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姍姍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鄉村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2020年我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為52 862億元,鄉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由于鄉村居民收入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意識比較薄弱,所以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村地區的發生概率更大。同時,由于鄉村居民維權意識薄弱、食品安全意識較低、消費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食品安全宣傳不到位等諸多原因,增加了鄉村食品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監管難度。鄉村地區分布范圍廣,地域相對偏僻,所以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監管與治理工作難度更大,也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需要完成的重點工作[1-2]。
食品安全即食品無毒且不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以及亞急性危害;不會對攝入者及其后代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符合相應食品品類所應當具備的營養要求。
1.2.1 保障鄉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現在鄉村人群年齡層次兩極化嚴重,多是老齡化群體和留守兒童,且老齡化群體多從事一些中等體力和重體力勞動,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因此,維護食品健康安全問題在提升鄉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身體健康水平方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深入性探究也具備著極高的現實價值。食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只有確保食品安全,才能更好地保障鄉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1.2.2 鄉村振興的重點工程
保障鄉村食品安全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工程。讓鄉村居民吃得安全、舒心、放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意義所在,因為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鄉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食品安全與“三農”問題緊密相關,事關民族健康大計,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還要加強對鄉村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1.2.3 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是一些不法商販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使用廉價、劣質原料進行食品生產加工或者過期食品重造;為改善食品的色澤和提升口感,過度或非法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劑。還有部分鄉村自制食品、“三無食品”“山寨食品”等,價格低廉,符合鄉村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但這些食品的出現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3-5]。
原料的安全問題主要存在于種植業和養殖業。大部分鄉村居民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安全意識較低,不少農戶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濫用農藥、化肥等,使得一些農作物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畜牧業和漁業也是由于飼料、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的濫用導致肉類中獸藥殘留超標。生活用水隨意排放、土地覆膜以及秸稈焚燒等均會隨著生物循環進入農作物以及畜牧業,導致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隱患。
在食品生產加工期間,部分不良商家“重產量、輕質量”,不重視食品生產加工環境衛生條件。部分鄉村自制的“三無產品”加工環境簡陋,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生產和存放環境不符合衛生標準,導致一些產品在生產或存放過程中二次污染。部分不良商家為了提升食品的口感、外觀,或者延長保質時間,普遍會在食品加工期間濫用食品添加劑,增加食品安全風險隱患。部分不良商家為了降低食品加工成本,會采購一些劣質的原材料,如病死肉、腐敗肉、發霉的米面、地溝油等加工成為即食產品等[6-9]。
食品的流通環節主要是指從食品生產廠家出廠、種植或養殖環節中可食用產品離開種植戶或養殖戶到消費者食用的中間環節,主要包括食品的運輸、倉儲、銷售等。在流通環節中,若因暴力裝卸、儲藏環境沒有嚴格按照食品的存放標準、銷售環節中食品存放器皿和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均屬于流通過程的食品安全風險。一般來說,受到技術原因、操作不規范等因素的影響,易在食品運輸與流通過程中發生食品污損、腐敗等問題。還有部分農戶自養的病死畜禽魚類以及帶有大量病菌的野生動物隨著鄉村集會進入餐桌,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10-11]。
鄉村食品在消費環節出現的安全隱患主要在于鄉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識方面,包括食品經營者和鄉村消費居民。①食品經營主體食品安全知識儲備匱乏,對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意愿低,進貨渠道混亂,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消費環節食品安全問題頻出。②鄉村地區人群年齡層次兩極化嚴重,多是老齡化人群、婦女和留守兒童,且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有限,多年形成的消費觀念以及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對于假冒偽劣食品、過期食品、“三無”食品以及像“娃恰恰”、“康帥傅”“銀鳩”等山寨食品不排斥,同時消息閉塞,維權意識不高等都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
始終秉承以維護鄉村居民的健康為導向,落實食品安全監管目標的設置以及配套體系的建設、推行,切實保護居民的食品健康安全。需結合對應的監管措施、懲罰措施,提升對鄉村居民食品健康安全的保護力度。強化基層監管責任,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建立鄉村食品安全站,實行企業內部吹哨人,逐步形成權責清晰、編制合理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同時加大對農貿市場、集市、商店、移動攤販售賣食品和食品生產商的抽檢力度和抽檢頻次,擴大抽檢范圍,及時公開抽檢結果,強化對不合格產品及企業的曝光率,并監督不合格產品的后續處置流程,同時將抽檢結果運用在日常監管、專項整治中,嚴防問題食品流入市場。
食品經銷商必須獲得食品流通許可證后方可進行食品交易。家庭式食品生產商必須同時具備生產許可證和食品流通許可證后,所生產出的產品方可流入鄉村市場。需更新與健全市場準入制度,搭建并推行多元化的食品市場準入許可制度。一些實體店,如超市、商店、餐飲店在實體經營中已經獲得食品流通許可,此時可以在工商注冊的經營范圍內展開食品經營。從農村電商的角度來看,若是經營者單純具備線下實體經營許可,那么在開設線上店鋪之前必須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
諸如“康帥傅”“六大核桃”“親嘴牛筋”等食品在鄉村市場屢見不鮮,為了杜絕此類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各大生產經營者需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采用新技術或新手段為自己的產品定制防偽標識,謹防他人假冒。
鄉村小超市、小攤販和小餐飲店等經營主體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意愿較低,且鄉村市場規范性參差不齊、正規門店稀缺、消費者維權方式落后,老人、家庭主婦和兒童等消費群體食品安全鑒別能力較弱。因此要在鄉村積極利用多種渠道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讓食品安全意識深入人心。舉辦食品安全宣傳活動的目的是通過組織開展食品安全系列宣傳活動,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凝聚共識,激發全社會的正能量,推動形成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支持食品安全、人人參與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環境。
應當定期安排相關工作人員進入鄉村集貿市場、走街串巷和利用鄉村廣播,對農村地區食品安全進行宣傳,普及食品安全有關知識,規范集貿市場食品攤販,維護食品安全。設立鄉村食品安全知識服務臺,向人們講解食品安全知識,當場答疑解惑,發放食品安全宣傳材料,揭露老年人保健品消費“亂象”,引導正確消費,加強鄉村學校食品安全的教育,通過學生向家長傳播食品安全知識。加大曝光力度,曝光問題食品。對“山寨食品”“三無食品”“假冒食品”等問題食品進行現場曝光,向現場居民講解辨假識假的方法,引導百姓安全健康消費。另外,還要對集貿市場內的每個食品攤點進行不定期抽檢,對攤主進行食品安全指導,要求食品攤點嚴格按照“六項標準”規范經營。
改善鄉村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多方協同共治。在生產端需要原料供應商、農業種植戶、養殖戶以及相關專家共同參與,開展科技培訓以及食品安全教育,提升食品安全意識。積極發揮食品生產商、政府、第三方機構、新媒體資源等在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治理上的重要作用,共同推進農村食品安全共治。各級各類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在進一步強化落實對鄉村食品安全的監管以及治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使用新媒體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積極推廣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在鄉村食品安全監督中的應用,指導鄉村居民以及種植戶、養殖戶合理利用化肥、農藥、殺蟲劑、飼料和獸藥等,并及時曝光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維護廣大鄉村居民的利益。
另外,在開展食品安全工作的過程中,要保證“嚴”字當頭,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改革創新深化市場監管,以良法善治維護公平競爭。在此基礎上,還要聯合社會組織與消費者,構建起良好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氛圍。實踐中,應當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市場自律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共享食品安全成果。
鄉村居民多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和文化觀念根深蒂固,合理膳食、關注健康的意識較為薄弱,食品信息篩選能力弱、健康信息的接受度低、應用能力不足等現象促使農村食品安全風險提升。需要切實圍繞現階段農村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與不足,落實工作策略的優化更新,提升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管理維護工作的實效性,以便更好地保障鄉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為我國食品安全、居民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