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蔚煒
聚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四川省、成都市黨代會精神,都江堰立足自身實際,在服務國之大者、省之大計、市之要事中明職責、強擔當、作貢獻,明確了持續構建“五大新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市的目標,并落實“三個做優做強”的部署,將“世界旅游目的地”作為核心功能,推動城市功能整體完善、經濟整體提振、價值整體躍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成都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都江堰力量。
世界旅游目的地概念與特征
旅游目的地,是指能夠對一定規模游客形成旅游吸引力,并能滿足其特定旅游目的的各種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的空間集合。
世界旅游目的地,指客源地面向世界范圍,各項配套要素達到國際化標準的旅游地域綜合體。綜合各地發展經驗,世界旅游目的地具有四大特點:產品多元優質,提供豐富旅游體驗、地道餐飲美食、多樣住宿設施等,能夠持續穩定地吸引國際游客。品牌響亮,主要旅游IP、旅游產品能夠代表區域文化特質、價值取向,有世界級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服務優越,擁有便捷的旅游交通網絡、國際化的目的地標識、完善的旅游緊急救援體系等,能滿足接待不同國家游客的要求。功能強大,旅游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且旅游業對地方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市民致富等具備貢獻度和帶動力。
整體來看,世界旅游目的地,旅游是核心,且旅游能作為引擎推動三次產業提質升級,實現城市綜合實力躍升。
都江堰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優勢與短板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要打造三星堆—金沙、九寨溝—黃龍、大熊貓、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等重點文旅品牌和文旅走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成都將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天府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對都江堰提出了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要求。都江堰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優勢得天獨厚。
文旅品級較高。世界遺產、5A級景區分別占全省40%、6.7%,先后獲得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縣等殊榮,連續4年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
地理區位優越。成渝主要旅游城市里,都江堰處于交匯點的位置;在全省地理區位中,都江堰處于成都平原經濟區與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樞紐位置。
開放勢頭良好。都江堰近年來外事活動規格頻次為全省縣域城市首位。先后加入世界遺產城市聯盟等8個國際組織,30個國際友城數量位居全國縣級城市前列。
文化底蘊深厚。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水利科學文明的世界符號;“道”,是中華文明的代表符號之一;都江堰是大熊貓重要棲息地,是人均擁有熊貓第一的城市。
生態本底優越。都江堰森林蓄積量709.63萬立方米,已記錄高等植物3012種、動物群300余種,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成都上游重要水源地。
對照世界旅游目的地標準來看,都江堰存在以下短板:一是,文旅窗口形象不優,靈巖山、玉堂窯、芒城遺址等國家、省級文旅資源處原生狀態,主要景區未串聯成線,旅游消費仍以景區觀光游為主,難以供給深度游、體驗游產品。二是,服務國際化不足,服務業基礎英語普及率為45%,低于國際通行60%的標準。能夠提供國際信用服務的銀行網點僅6個,占總網點數的5.4%,國際旅游金融服務水平較低。三是,傳播影響力固化,根據攜程、貓途鷹(TripAdvisor)等國內國際不同平臺數據分析,都江堰市旅游傳播趨于固化,國內平臺熱度集中中低端消費領域,國際平臺影響力較弱。四是,文旅大市能級不夠,以旅游為主要支撐的服務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占比達57.9%,文旅企業鏈主企業結構不佳,對財稅、就業拉動不足,產業帶動作用還未發揮。
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路徑
都江堰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就要牢牢把握黨的二十大關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質要求,堅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以旅游產業能級提升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能級躍升、經濟提振、價值彰顯。
一是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片區能級。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必須有世界級的旅游顯示度。都江堰聚焦青城山鎮、玉堂街道示范區重點片區,以世界級標準實施整體規劃和項目策劃,以城市機會清單方式招引合伙人,高標準規劃建設都江堰—玉堂窯—芒城遺址—青城山—大熊貓世界遺產文旅主軸,圍繞文旅主軸重塑交通動脈,打造“大遺產”“大灌區”“大青城”“大熊貓”“大冰雪”五大IP產品體系,布局首店經濟、時尚經濟、夜間經濟等消費形態,力爭設立國際免稅購物綜合體,招引發展總部經濟、結算經濟、文創經濟,推動區域價值提升,將文旅主軸打造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發動機、能量場、強磁場。
二是豐富多元旅游供給。聚焦年輕群體需求,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建立更加優質多元的旅游產品體系。聚焦文化體驗,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升級打造“云上都江堰”“數字青城山”,用好芒城考古遺址公園、玉堂窯文化遺址,規劃建設都江堰、青城山等博物館聚落,推進靈巖山國際禪文化旅游區等文化地標建設,推進歷史文化名人研究活化。緊抓康養前沿趨勢,豐富道家養生、禪修體驗、美顏健康管理等旅游產品,積極構建以健康產業與旅游度假兩大產業鏈相互融合的新型產業體系。突出熊貓這個國際化首位要素,營造熊貓生活館、熊貓天府耍都等新體驗場景,開發太極熊貓、科幻熊貓等IP衍生品,強化互聯網影響力,創新“眾籌領養”等營銷產品,打響熊貓國際化品牌。搶抓新潮流創新新玩法,聚焦Z世代,抓住“個性消費”“興趣驅動”“數字原住民”等新潮要素,開發一批社交旅行、養成式旅行、精致露營、房車旅游、電競賽事等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文旅消費產品,招引一批消費首店、首發、首秀,孵化文創團隊、青年創客等創新要素,打造文旅新潮流新玩法的策源地。
三是深入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堅持產業建圈強鏈,圍繞旅游產業鏈條的上下游、左右岸拓寬產業發展邊界。聚焦文旅產業鏈,加快推動中國旅游集團等文旅鏈主企業入駐,推進青城山國際康養中心、靈巖山國際禪文化旅游、普羅新銳度假商業聚落等重大項目建設,組建都江堰青城山研究院等智庫機構、積極招引文旅行業領軍人才,不斷完善“5+N”產業生態體系,推動產品創新和同類企業集群發展,提升文旅產業集聚力和顯示度。聚焦房車、露營、冰雪、戶外運動等需求和“天府好水”“菊花心”川芎等優質資源,大力發展智能旅游裝備、綠色食品制造等環境友好型制造業,強化對鏈主企業引育,加快農夫山泉等鏈主企業建設投運,引進中國食品工業發酵研究院等專業機構,打造一批具有比較競爭優勢、低碳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型制造業集群。不斷提升都市現代農業能級,開展民宿及農家樂提檔升級,保留原鄉肌理,塑造大地景觀,打造鄉村博物館、音樂廳等群落,推動“農商文旅體醫”融合發展。
四是提升精準開放營銷。遵循宣傳營銷的技術邏輯和市場邏輯,積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的全民旅游營銷機制,常態化開展重要旅游度假線路推介會和特定主題旅游度假線路發布會,充分發揮旅游大數據中心作用,積極邀請旅游領域關鍵意見領袖(KOL)、關鍵意見消費者(KOC)體驗“帶貨”,融入強化整體營銷。做優做強“天府國際會客廳”特色功能,積極承接國家主場外交活動、重大涉外會議,力爭承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賽事、主題論壇,精準做好跨境游恢復預案,爭取一批本土特色產品入選外交“伴手禮”,拓展與國際友城務實合作,提升國內、國際旅游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以旅游為突破口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聯合三蘇祠、金沙遺址、安仁·西嶺雪山等打造都市圈精品旅游環線,聯合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等打造川西黃金旅游走廊;加快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深化與重慶南川區、大足區、銅梁區等城市旅游協作,豐富旅游互惠政策,推動交通出行、旅游觀光等實現同城待遇。
五是提高國際標準服務。加快標識標牌、安全救援、導游導覽、醫療、咨詢、出入境等公共服務體系的標準化、國際化建設,爭取主要境外客源國旅客享有更為便利化的通關和簽證政策。建立健全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加強對旅游行業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國際習慣、國際標準和國際禮儀培訓,建立多語種的志愿服務隊伍、導游服務隊伍和咨詢平臺。加快完善快旅慢游體系,推動天府機場國際候機樓建設。
六是提質宜居品質生活。世界旅游目的地是全域概念,要以“三個做優做強”為抓手,著力城市功能品質提升,推動城市宜居宜游宜業。適當超前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有序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構建完善滿足常住、產業、旅游、旅居“四類”人群需求的公共服務體系。統籌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優化調整,切實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夯固“長江上游、天府源頭”生態本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完善生態保護開發價值核算,前瞻安排碳匯等新興要素資源配置,建立企業綠色債券和生態資源融資擔保體系,開發川西林盤、錦江綠道、造林管護等碳減排項目。持續抓好全域增綠,打造全域公園體系和綠道藍網系統,建設“雪山里的公園城市”,彰顯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旅游城市調性。
(作者系中共都江堰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