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摘 要: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為了滿足幼兒教育指南的育人需求,積極做好孩子的啟蒙教育,在進行幼兒教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游戲化課程的研究,結合木蘭溪的文化,積極構建游戲化課程教學,提升孩子的課堂學習體驗,促進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本篇文章就是基于木蘭溪文化與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融合----以莆仙美食“莆味飄香”為例進行研究,加強對莆田美食文化的研究與探索,充分發揮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設計教學的作用,進行游戲化課程設計開發。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感受游戲教學的樂趣,體會游戲教學的精髓,在游戲中獲得快樂,在游戲中獲得成長。
關鍵詞:木蘭溪文化;游戲化課程;游戲化課程;莆味飄香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084-04
*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規劃課題“木蘭溪文化背景下游戲課程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PTJYKT22079)以及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幼小銜接專項課題“基于游戲的幼小銜接微課程實踐研究”(立項編號:PTJYKT22352)的研究成果之一。
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當地的特色,充分地利用本土資源,加強對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資源,開展游戲活動,結合本土的文化元素,積極開展融合式教學。將莆田的美食文化與幼兒園的游戲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鍛煉肢體的協調能力,提高對莆田美食文化的認識,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養。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有所收獲,在游戲中有所進步。
(一)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園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場所,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加強游戲化課程教學的設計,積極地開展游戲化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每個孩子都是在游戲中成長,在游戲中進步的。我們要積極地開展游戲化課程,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資源,結合本土化的元素,開展游戲教學的課程開發。發揮幼兒園資源的功能和優勢,引導孩子們進行游戲探究,參與游戲探究,加強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1]。
(二)增強幼兒的實踐體驗
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加強孩子的操作體驗,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一步開展游戲化課程的設計,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到課程實踐中,自己動手,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潛能。孩子在自己動手體驗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加強實踐鍛煉,提高操作的體驗。孩子通過實踐,將動手和動腦結合在一起,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三)構建幼兒園特色課程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玩游戲。幼兒園應積極開發游戲化課程,構建特色化的幼兒園,推動幼兒園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將本土元素融入游戲化課程設計中,構建幼兒園特色的課程,加強對孩子的啟蒙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引導孩子,讓他們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在游戲中不斷成長和提高。教師要采取融合教學的形式,將游戲與教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游戲中,感受游戲教育的快樂,體會游戲給孩子們帶來的不一樣的感受。
(四)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
幼兒階段是啟蒙教育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加強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對孩子們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利用幼兒園的資源,積極開展游戲化教學,將游戲與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結合本土的文化元素,有效地提高孩子們的認知,加強孩子們的理解能力,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美食文化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莆田美食文化元素融入幼兒園游戲化課程中,結合本土的文化特色,對孩子進行引導,積極做好孩子們的啟蒙教學,可提高孩子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莆田美食文化是莆田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莆田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莆田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當地的氣候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通過進行融合教學,對孩子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們在莆田美食文化中感受生活,加強對生活的認知與思考。教師要充分利用莆田美食文化具有的藝術性,積極構建藝術課程,引導孩子對藝術進行認知與探索,做好孩子的啟蒙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莆田的美食文化,充分挖掘美食文化的各項元素,積極開展游戲化的課程。結合美食,讓孩子們對莆田文化展開深入的了解,感受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一)開展實踐游戲,加強學習體驗
教師在進行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結合幼兒園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本班的游戲資源,積極開展課程開發與設計。讓孩子們在一些幼兒園的區域中參與到動手實踐中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將莆田的美食文化,與操作游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積極開展以“莆味飄香”為主題的實踐操作活動。讓孩子們融入莆田美食文化的制作中,在美食文化的制作中感受到美食文化的魅力,加強孩子們對莆田美食文化的理解,提高孩子們的文化自信,促進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在小廚房區域,積極地開展莆田的美食文化制作活動,結合莆田的美食文化,讓孩子們參與到食品的制作中。在莆田的大街小巷流傳的這樣一句歌謠“紅團,紅團,家人吃了年年團圓年年紅”,每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紅團。教師可引導孩子們:“你們見過紅團嗎?你們吃過紅團嗎?”孩子們踴躍舉手回答:“老師,我見過,媽媽經常帶我去商店買。老師,我吃過,姥姥經常給我包紅團吃,我可愛吃了。”接下來教師可以進行追問:“孩子們,那你們知道紅團是怎么樣制作的嗎,你們知道制作紅團的材料有哪些嗎?”接下來教師通過多媒體視頻,為孩子們講解紅團的制作方法,讓孩子們了解紅團的制作過程。并帶領孩子們來到小廚房的區域,讓孩子們利用小廚房內的物品,進行紅團的制作,提高孩子們動手操作的能力。孩子們在小廚房中,找到制作紅團所需要的材料,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紅團的制作。不同的孩子承擔不同的制作任務,孩子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紅團的制作。通過這樣的實踐游戲,讓孩子們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感受紅團制作的過程,提高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孩子們的學習體驗。通過這樣的形式,積極開展融合教學,讓孩子們在游戲的帶動下,提高對莆田美食文化的認識,提高孩子們對莆田美食文化的理解和喜愛[3]。
(二)開展創新游戲,培養創造性思維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而言,要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挖掘他們的創新思維。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對孩子們的思維進行啟發,只是單一地讓孩子們進行模仿,孩子們在模仿的過程中缺乏深入的思考,這無形中限制了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進行創新開放式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結合自己的思考,進行游戲的參與和互動,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游戲的參與感,鍛煉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孩子們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在每年立春的時候,莆田人民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吃春卷。春卷在古代又叫春盤,據古代文獻記載“元旦造五辛盤,以備春日之用”,立春吃春卷一直是莆田人的習俗,春卷也是莆田傳統美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結合春卷,積極開展創新實踐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在創新游戲中,加強對莆田美食文化的了解,提高孩子對莆田美食文化的認識。美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結合春卷的元素,帶領孩子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和彩泥,讓孩子們進行多元化的設計,可在春卷的制作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從制作春卷的皮兒,再到制作春卷的餡兒,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設計。每一個孩子結合自己對春卷的理解,捏出不同形狀。接下來教師讓孩子們將自己制作的作品在班級進行展示,并充分肯定每個孩子。將傳統的美食元素與現代的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教育呈現創新的形式,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提高孩子們的創新觀念[4]。
(三)結合莆田美食文化故事,建立學習情境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而言,要想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莆田的美食文化,結合莆田文化故事,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中,感受莆田美食文化的美好,加強對莆田美食文化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故事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將平面化的故事進行立體化呈現,通過動畫的形式,將故事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感受到莆田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莆田人民對美食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加強孩子們對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莆田美食文化中的“金錢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莆田美食文化的故事,對孩子們進行深入的教學。讓孩子們在故事中了解金錢稞的由來,讓孩子們了解食物背后所蘊含的故事,加強孩子們對美食文化的了解。教師可以動畫的形式為孩子們講解以下故事:在北宋年間,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居民,他的名字叫陳汝器,他家的生意紅火,家境殷實。有一年,當地遇到了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善良的他,將家中的財產、物資都用來救濟災民。他的故事傳到了九仙的耳中,神仙感動不已。這位神仙化身成了一個老乞丐,拄著拐杖來到他們家乞討。他覺得很為難,因為自己家已經沒有多余的糧食了,于是,把自己陪嫁的傳家寶,變賣成了兩袋糯米,又向鄰居借了一點大豆和花生,為這位老人制作了可口的金錢稞。教師結合這樣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加深了對莆田美食文化的了解,讓孩子們感受到莆田人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莆田人民的熱情。一碗金錢稞,不僅是莆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更代表了莆田人民的善良熱心。結合莆田的美食文化故事,教師要告訴孩子們,我們也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幫助他人結合莆田美食文化的故事,對孩子們進行思想、啟蒙,提高啟蒙教學的效果,促進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
(四)結合莆田美食元素,開展藝術創作游戲
積極做好孩子的幼兒藝術啟蒙教學,加強孩子對藝術的思考,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莆田的美食文化元素,在藝術教學中融入游戲形式。充分發揮寓教于樂的作用,讓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藝術文化的魅力,體會藝術文化的精髓,提高孩子們藝術學習的體驗,加強孩子們的藝術啟蒙教學。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畫畫,都喜歡多姿多彩的圖畫。教師結合莆田的美食文化元素,讓孩子們開展繪畫創作,結合自己的愛好,結合自己對藝術的理解,以“我的家鄉美食文化”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的游戲,提高孩子們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孩子開展“莆味飄香”藝術創作活動,讓孩子們充分利用莆田的美食文化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教師首先為孩子們準備畫筆,為孩子們講解有關于莆田的美食文化。然后讓孩子們結合教師講解的文化,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將自己對莆田美食文化的理解,以美術的形式呈現。孩子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想法通過繪畫表達出來,能幫助提高孩子藝術創作能力,促進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不同的孩子藝術表達的方式不同,一些孩子,畫了一張餐桌,在餐桌中擺著各種各樣的莆田美食,大大小小的盤子錯落有致,各種各樣精美的食物映入眼簾。還有一些孩子,將莆田特色的文化小吃,通過抽象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讓孩子們感受到莆田美食文化的特色。不僅如此,教師還可讓孩子們以此為主題,進行班級手抄報的制作。不同的孩子們對不同的莆田美食進行講解和敘述,結合文字與圖片的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莆田的美食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師可利用班級的空間區域,展示孩子們的繪畫作品和手抄報,貼到班級的公共展示墻上。讓班級的同學相互學習,在觀看的過程中,加強孩子們對莆田美食文化的了解,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欲望和創作熱情。
(五)組織親子活動,了解莆田美食文化內涵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班內的實踐活動以外,還要積極地設計班外的實踐課程,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加強學習體驗。對于孩子而言,要想真正做好啟蒙教學,要讓孩子們來到戶外,讓孩子觀看莆田美食的制作方法,了解莆田美食的由來;通過實地參觀,了解了莆田美食的完整制作過程,了解了莆田美食文化的發展過程,提高孩子的理解認識,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親子社團活動,教師和家長一起帶領孩子們走出幼兒園,來到莆田美食的制作街區,讓孩子們在街區中,感受到莆田美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莆田美食的豐富多彩。在這活動中,教師首先讓孩子認識解莆田的美食,為孩子講解莆田美食的發展,莆田美食的制作過程、莆田美食的由來等,加強孩子對莆田美食文化的理解。在孩子們學習完以后,教師要帶領孩子們參與實踐,參與莆田美食的制作。教師可請專業的制作人員為孩子們講解制作方法,讓孩子們了解莆田美食的制作過程。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讓孩子都化身成小廚師,參與到莆田美食的制作中。比如帶孩子學會自己做荔枝肉、學會自己做鹵面、學會自己搟面條等。在孩子們進行初步加工以后,專業人員再對食物進行專業的加工,邀請孩子們品嘗。孩子們在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的同時,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感受到勞動的快樂與意義。
(六)結合莆田美食文化,開展講解活動
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園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幼兒游戲化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莆田的美食文化元素,結合美食文化元素積極開展課程講解活動。在“莆味飄香”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可結合莆田的文化元素,讓孩子化身成美食講解員,為其他人講解莆田美食。在講解的過程中,既能提高孩子對莆田美食文化的了解,又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促進了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幼兒園定期在中午為孩子們做一道莆田菜,教師可以利用午餐的時間,讓班級的孩子們輪流擔任“莆田菜品講解員”,為孩子們進行莆田美食文化的講解。有荔枝肉、鹵面、干燜羊肉、莆田豆丸、燜豆腐等一些傳統的莆田菜,教師可讓孩子講解美食的制作方法、莆田菜的背景故事等。孩子們在擔任小講解員的過程中,將莆田的美食文化與口語表達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這積極開展主題游戲活動,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莆田美食講解員活動,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語言邏輯思維、提高語言表達技巧、增強自信心,進一步促進了孩子們的有效學習與全面發展。
在進行幼兒園游戲化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本土文化元素,利用莆田的美食文化積極開展游戲化課程設計;還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項資源,積極開展班本課程,以“莆味飄香”為主題,將莆田美食文化元素與實踐游戲、創新游戲、美術游戲、語言表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促進孩子的多元發展。
[1]蔡奕菲.莆仙古厝——大班課程故事[J].幼兒教育研究,2022(6).
[2]張麗真.挖掘家鄉傳統美食,開展體驗式生活教育課程[J].課程教育研究,2021(34).
[3]江雪丹.探究"紅團"的奧秘——本土資源開發實踐活動[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0(12).
[4]林宇欣.美食節里歡樂多[J].創新作文(小學1、2年級),2020(7).
[5]蔡瑜.莆仙美食文化與幼兒園區域游戲的融合-以操作區游戲"莆味飄香"為例[J].教育探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