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蓮
摘 要:文章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分組實驗的調控和管理方法,以《種子發芽實驗》為例,針對分組實驗中明確分組依據、科學分工操作、適時調控實驗、自然整合實驗和及時反饋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優化實驗教學過程。文章指出,適時調控和及時反饋是實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提高實驗效率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最后,文章強調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教學水平,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實驗探究需求。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分組實驗;調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130-03
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實驗教學作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的提高。在實驗教學中,分組實驗是一種常見的實驗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文章以《種子發芽實驗》為例,探討小學科學教學中分組實驗的調控和管理方法,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分組實驗教學。
目前,小學科學分組實驗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普遍的一種教學模式。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分組實驗正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許多小學的科學課堂中,都會使用分組實驗的方式進行授課,分組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的提高。然而,如果分組實驗沒有得到恰當的調控和管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實驗進展緩慢、實驗步驟不準確、實驗結果不可靠等。因此,教師需要針對分組實驗的各個環節,如分組依據、科學分工、調控實驗、自然整合實驗和及時反饋等,進行調控和管理,確保實驗教學取得最佳效果。只有通過科學的調控和管理,分組實驗才能夠真正地為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的提高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實際操作中,小學分組實驗存在由于缺乏實驗操作經驗,不太熟悉實驗步驟而導致誤操作或偏離實驗目的等情況。或者由于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有限影響實驗進度和結果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和培養。
(一)明確分組依據,調動實驗熱情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熱情。在實驗過程中,分組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協作,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提高實驗效果。為了讓分組實驗更加順利、高效,需要明確分組依據,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興趣愛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將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分在同一組,他們會更加熱情地參與到實驗中來。比如,某個實驗涉及到動物、植物等方面,可以將喜歡這些方面的學生分在同一組,讓他們更加專注、投入地進行實驗。
2.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生的性格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比如將內向穩重型、開朗活潑型、積極主動型等不同類型的學生分組,可以讓每個小組成員在實驗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內向穩重型的學生比較細心,適合進行實驗前的實驗準備工作;開朗活潑型的學生比較積極,適合帶領小組進行實驗操作;積極主動型的學生比較善于思考,適合在實驗結果分析和總結中發揮作用。
3.學生的實驗經驗。學生的實驗經驗也是考慮分組的一個重要因素。將經驗豐富的學生和初次接觸實驗的學生分開,可以更好地引導和輔導。經驗豐富的學生可以幫助初次接觸實驗的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和操作技巧,減少誤操作和實驗偏差。
明確分組依據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實驗中,提高實驗效果。同時,在進行實驗前也要對分組依據進行詳細的說明和解釋,讓學生理解分組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實驗中來。
根據實驗要求及學生的性格特點作為分組依據,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性格類型進行分組,將內向穩重型、開朗活潑型、積極主動型等不同類型的學生分為三個小組。以下是具體的分組方案:
1.內向穩重型組。這些學生相對較為內向、沉靜,一般比較注重細節和準確性。他們適合從事實驗前的實驗準備工作,例如負責準備實驗器材、檢查實驗步驟和材料等。
2.開朗活潑型組。這些學生比較開朗、活潑,一般表現出積極、熱情的態度。他們適合帶領小組進行實驗操作,例如負責實驗器材的清洗、測量實驗數據等。
3.積極主動型組。這些學生比較善于思考,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他們適合在實驗結果分析和總結中發揮作用,例如負責總結實驗結果,提出問題和建議等。
這樣的分組方案可以讓每個小組成員在實驗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實驗中來,提高實驗效果。同時,由于每個小組都具備不同的性格特點,因此在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和分享,促進合作和互動。
(二)科學分工操作,理順實驗程序
在分組完成之后就是對每個小組的組員進行實驗分工。實驗分工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確保每個學生在實驗中都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在實驗過程中,合理分配學生的實驗任務,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實驗中來,做到各司其職、協作順暢,從而提高實驗效率。以下是針對種子發芽實驗的科學分工操作建議:
1.選取種子組員。該組員負責選取實驗用的種子。在選取種子時,需要注意種子的新鮮度和品質,并盡量選取同一批次的種子,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2.準備培養皿組員。該組員負責準備培養皿和培養介質。在準備過程中,需要注意培養皿的清潔和消毒,以避免雜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同時,還需要精確地控制培養介質的濕度和溫度,以保證實驗條件的一致性。
3.播種組員。該組員負責將種子放置在培養皿中,并進行適當的澆水和保溫。在播種過程中,需要遵循實驗步驟,按照一定的距離和數量進行播種,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比性。
4.觀察記錄組員。該組員負責記錄實驗數據和觀察實驗現象。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實驗條件的一致性,并盡可能多地記錄實驗數據,以便進行實驗結果分析和總結。
5.實驗領導組員。該組員負責帶領小組進行實驗操作,協調小組成員之間的工作,保證實驗進程的順利進行。在實驗領導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和溝通能力,能夠積極指導小組成員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合理的分工合作,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協作順暢,從而提高實驗效率。同時,各個小組之間也需要保持聯系和協作,共同推進實驗的進程。
(三)適時調控實驗,提升操作效率
適時調控是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分組實驗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靈活調整實驗時間和資源的分配,以提升實驗操作效率和成果質量。在實驗進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或者困難,例如實驗器材不足、實驗過程中出現錯誤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及時調整實驗時間和資源的分配,以提高實驗操作效率和成果質量。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所需材料和工具,安排好學生的分組,明確每個小組的任務和時間安排,避免浪費時間和資源。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時間分配,避免時間浪費和效率低下,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完成實驗任務。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驗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指導和幫助,避免出現錯誤和浪費時間。在小組內建立良好的協作機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完成實驗任務,提高效率和質量。
對于《種子發芽實驗》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驗表現,及時給予指導和支持,適時調整實驗步驟和實驗材料,確保實驗能夠按照預定計劃順利進行。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互動,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1.實驗進行時調控。在《種子發芽實驗》進行時,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驗進度,確保實驗按照預定計劃順利進行。同時,教師還需要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實驗操作的準確性。如果發現實驗步驟或操作方法存在問題,教師也需要及時調整和修改,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并獲得準確的實驗結果。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相互合作和協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協調學生之間的實驗操作,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參與實驗,發揮自己的作用。
通過實驗進行時的調控和協調,教師可以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并獲得準確的實驗結果。同時,調控和協調也可以幫助學生發揮出自己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2.學生表現監測和調控。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驗表現,如實驗動手能力、觀察數據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發現學生表現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和支持,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教師需要對小組成員之間的協調情況進行監測和調控,發現問題并給予必要的干預,提高小組的協作效率和實驗效果。
適時調控是實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提高實驗效率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從而提高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
(四)自然整合實驗,促進合作互動
自然整合實驗是指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自然形成合作互動的過程。在分組實驗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合理的實驗任務和分工安排,讓學生在實驗中形成互動和合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在自然整合實驗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分享各自的實驗心得和經驗,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驗表現,適時提供指導和支持,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
通過自然整合實驗,學生可以體驗到合作和互動的樂趣,提高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此外,自然整合實驗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動科學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五)及時反饋,糾正實驗錯誤
及時反饋可以讓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錯誤,提高實驗操作的準確性和實驗結果的可靠性。以下是針對種子發芽實驗的及時反饋的具體建議:
1.觀察學生實驗表現。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實驗表現,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誤操作,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例如,學生可能會忽略實驗步驟、測量數據不準確等問題,教師需要及時指出并糾正。具體而言,觀察學生實驗表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實驗操作準確性。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包括儀器器材的使用、實驗步驟的執行等,以了解學生的實驗操作準確性和熟練度。
(2)實驗合作能力。在分組實驗中,學生需要相互合作和協調,教師可以觀察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情況,包括分工協作、溝通交流等,以評估學生的實驗合作能力。
2.引導學生自我檢查。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我檢查,例如要求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步驟和數據進行自我檢查和糾正。通過自我檢查,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實驗的操作流程和結果,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及時給予反饋。在實驗結束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檢查和評估,并及時給予反饋。如果學生的實驗結果存在偏差或誤差,教師需要及時指出,并給予必要的糾正和指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
4.鼓勵學生探究和思考。在實驗結束后,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探究和思考實驗結果的原因和影響,促進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實驗現象和實驗原理,提高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
及時反饋學生是實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的提高。
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和方法,提高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控、科學分工、及時反饋等環節都非常關鍵,可以提高實驗效率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針對實驗,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從而提高科學素養和科學認知水平。同時,教師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驗教學服務。
[1]葉瑞江,阮曉波.小學科學分組實驗記錄表的優化設計[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2,39(10).
[2]陳艷芳.小學科學分組實驗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2(08).
[3]步敏.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分組實驗有效性初探[J].科普童話,2019(18).
[4]張苗苗.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的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