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方
(潁上縣職業技術學校,安徽 阜陽 236200)
俗話說;“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和動力。”如果學生對學習能夠產生興趣,那么所獲得的學習效果不會太差。由此可以看出,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如此的重要。作為中職機電教學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到這一點,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當中。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當中也是同樣如此,信息化進入到了課堂教學當中,經大量教學實踐驗證,信息化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有效,無論對于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調動,還是對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著重要意義。
從當前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可以看到,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偏向于全能型。作為機電專業方面人才,既需要有較強的機電專業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較高的相關技術和知識水平。但是,通過對當前中職機電教學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只是按照教材傳授本專業知識,并沒有涉及到本專業以外的相關知識,而這就與社會所要求的全能型人才產生了偏離。
一方面:重理論,輕實踐。機電這門學科教學的開展,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機電這門技術。這一技術有著較強的可操作性,而且在現實中的應用也比較要廣泛,所以這門學科的教學意義非常重大。但是經相關調查發現,在中職機電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這一教學現象,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有關實踐課的開展少之又少,而機電這門學科的學習重點在于操作,實踐課的缺乏,很難讓學生掌握好機電這門技術。受規模小、資金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很少有中職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在這樣的一種“重理論、輕實踐”培養方式下,很難發揮出機電專業的真正教學意義。另一方面;教學內容過于陳舊,無法滿足新形勢發展要求。在當前的中職機電教學中,除了在教學方式方面存在問題以外,同時在教學內容方面也表現出了很多問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各國之間的技術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機電技術同樣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和進步,緊跟社會時代發展腳步。但目前中職機電教學所使用的還仍然是以前的教學內容,陳舊化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除此之外,教學內容的設計安排也存在著很大不合理問題,課程安排比較雜亂,沒有做到循序漸進,甚至就是有些教學內容還會重復出現。每個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是不同的,而這也就為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增加了一定難度。
社會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標準也提高了很多。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大部分中職學校所采用的教學管理方式還都是以前的:一味的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雖然給了學生“魚”,但是學生卻不知道如何“漁”。這種原有教學方式的采用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教師只是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忽略了機電技術方面內容,這不利于學生對機電這門技術的掌握[1]。在當今社會,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落后了,無法達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
從當前的中職機電教學中可以看到,教師所采用的課堂教學方式還仍然是以講授為主,習題練習為輔,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凸顯得過于被動化,而且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也比較僵硬和死板。就這種教學方式,在現如今已經無法適應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并且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也不是很高。社會時代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被應用到教育教學當中,實現了信息化課堂教學。信息化課堂恰好符合機電教學特點,并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更好的參與到課堂當中[2]。另外,基于信息化課堂下,還可以幫助學生對抽象化知識有一個更加直觀的理解和掌握,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同時,對于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也能夠起到重要積極促進作用。從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下可以看到,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并不是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如果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好,同樣也會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很容易出現“曲高和寡”這樣的一種教學情況。就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與普通院校學生相比在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方面要相對差一些,所以這就需要教師找到適合中職學生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這可以說是影響教學活動成敗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信息化課堂下,充分發揮出了信息技術的優勢,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還豐富了教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和主動探究的機會。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作為中職機電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需要根據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情況來合理安排并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適當,既要讓學生容易接受,而且還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同時,還要由淺入深的去安排,以達到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從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這一角度入手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可以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3]。不然,學生會對機電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另外,教學內容的安排也要讓學生有一定的緊張感,但是壓力不要太大,讓學生保持一個愉悅心情,這樣更能夠主動學習。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也是課堂教學的策劃者,還是學生的引導者。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自己的引導者角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幫助并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從機電信息化教學中可以看到,PPT課件可以說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教學資源展示到學生面前,更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出學生內心的學習欲望。在過去“一張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而PPT課件這一教學手段的采用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這一學習現狀。至于PPT課件制作的如何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能夠起到一定的直接決定性影響。所以,這就要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 PPT課件,具體要求如下:(1)雖然 PPT課件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作為教師需要清楚的認識到 PPT課件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與板書和講課相互配合好。(2) PPT課件的展示形式不能太單一,需要采用多樣化形式展現到學生面前,如:動畫視頻、圖片和音頻等都可以采用,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而且還可以達到一種豐富課堂教學的效果[4]。(3)作為機電教師需要明白 PP T課件并不是將教材內容直接復制到上面,需要把握好與文字教材及教學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總體來說,信息化課堂與普通課堂相比具有很多優勢,機電教師只有認識到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才能夠將自身的引導者角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教師在機電信息化課堂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教學課堂主體,這樣學生更能夠主動參與,主動與同學、與教師交流探究,形成一種有序、民主的課堂氛圍。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之前,需要對本節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深入的剖析,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找到哪些內容是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哪些內容是需要給學生指導的。不同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同,所站在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模式,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例如:小組合作學習法的采用就比較科學合理的,合作學習是一個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探討、相互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的優點都能夠發揮出來。由發散思維到集中思維,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互相彌補,從而更好的學習。在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之前,教師需要先利用多媒體工具讓學生真正了解這種教學模式,知道這種教學模式的一些注意事項和要求,為后續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
教師在機電課堂教學中,需要多給予一些主動發言的機會,將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大膽提出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夠一直處在活躍狀態下,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獲得最佳的機電教學質量和效果。要想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自主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有所了解,然后采取合理有效辦法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具體方法如下:(1)結合教學內容和中職學生特點,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以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2)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合適問題,激發起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3)建立參與交流平臺,實現生生、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5]。例如:在學習“電流、電阻和電熱三者關系”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將電爐子拿到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先弄斷電爐子的爐絲,讓學生利用相互重疊的辦法連接上,緊接著連上電源,隨著發熱時間的延長,重疊部位的爐絲會多次斷開,這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爐絲的重疊部位為什么會斷開呢?”先讓學生大膽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回答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一點一點的推出結論。通過這樣的一種問題引入,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還更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從中職機電這門專業課程中可以看到,其中所研究的事物很多都是抽象化的,用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這些抽象化事物大都集中在基礎性課程當中。例如:有關電子與磁場和原子運動這些方面知識都非常的抽象化,如果想要通過課堂實驗來證明這些知識是非常有難度的。教師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在講解這部分知識內容時往往都是借助圖畫,這種方法很難讓學生理解,并感到枯燥乏味,所獲得的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而基于信息化課堂教學下,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改變這一教學問題[6]。以《電子技術》這本書中的“PN結的形成”這一部分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用實心小球來代替電子,用空心小球代替空穴,然后再應用動畫技術演示在半導體中間穿梭移動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種設計,可以帶領學生走入抽象微觀世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化知識。另外,動畫形式更能夠吸引學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對一些新軟硬件有所了解,以實現對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同時,還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多閱讀一些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或期刊,以了解到更多信息技術知識,掌握更多技術,而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有益處的。
中職機電這門專業教學,其重點在于實踐性教學。所以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多組織一些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實踐活動的開展更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還可以發散學生思維,拓展知識面,將理論知識掌握得更好。另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還需要定期組織各種競賽和科研活動的開展,這些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并且這類活動的開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幫助教師獲得更高的教學效率。從以前的實踐教學中可以看到,往往都是教師在上面做,學生在下面看。這種教學方式雖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但學生未能參與進來,不動大腦就可以獲得結論,于是在學生身上便出現一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一問題。當學生真正步入到實習和工作時,遇到問題無法自己解決。以鉗工課中的“鋸割”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為例,先向學生講解鋸割的原理:在鋸割時,鋸子要保持垂直向下的,無論面對怎樣形狀的材料始終都要垂直向下。經過教師的事先講解,學生在加工手鋸斜面時很少會出現弄錯方向這一情況。在加工手鋸斜面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深縫鋸削鋸弓碰到工件表面情況,這時就不能再繼續鋸削了,但如果學生了解了相關原理,這時便可以將鋸條側轉90度或180度背在鋸弓上,形成側轉鋸弓或反轉鋸弓,這樣就能繼續鋸削。理解操作原理,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加以思考,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將問題解決。
綜上所述,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的教學非常重要,若學生能夠對機電這門專業課感興趣,那么便會自主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但是,要想激發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教師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特點等多個方面入手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