共享發展,引領高中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價值建構才能實現。
價值建構是基于情境引發的思想沖突。價值建構能通過活動過程引導學生在理性思考和情感升華中自主建構知識,自主選擇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知(入腦)、信(入心)、行(踐行)。
知(入腦):思政學科具有學科屬性,有自己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論體系,學生要把握認知規律,深刻理解核心知識,識別概念反映的對象,把握內涵與外延,進行知識推導與引申,培養學科思維。
信(入心):教學中學生從相信—確信—堅信,基于情感與理性,保持積極的情緒,激發內心的善,在生活與實踐中感悟,從外在的約束轉變成內心的信條。
行(踐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循序漸進,行動—踐行—力行,行動是“現在進行時”,是“改造世界”,主動、被動都有可能。讓學生行動起來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體現,要以“行”促“信”。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中思政課,把時代精華送到青少年的腦袋里,把高中思政課裝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用高中思政課的智慧指引學生寫好人生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