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方亮
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按理說,教書與育人是相伴而行的,兩者不可分割,而且互為推動。但是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不是所有人一開始就能夠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實際上,絕大多數人最初都只是教書,并沒有認真思考育人的事。只是后來隨著認識的深入,才真正意識到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段,對于教書與育人的認識會有差異、側重點不一樣,這恰好說明了對教育的理解是需要時間來積淀的。
一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始終認為教育就是“成才”。讓學生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比什么都重要。對學生而言,“魚躍龍門”,也許還能改變一個家庭;對學校而言,升學率、影響力雙雙得到提升;對國家而言,天下英雄盡入“彀中”。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一直堅持,只要學生“聽話”,學習認真,成績優異,那就是“成功”。那個時候,我把時間、精力和重心幾乎全部集中在課堂上、集中在學生的學習上。“學習至上”“效率第一”“成績為本”,一切都是為了“學習”。
這個階段,自己的工作重心主要專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認真備課、扎實授課。在這一點上,我對自己要求較為嚴格,聽課、模仿、備課、授課,這是我每天重復的流程。同時還不斷吸納其他老師的建議,征求學生的意見。按照相關要求,認真備課,每上完一個班再對教案進行調整、修改,我不允許課堂有閃失,力求每一堂課都能體現自己的思想。正是由于對自己的嚴格、對教學的苛求,教學成績很快就顯露出來。我還憑借執著的精神、扎實的功底、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勤于教研,筆耕不輟。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做課題、寫反思、發文章。曾以三年時間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中學政史地》《試題與研究》等刊物發表各類文章42篇,平均每年10篇以上。曾在芬蘭學習21天,寫下了專著《親歷芬蘭教育》。曾因信號故障,在高鐵滯留的122分鐘寫下了《上善于若水,海納百川》。研究使自己不斷走向健全,加速了自己的專業成長。另一方面,在班級管理上也特別重視學生學習勤奮努力的程度、學業成績高低起伏的變化、校紀校規遵守的情況等,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也曾在課堂上嚴厲地當眾斥責過學生、在眾目睽睽之下把不認真學習的學生趕出教室、與家長一起把違規的學生“教育”得“痛哭流涕”。一直以為,我這是為了學生好;也一直認為,學生遲早會感謝我的。就這樣,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學生越來越“聽話”,成績越來越“好”,但我發現,自己卻越來越“孤單”,也越來越“累”。班級管理工作“費力不討好”,自己付出了很多,可學生并不“買賬”,師生關系極度緊張。可以說,我是完全憑著師道尊嚴和班主任的強權在管理班級。期間,我也多次反思,到底錯在哪?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路在何方?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為了緩解師生關系,我的教育方式變得相對柔和:不再逼迫學生遵守紀律、不再強求學生認真學習。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致力于跟學生交朋友:讓學生信任自己,幫助他們解決情緒上的問題、心理上的障礙、學習上的困難、交往上的困擾。但是,在內心深處,卻依舊頑固地堅持“成績不好的學生肯定不是好學生”,對那些既不認真學習又頑皮搗蛋的學生耿耿于懷。
現在回想,自己的這種認識固然跟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是分不開的,但也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長期以來,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教育逐漸跑偏了。粗淺的認識、短視的行為、浮躁的社會,使教育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從教育機構來看,學校變成了工廠。從工廠出去的學生千人一面:心理疾患增多、動手能力太弱、自主能力太差、社會適應不強。從從業人員來看,教師成了機器。備課、命題、改卷,千篇一律;備考、應試、輔導,機械重復。分數成了衡量教師工作的法寶。從教育對象來看,學生成了棋子,任人操縱和擺布。自古以來把求學的歷程稱為讀書,可現在讀書變成了作業,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興趣成了奢侈,個性成了另類,學生的自主性、創造力被扼殺。從家庭預期來看,教育肩負光宗耀祖、魚躍龍門的重任,孩子的教育集幾代期望于一身、匯萬千寵愛于一體。或拔毛助長、急功近利;或虎爸狼媽、棍棒逼壓;或遠離社會、閉門苦行。
二
當我早期教過的學生陸續進入不惑之年時,我猛然發現,一直不被看好的居然也“功成名就”了、一直都沒怎么關注的居然也風生水起了。不能不說,這是對自己教育觀的諷刺。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考量自己的工作。這時,恰好有兩段經歷,極大地推動了自己教育認識的轉變。
第一段經歷是廣州市教育專家班的三年“回爐培訓”。2017年,我有幸成為廣州市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第三批教育專家培養對象,這次培訓歷時三年,共安排了7次集中研修,合計63天。期間共聽取了42個專題報告、走訪了超過30所學校,親眼見證了芬蘭、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實踐。這些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專家深度解讀和教育教學實踐……提升了自己的教育認知、堅定了自己的教育追求,更讓我大開眼界、大長見識。自己的認識隨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以前我主要著力于歷史課堂教學,也發了不少學科方面的論文,但那幾年發表了十幾篇關于教育方面的文章。這反映了自己正在經歷從立足學科到超越學科的突圍、從關注課堂到關注育人的轉變、從重視教學到重視教育的跨越。正是這種嬗變,讓自己對教育的思考越來越多元、自己對教育的感悟越來越深刻,“尚本求真,以史礪人”的教育思想應運而生。尚本求真,其實質就是本真教育。其主要內涵就是:充分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應用最科學的手段、最先進的技術、最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培養具有身體健壯、智力健全、人格健康的現代人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生為本,回歸真實。“尚本求真”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學生,遠離社會功利、探索教育本源、回歸教育本真,這是教育的價值訴求,也是教育的未來方向。教育者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給予充分的關注、施以適宜的教育、采用不同的方式,才會有成長、才會有成功。
這個時候,我特別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在課堂上,力求做到“眼中有人”,我會特別關注“三個人”、融入“兩個人”。關注“歷史上的人”(歷史人物)、“課堂中的人”(教育的對象——學生)和“生活中的人”(教育的目標——未來的學生),爭取用“歷史上的人”共有的道德素養、聰明才智來引導、影響“課堂中的人”,成就“生活中的人”,幫助他們成長為生活中的“真”人。同時,融入“在場的人”,即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避免千人一面;“不在場的人”,即課標制訂者、教材編寫者,這實際上這就是國家的意志,務必要了解課文編寫的主要意圖和教學目標。教師就是一種責任,“與生俱來”、無從擺脫的責任。40多歲的年齡在做學生工作時有自己的優勢:一是包容心強了,不會跟學生過多的計較。二是學生防備之心也相應減弱,他們愿意與你交朋友,只要你放下師道尊嚴,是很容易走入學生心里的。
第二段經歷是工作變動而帶來的角色變換。過去我一直在高中教學,且長時間在示范性高中工作,打交道的都是準成年人,都是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很正,情商、智商很高,人生目標很明。所以工作中,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相對單一、應對教育工作相對簡單。一般來說,教書的壓力較大,育人的負擔較小,教學投入有余,教育研究不夠。
2020年開始,受命籌建廣東仲元中學附屬學校。從高中教育到義務教育、從學科課堂教學到系統設計教育教學、從被動接受到獨立且主動的思考,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了,工作重心發生了巨大的轉移。學校從無到有,自己必須全方位地考量:在環境布局時既要考慮美觀安全,更要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在制度建設上既要堅持原則更要有靈動和人性、在學生發展上既要立足學段,更要考慮銜接、在學校規劃上既要促進學生成長、教師成長,更要有學校的內涵發展。每天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對教育進行全面的甄別,不能不說,這也是對自己三十多年教育生涯的全新審視。置身校園之中,看著一撥一撥的學生,心中有一股“務必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和快樂”的強烈沖動。每天,看到孩子們高高興興地來、開開心心地玩、快快樂樂地學,我覺得這比什么都重要。這時,內心真實地感受到:成功在人、成才在心。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千姿百態的人。“才”必須建立在健全的、健康的、健美的人之上。人之不存,“才”將焉附?要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樣,把教室打造為孩子們“躲避暴風雨的天堂”,在學校營造“沒有害怕的教育”。自古以來,成功的標準不一、成才的要求有別,但成長的底色一致、成人的規矩相同。我們不能為了所謂的標準和要求而丟掉底色和規矩。人人需要成功,追求成功無可厚非,但所有的成功必須建立在成長的基礎之上;時代需要人才,但無論什么樣的人才首先必須是人,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校長的教育實踐中,我越來越感覺到,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與知識的傳遞、語言與語言的溝通,更多的應該是人與人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互動。我非常贊同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的觀點,“最好的教育就是無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確實,教育是有溫度的,一顰一笑,都是教化;一舉一動,都是教導;一草一木,都是教育。一對對渴求的眼神、一個個躍動的身影、一聲聲稚嫩的朗讀,讓我覺得工作非常美好、非常神圣;一句句暖心的問候、一雙雙揮舞的小手、一個個無言的舉動,讓我覺得工作非常有價值、非常值得。我們在育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無限的榮耀:教育讓我們能跟不同年齡的學生成為“忘年交”,這是作為教育人最欣慰的事。教育也讓我們體驗到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精神狀態,提升了自己,充實了自己。
今天,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好日子,衣食無憂、住行無懼、心里無畏、學習無慮。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珍惜這個機會,與學生同成長,與教育共進步!
三
從教學到教育、從課堂到生活、從成“才”到成“長”、從成“功”到成“人”,這種轉變,作為教育人,是必定會經歷的。但是,這種轉變要盡可能快,這種經歷不要拖得太久。因為對教師來說,教育可以試驗、可以反復,但對學生而說,教育都是真實發生,不能彩排。
為此,教師要堅守課堂,因為課堂才是教師真正的高光時刻。教師要堅持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既為學生樹立榜樣,更為充實自己。教師要堅持反思,日常工作中不斷改進、不斷優化。教師還要有教育情懷,教育是無止境的,每一位教師都要不停地奔跑,才能跟得上朝代的步伐。在我的專業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社會的塑造、同事們的幫助、學生們的配合,但與自己對教育的那份執著與堅守、對學生的那種傾注與喜愛是分不開的。與時俱進,負重前行,在求索、反思、積累和創新中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正如《圣經·馬太福音》所說:“那門是窄的,那路是長的!”“敲吧,門終究會開的!”盡管前路漫漫,我將上下求索,揚鞭奮蹄。
(作者單位:廣東仲元中學附屬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